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测试条件下原油流变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V20旋转粘度计和原油渗流流变性测试仪,在不同条件下对4种脱气原油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用3种不同测试方法测得的原油视粘度明显不同;用旋转粘度计测试的视粘度最低;毛细管内的原油粘度次之;多孔介质内渗流时原油的视粘度最高。原油在多孔介质内渗流时,渗透率越低,原油视粘度越高,并且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及存在着初始压力梯度。原油组分、试验温度、岩石孔隙结构等因素对原油的流变性影响最大,采用天然岩心测试地层条件下原油的流变性,其测试结果对油田开发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测试条件下原油流变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V2 0旋转粘度计和原油渗流流变性测试仪 ,在不同条件下对 4种脱气原油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用 3种不同测试方法测得的原油视粘度明显不同 ;用旋转粘度计测试的视粘度最低 ;毛细管内的原油粘度次之 ;多孔介质内渗流时原油的视粘度最高。原油在多孔介质内渗流时 ,渗透率越低 ,原油视粘度越高 ,并且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及存在着初始压力梯度。原油组分、试验温度、岩石孔隙结构等因素对原油的流变性影响最大 ,采用天然岩心测试地层条件下原油的流变性 ,其测试结果对油田开发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含水原油流变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大庆油田现场实际出发全面研究高含水原油流变特性,即含水原油视粘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含水原油视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含水原油视粘度与油温的关系等,给出了测试的相应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分析,该油田油水乳状液转相点在ω(H2O)为65.2%左右,在转相点以前是以油为外相,水为内相的W/O型乳状液,视粘度随含水量上升而增加,且受温度影响较大,同时剪切速率影响也相当明显,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转相点的视粘度明显下降,在转相点以后,形成水为外相,W/O型乳状液为内相的(W/O/W)水包油包水型复杂的多重乳状液,乳状液视粘度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且受温度和剪切速率影响,乳状液视粘度进入高含水区后变化趋于平缓,用曲面拟合方法回归出流变参数方程,通过现场取样和数据处理分析可知,含水原油其流变特性可由幂律本构方程表示,这一结论为准确计算高含水原油管道工艺参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渤中沙河街原油海底管道输送的潜在安全隐患,采用影像分析仪及配套的程控水浴,观测和分析了沙河街原油从65℃到20℃的析蜡过程,确定了其析蜡点与析蜡高峰温度范围。采用HAAKE RS600流变仪,测定了沙河街原油及其掺高温水的油水乳状液的流变曲线与粘温曲线,评价了沙河街原油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沙河街原油的析蜡点与粘温异常点分别为51℃与30℃,析蜡高峰温度为35~20℃;当掺水量低于70%时,80℃的沙河街油水混合液在25℃的室温下自然冷却,同时用700~800 r/min的转速搅拌,在2h内均可充分乳化,其反相点为70%,这为沙河街原油海底管道掺高温水输送的安全操作提供了依据,并可供其他原油的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枣南孔一段、孔二段原油在油藏岩中渗流时、渗流速度、流度、视粘度及压力梯度等彼此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枣南油田地下原油具有非牛顿渗流特性,孔一段孔二段两种原油具有触变性拟塑型非牛顿流体性质。  相似文献   

6.
油藏温度是影响高凝油流变性的重要因素。测试了高凝油的黏温曲线、触变环曲线和蠕变-回复曲线;并对其进行了小幅振荡剪切应力扫描和振荡频率扫描,确定了流变性参数。研究表明,高凝油的黏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确定了高凝油体系的线性黏弹性区域,分析了储能模量、耗能模量、损耗角和复合动态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总体而言,高凝油表现出正触变性,温度越低,体系触变性越强;不同温度高凝油蠕变阶段产生的变形都因流动而完全损耗,表明了在测试条件下高凝油不具有弹性;其中,52~87℃为有利于高凝油开发的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7.
掌握高含水油水混合液的黏度特性,对于高含水原油-水体系的管道输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搅拌测黏法测定并研究了剪切率、含水率、温度、单一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组合界面活性物质含量对高含水油水混合液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表观黏度随剪切率的增大、含水率的增加、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呈现出剪切稀释性,而且该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混合液表观黏度随沥青质、胶质、蜡、机械杂质等单一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并没有显著规律性,而随组合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混合液表观黏度并不依赖于某一种界面活性物质,而是与原油中典型界面活性物质的总含量密切相关,受各种界面活性物质协同作用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高含水油水混合液黏度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为7.8%。  相似文献   

8.
李振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7):7064-7067
针对喇嘛甸油田高浓度聚合物驱所用聚合物,利用PHYSICA MCR300型流变仪研究了其浓度、分子量及矿化度对溶液流变性和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物溶液的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特性。聚合物浓度、分子量增大时,溶液的表观黏度、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增大;相应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曲线都有一个交点。所对应的角频率随聚合物浓度、分子量增大而减小。水质对聚合物溶液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矿化度的增大,溶液的表观黏度、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减小,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角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管输含蜡原油的不确定性及概率分布进行研究 ,对中洛输油管线现场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明含蜡原油黏度及表观黏度数值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原油本身、测量和描述过程、测试样本数量和代表性等方面 .通过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 ,表明原油黏度和表观黏度的概率分布规律用正态分布拟合最好 .描述了中洛输油管线管输原油黏度的均值和标准差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表观黏度均值和标准差随温度和剪切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枣南孔一段、孔二段原油在油藏岩石中渗流时,渗流速度、流度、视粘度及压力梯度等彼此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枣南油田地下原油具有非牛顿渗流特性.孔一段、孔二段两种原油具有触变性拟塑型非牛顿流体性质.  相似文献   

11.
原油乳状液加剂降低转相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朋  刘保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229-3230,3244
转相点是原油乳状液输送时一个重要的参数。在转相点后输送时阻力较小,而在转相点前输送时阻力较大。为了节能降耗,降低输送成本,减小集输过程中的流动阻力,在室内开展了向含水原油中加入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实验,研究加剂后转相点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含水原油中添加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可以使含水原油的转相点由原来的50%~70%提前到了30%~50%,形成具有适度稳定性的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降低了原油乳状液的表观黏度。  相似文献   

12.
实验测定了油藏原油及其注CO2体系在油藏温度下的粘度数据56点.建立了饱和液相粘度随CO2注入量间的变化关系.并应用LVIS粘度模型对实验体系在不同压力下的粘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采用稠油井自偿式降粘技术解决了国内稠油超稠油开发中因粘度过高而影响产能的问题 .具体工艺是在井口设计安装了降粘设备 ,把不同比例降粘剂注入油套环形空间 ,降低了原油粘度和原油在井筒及管线的流压 ,提高了单井产量 .单井抽油时率由降粘前 80 3 %提高到 97 3 % ,降粘井周期产油量提高了 3 60t,抽油机耗电平均降低了 2 6 7% .该工艺流程简单 ,投资少 ,见效快 ,经济效益明显 .  相似文献   

14.
胜利新滩油田的油包水(W/0)型稠油的常温粘度高、流动性差、集输能耗大,必须对其进行降粘处理,否则难以集输基于新滩从70型稠油加剂后的降粘效果与稳定性,采用复配技术研制其反相降粘剂VRKD18该剂为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合体系,其使用与储存方便,对新滩w/0型稠油的降粘效果显著,可使其50℃51s-1下的表观粘度由7000~11000mPa·S降到100mPa·S以下.采用影像分析技术,观测与分析新滩W/0型稠油的加剂反相过程、微观结构及液滴粒径分布,进而探讨其降粘机理结果表明,新滩W/O型稠油在VRKD18剂作用下可自发反相,其粘度降低主要是由于VRKD18剂改变了其内外相结构、分散液滴相互作用的大小及方式,这为其集输工艺的更新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The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of waxy crude oil is a proble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 this paper,a novel nanohybrid pour-point depressant (PPD) was used to decrease the pour point and viscosity of waxy crude oil.The pour point and apparent viscosity of waxy crude oil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upon addition of the nanohybrid PPD,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nanohybrid PPD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a conventional 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PPD.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nanohybrid PPD on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rude oil.Addition of the nanohybrid PPD reduced the amount of wax crystals,prevented their aggregation,and reduced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crude oil started to crystallize.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is nanohybrid PPD on the pour point and viscosity depressing of crude oi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facilitating the safe,efficient and energy-minimized transportation of waxy crude oil.  相似文献   

16.
用Peng Robinson状态方程计算的密度和典型原油粘度的实测数据对Lohrenz等提出的剩余粘度模型中对比密度多项式的系数进行了重新关联 ,并通过引入C 7组分的有效相对密度和CO2 的有效摩尔分数 ,使改进后的剩余粘度模型成功地用于预测油藏原油和注CO2 原油的粘度 ,预测精度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在原油中的吸收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声学的角度,利用旋转粘度仪等设备,采用脉冲透射插入取代法,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将超声技术用于胜利、辽河两油田所产不同油品中,对其粘度、声速及吸收衰减等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粘度-温度、声衰减系数-声波频率、声速-温度以及声速方次-温度等拟合曲线、公式和声衰减修正公式.实验表明随着温度升高,以上相关参数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纳米颗粒/矿物冷冻油的流变特性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颗粒浓度、颗粒种类和温度对冷冻油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纳米颗粒TiO2/矿物冷冻油,当w(TiO2)≤0.2%时,为牛顿流体,当w(TiO2)0.2%时,表现为剪切变稀特性.纳米颗粒TiO2/矿物冷冻油的黏度大于纯质冷冻油,且随着颗粒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增大,当w(TiO2)=0.4%时,黏度可提高11.2%,拟合得到的混合物黏度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纳米颗粒种类对混合物的流变特性有一定的影响,这与颗粒的形状有关.纳米颗粒/矿物冷冻油的黏温曲线趋势与纯油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