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草地的影响,利用D型肉毒毒素颗粒对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中的高原鼠兔进行控制处理,并对控制前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盖度、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植物生物量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高原鼠兔进行控制后,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草地中的植物盖度、地上植物生物量、禾本科牧草和毒杂草量显著增加;禾本科牧草在植物群落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或进一步巩固,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控制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植被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箱-便携式红外色谱法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沼泽草甸和高寒草甸两类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内两类生态系统之间及同一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的退化程度之间CO2排放通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未退化沼泽草甸较高寒草甸CO2的排放通量同比高出65.1%~80.3%;中度退化沼泽草甸较高寒草甸CO2的排放通量同比高出22.1%~67.5%;然而,严重退化的高寒草甸比沼泽草甸CO2的排放通量反而高出14.3%~29.5%.对于同类型高寒草地,未退化沼泽草甸CO2的排放通量分别是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的1.12~1.69倍和1.41~3.86倍;严重退化高寒草甸CO2的排放通量分别是未退化和中度退化的1.11~1.78倍和1.04~1.79倍.  相似文献   

3.
高寒草甸演替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高原草甸类为主的天然草地演替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我省高寒草甸草地严重退化,演替呈逆向演替。其成因主要是日益不良的自然因素和人为的过度扰动,尤其鼠虫害、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挖掘,对高寒草甸逆向演替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封闭种群中,通过标记重捕和标记夹捕法对农田害鼠的种群数量N,捕获率P和密度D进行了估计.分别为72,0.1528,42只/公顷和85,0.1882,55只/公顷.两种方法间结果差异不大.使夹捕法可用以估计害鼠种群数量,扩大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高寒草甸植被特征与土壤全效养分含量对不同干扰(家畜、高原鼠兔)的响应,选择青海省玛沁县高寒草甸放牧+高原鼠兔干扰区、高原鼠兔干扰区、无干扰区(对照区),分析植被特征与土壤全效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干扰区植被群落特征变化显著,随干扰的发生,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说明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植物物种间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对照区分别与不同干扰区总盖度、禾本科植物盖度、杂类草盖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多样性指数和莎草科植物盖度差异显著(P0.05);同时,对照区与不同干扰区之间的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差异显著(P0.05),生物土壤结皮对干扰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对照区植物丰富度、密度和高度最大,放牧与高原鼠兔干扰显著降低了植物丰富度、密度与高度(P0.05)。对照区土壤全效养分含量很低,且与放牧+高原鼠兔干扰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放牧与高原鼠兔干扰降低了植被和生物土壤结皮盖度,但对土壤全效养分有积累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摸清大足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和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作者1993~2007年每月定期在稻田、旱地2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计算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根据其性别、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有关数据,明确了大足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大理地区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捕获鼠数的72.11%;15年平均捕获率为2.77%±1.45%,平均怀孕率为26.97%±2.46%,平均胎仔数为(5.14±0.36)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40%;每年4~5月和9~10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大足鼠是本地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最佳策略性防制时期,化学防制目前仍是农田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是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主要的草原害鼠之一 ,也是青藏高原的优势鼠种 ,它不仅对草原的破坏严重 ,给草地畜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是某些自然疫源疾病的宿主动物。更重要的是导致草场的退化 ,引起土壤沙化 ,水、土、肥流失严重 ,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 ,因此对高原鼠兔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分类、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及种群动态和在畜牧业生产上的危害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动物学家的广泛关注。作者较全面地查阅了有关高原鼠免研究的最新文献 ,现将有关高原鼠兔研究的情况及最新…  相似文献   

8.
2014年1月7日至14日在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镇念村,以牦牛白天取食和夜宿地作为采样点,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白腰雪雀(Pyrilauda taczanowskii)的生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者分别对高原鼠兔、白腰雪雀的数目及高原鼠兔的洞穴数目进行统计,并分析了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与多种高山雪雀相关性研究,采用了以1公里为长、50米为宽的样线法,每天的观察数为三次,即早上、中午、傍晚,每次花半个小时,覆盖所有高山嵩草生态系统的生境。结果表明:在高原鼠兔栖息的生境中,多种高山雪雀数量多于未见鼠兔或相对密度低的生境结论。  相似文献   

10.
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与多种高山雪雀相关性研究,采用了以1公里为长、50米为宽的样线法,每天的观察数为三次,即早上、中午、傍晚,每次花半个小时,覆盖所有高山嵩草生态系统的生境。结果表明:在高原鼠兔栖息的生境中,多种高山雪雀数量多于未见鼠兔或相对密度低的生境结论。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具有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低,干燥等特点.其幅原辽阔,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自然条件而形成了许多特有的自然动物群,可开发的野生实验动物资源有免形目中高原鼠兔,柴达木灰尾免;啮齿目中的喜马拉雅旱獭,三趾跳鼠,中华酚鼠;食肉目中的藏英等,都是理想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对家其中高原鼠兔和喜马拉雅旱獭作为新发掘的实验动物已引起国内外关注。我省科研工作者自八十年代就对野生高原鼠兔,喜玛拉雅旱獭进行饲养,驯化、繁殖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近年来对藏英这一中国…  相似文献   

12.
对同域重叠分布的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和高原鼠兔(O.curzoniae)的行为活动,尤其是社会行为作了比较研究.描述行为23 种.达乌尔鼠 兔非社会行为占所有行为的96%,高原鼠兔占87%;达乌尔鼠兔的社会行为仅占所有行为活动的 4%,高原鼠兔占13%.高原鼠兔个体间的亲昵和戏耍行为明显多于达乌尔鼠兔,达乌尔鼠兔种 群内排它性行为明显多于高原鼠兔.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石渠县西区的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区采用卫星照片(1∶100000)结合样线法,在草地(雅砻江及其支流两边)每隔150m设置一个样方,其他环境则每隔100m设置一个样方,样方面积为5×5m2,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生境位置、样方内植被的盖度、阔叶植物盖度、阔叶植物高度、灌丛盖度、土壤质地、离水源的距离以及鼠兔洞数量.共设置样方312个,样方内的高原鼠兔洞数量最多为80个,最少为0,平均为13.7±15个.统计结果显示:影响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生境位置、土壤质地、离水源的距离、灌丛植物盖度和阔叶植物高度.分析表明,高原鼠兔选择的最优生境为下坡位、土质松软、离水源的距离小于50m、阔叶植物高度小于等于5cm,没有灌丛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在青海湖流域进行定点采样分析,研究了高原鼠兔扰动前后不同地表类型(草地、新鼠丘、旧鼠丘和禿斑地)土壤养分的垂向分异和水平差异.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扰动能在短时间内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释放量,不同土层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不同地表类型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的差异显著(P<0.05),但全磷质量分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2)高原鼠兔扰动能在短时间内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并使其垂向分布更加均匀,随着时间推移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迅速下降,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不同地表类型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差异显著(P<0.05),但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3)高原鼠兔扰动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密度和土壤粉粒、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的质量分数对土壤营养成分产生影响,高原鼠兔扰动后,土壤环境在短期内得到改善,伴随土壤侵蚀的发生多种营养元素流失,土壤总体品质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取食活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36种啮齿类动物的取食活动情况。结果表明,当前对林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为中华鼢鼠、达乌尔鼠兔、子 午沙鼠和长爪沙鼠4种,灾害种为中华鼢鼠。大部分啮齿动物处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中间环节,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食料,因此,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保护利用自然界天敌动物调节鼠兔的种群数量,达到长期控制鼠兔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添加人工巢箱改变实验样地巢资源量的方法,进行了巢址资源对猛禽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利用巢位统计法调查了猛禽的群落结构.研究期内共记录到繁殖猛禽37巢,隶属2目3科4属6种.繁殖猛禽种类、数量与巢资源总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猛禽对不同类型巢资源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红隼和红脚隼主要利用喜鹊巢进行繁殖,占繁殖猛禽总数量的40.54%;红角鸮、领角鸮和长耳鸮主要利用树洞进行繁殖,占35.14%;灰脸狂鸟鹰只利用鹰类旧巢进行繁殖,占10.81%;红隼、红角鸮、长耳鸮还利用人工巢箱繁殖,占13.51%.悬挂人工巢箱可明显提高红隼种群的优势度.巢资源量的变化可影响繁殖猛禽的群落结构特征,随巢资源量的增加,猛禽群落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增加.  相似文献   

17.
高原鼠兔向低海拨地区的引种驯化成功把野生动物驯化作为实验动物有很多优点。尤其是鼠、兔更为突出。该种动物对大量毒品敏感,具有良好的胚胎敏感性,比大、小鼠更适合做畸形发生学和毒理学研究。而且,鼠兔对吗啡类药物的耐受性极强,适合作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甘南草地生物量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07年AMSR-E每日亮温产品计算了甘南州每日微波植被指数,结合Terra/MODIS植被指数产品比较分析了两种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生物量监测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升轨6.925,10.650 GHz亮温数据的微波植被指数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其,rR2和RMSEP值分别为0.69,0.54和0.044.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草地生物量干重监测模型能反映甘南草地生物量的基本变化规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生物量逐渐增加,生长季内(5-10月)生物量产量峰值出现在7,8月份,不同草地类型生长季内的干物质产量由高向低依次为暖性草丛类、沼泽类、高寒灌丛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低平地草甸最低.  相似文献   

19.
对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及其对停歇白鹤种群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3年间,保护区内农田、人工林、村庄、草地和沼泽的面积趋于减少,而盐碱地、浅水泡、水库和河流的面积呈增加趋势;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农田、盐碱地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而河流和沼泽面积随之显著增加.1983-2008年春季,在保护区停歇的白鹤种群数量呈增加趋势,每年春季平均有(571.5±485.6)只白鹤在此停歇,春季最高历史记录出现在2008年,为2 148只.2000-2007年秋季,在莫莫格保护区停歇白鹤种群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种群数量为(495.6±429.4)只,2007年秋季种群数量最高,为1 485只.随着盐碱草甸面积的增加,停歇白鹤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r=-0.785,P=0.037);停歇白鹤种群数量与泡沼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796,P=0.032);农田、人工林、河流和水库面积变化对白鹤种群数量变化无显著影响.实施白鹤停歇地保护和恢复重建应重点加强对泡沼的保护和管理;另外,盐碱草甸为白鹤潜在的停歇生境,保护其完整性对白鹤停歇地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研究一类食饵种群具有HollingⅡ类功能反应且食饵具有阶段结构的捕食者食饵系统.其中食饵种群分为两个阶段:成年与幼年,而捕食种群只捕食成年种群.利用常微分方程比较定理等方法可证明该系统在某些条件下,系统的解是正的、有界的,并且系统是持续生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