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物及铁路下采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向东 《科技信息》2006,(9):448-449
研究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采煤的目的:就是既要保护建筑物不受损害,又能尽量多的采出煤。这就要求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对所在矿区的地质资料,地表移动的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防止措施,完成开采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胡玉龙 《科技信息》2012,(3):513-514
为了研究滴水岩煤矿在不同采深开采对地面建(构)物的影响,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及现场实测数据对比,计算出地表建筑物最大值变形值。为滴水岩煤矿建筑物下采煤提供依据,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葛绍良 《科技信息》2012,(21):430-431
为满足矿井安全开展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等三下采煤工作的需要,煤矿测量规程规定,对于首采面必须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GPS—RTK技术具有效率高、精度均匀、不受通视条件及天气影响等优势,在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4.
浅议“三下”采煤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减少矿井储量积压,挖掘生产能力,延长矿井寿命,积极完善、推广“三下”采煤技术体系巳成为矿井挖潜增产的重要技术途径。通过对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采煤技术体系的介绍,阐述了“三下”开采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井巷、建筑物、水体以及铁路等,使它们免受或少受开采的有害影响,减少地下资源的浪费,邢台矿首次采用建筑物下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技术进行工业广场下开采,本文介绍了建筑下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技术的主要思路,针对7606充填工作面建立岩移观测站,总结了开采沉陷规律及预计参数,并通过7608充填工作面对预计参数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预计移动参数选取合理,预计方法正确,预计结果能较好的反映矸石粉煤灰充填开采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淮南国投新集公司新集二矿开采有影响的推覆构造含水体覆岩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了覆岩破坏规律,并对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预测,最终合理缩小防水煤柱,成功在防水煤柱内采出煤炭393.7万吨。实践证明,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在推覆构造含水体下缩小防水煤柱开采是可行的,同时《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防水煤岩柱留设的理论、计算公式和参数等有待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扼要地论述了水体下安全采煤的技术途径,水体和建筑物下采煤的开采技术措施,岩溶水体上的安全开采方案,以及水患防治的安全措施。文中着重分析了在选定和实施有关技术途径、方案和措施时,应当重视研究、解决的一些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英  孙鹏  王恺  李丹 《科技信息》2011,(5):358-359,375
根据煤行管字【2000】第81号“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要求,利用有关资料,对辽宁某公司大明矿矸石山改扩建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内是否压覆矿产资源进行统计估算,以便为政府部门决策、办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及为施工单位工作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露天矿煤炭资源的枯竭,为了更多的回收资源,边坡下的煤炭井工开采已经在国内开始进行。然而井工开采对边坡的影响强度,需要进行合理分析,计算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以保证人身安全和煤矿正常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概率积分法。计算得到地表移动变形等值线图,根据地表移动的分析结果采用(国家煤炭工业局制定)《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采动坡体稳定性预测公式,对开采后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边坡下开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三下"采煤,是指在地面建(构)筑物、水体(水库、河流)和铁路之下开采煤炭资源。周源山煤矿井田范围内的地表分布了大量住宅区、厂矿企业,还有铁路、公路、水库、河流等等,其"三  相似文献   

11.
泄水建筑物过流水体剧烈掺气,水气两相间气体质量交换迅速而充分时,可以假定下游水体溶解气体饱和度达到最大值.在此基础上,考虑电站和泄水建筑物过流水体均匀混合后的溶解气体超饱和特性,建立水利枢纽下游水体溶解气体饱和度的预测方法.对哥伦比亚河流域4座水利枢纽和三峡工程溶解氧实测资料进行的验证计算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均与实测资料相近,且应用方便,可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对三峡工程典型库水位下大坝下游水体的溶解氧饱和度的预测计算表明,发生百年一遇以下洪水时,黄陵庙断面的溶解氧饱和度不超过140%;发生百年一遇以上大洪水时,需要在防洪调度的同时进行生态调度,以减免超饱和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安全及在动荷载下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选择了防护桩方案并进行了设计及计算,为临近铁路深基坑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矸石膏体充填开采技术是解决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和承压水上压煤的重要途径,充填效果评价一般采用在地面设置岩移观测站的方式,评价周期往往较长,费用较高。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KJ216顶板压力在线监测系统,包括耐高温、高压、防水的充填体变形监测仪、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研制了充填体性能在线监测系统并用于岱庄煤矿2351工作面。监测结果表明:充填体在采空区后方80m左右被压实并趋于稳定;上覆岩层的总变形量在300mm左右,其中充填体的变形量在104.3mm左右,充填体压缩率为5%;充填体的水化温度54℃,对充填体早期强度有促进作用;水化反应在第2天最为强烈,4天以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周松林 《广东科技》2013,(10):139+127
白阿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受地形地质条件、既有铁路运营、既有建筑物拆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条件复杂。对速度目标值结合上述因素进行深化比选研究,提出经济合理的速度目标值。  相似文献   

15.
徐江波  马世君  李政 《汉中科技》2013,(4):58-58,51
随着陕南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秦巴山区路网高度加密,标准加高,越来越多的公路地质灾害频频发生,这些灾害当中尤以滑坡为主。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百余立方米,大的可达上亿立方。它破坏各种建筑物,掩埋村镇,堵塞江河,冲断铁路,破坏农田。不仅危及铁路建筑物的安全、影响运输,还可能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下采煤及铁路下采煤吋需要进行地表移动及变形予计。特别是建筑物和铁路位于非主断面上时,要进行任意点的地表移动及变形予计,其计算比较繁杂,当煤层倾角大于10度时,在倾斜断面上要进行改正计算。如果开采宽度较小,为非充分采动,需要进行迭加计算。此外,有时在同一剖面内有二条测线,亦需进行迭加计算,计算工作量大而费时。为了提高效率,减少计算工作量,将地表移动与变形的予计编成电算用的源程序,由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既准确又快速。  相似文献   

17.
膏体充填材料配比试验与水化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压煤现状,结合煤矿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和电厂粉煤灰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从淄博矿业集团岱庄煤矿的生产实际出发,对膏体充填材料进行了优化配比试验及水化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配比P10可作为最优配比试验结果,即胶结料:粉煤灰:煤矸石为1∶4∶6,质量浓度为74%;膏体材料不同龄期的XRD衍射图谱表明水化产物主要是CH(氢氧化钙)、AFt(钙矾石)和C-S-H(硅酸钙)凝胶,不同龄期水化产物中各物质相对含量不一样;扫面电镜表明膏体材料水化8h已经生成了一定量的钙矾石,1d可见片状物质的C-S-H凝胶,水化7d后局部生成大块的棱柱状凝胶。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煤矿开采中上覆岩层两带高度,针对《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给出的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计算范围较宽的问题,采用Matlab进行曲线拟合,建立了以上覆岩层强度和采厚为变量的量化计算公式,确定了其函数关系,使得计算范围的准确度提高,计算结果更可靠。本研究为单一长壁式全部垮落法开采两带高度的计算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理论公式,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高邮湖为研究区,TM(Thematic Mapper)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常规调查数据,分别运用单波段阈值法、谱间关系法、比值法、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法、改进的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MNDWI)法和混合水体指数(CIWI)法进行水体信息提取研究。并通过实验比较6种方法的优缺点,确定出最佳水体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谱间关系法易于消除由于建筑物阴影所造成的水体误提;CIWI易于消除建筑用地所造成的水体误提;基于谱间关系法和CIWI模型,可取得较高的水体提取精度,有效地减少水体误提现象,提高水体识别的精度。研究表明,基于谱间关系法和CIWI模型相结合所提取的水体信息精度可达到95.2%。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铁路建设乃至国家技术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地形区域设计和修建高速铁路也已成为当前我国铁路技术人员面临的常见问题。在充分考虑环境优化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该文分析了此时工程设计和建设面临的各项问题,在充分考虑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粉尘污染等环境友好问题和边坡滑坡、建筑物稳定和地表变形等工程安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复杂地形高速铁路建设技术及评价方法,提出了结论和需要审慎解决的工程技术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