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依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提出三个并存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民族地区数字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形成民族特色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16字保护工作方针十分明确.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为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特色发展并使其发展“反哺”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而民族文化产业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云南具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和独特优势,目前正在全力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大省,成果显著,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学界和政界热议的话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生产性保护,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丽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种类繁多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经过多年的实践,丽江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已形成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个性突出、品位优良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若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云南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理论"可以作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可以作为其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5.
“新高地”的现代性、开放性,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也应具有现代性、开放性的特征。从“新高地”建设的角度来看,文山州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与“新高地”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应按照“一区、两带、三园”的布局,以城镇带动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相似文献   

6.
以对数字娱乐产业的思考为重心,展开对文化产业本质和特征的考察,从市场需求、政府行为模式、民族品牌与城市形象互动等方面建立数字娱乐产业操作性的基础理论。根据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应严格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尊重文化产业客观规律,优先发展现代形态的文化产业,避免不分主次全面开花。针对中国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在操作层面应注重营销、强化传播。鉴于文化产业既是一种产业形态又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中国文化产业面临外强竞争的局势,必须重视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和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为。政府应增加“弱控制”,减少强控制,从而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速率的滞后性是我国实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再依靠过去简单单一的传统发展模式,应深挖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出发,以四川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案例为基础,总结归纳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及挑战,从找准产业市场定位、打造民族文化IP、建设产业运行保障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突围制胜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被各国广泛认可,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透露,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战略,文化部、财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编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其目的便是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理解、沟通、尊重,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见效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文化产业价值意蕴深厚,彰显经济、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价值追求,赋能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立足新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价值意蕴,合理应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必须坚持好“党政引领”“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开发并行”“特色性和多元化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余含章 《科技智囊》2011,(11):64-69
政府、市场、新技术,“给力”文化产业 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4月,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单独列出,并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由“十一五”期间占同期GDP的2.5%提高到5%以上。以上鼓励政策大力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概念,剖析丽江古城 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山水)和生活领域(城市)、中心场所(广场)和日常场所(住宅)、自然路径(水路)和人工路径(街巷)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 ,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领域复合体、场所复合体和路径复合体,并通过各个复合体中二元空间 要素的清晰界定和程式性组合实现了空间的仪式化。仪式化的日常生活空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宗教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一起构成历史文化城市的"文化景观",有必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城市保护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处于战略节点期。如果不能及时制定并贯彻有效战略,被锁定在低端环节,则有失去本轮产业机遇的危险。由于文化产业是错综复杂的矩阵式或网状式产业,民族地区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工业的产业发展思路以谋求突破。多项目集成的文化产业运营平台类思路应是首选。现有依托文化内容制造商、文化空间制造商或文化载体运营商的几方面典型模式都可以作为借鉴。综合现有模式而言,如能创造性地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开发联盟机制,将有助于集成项目储备,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激活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3.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是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民族地区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关键在于把握好文化产业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辩证关系,尤其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是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重点。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内生动力,驱动产业实现引领性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产业的创新活力,体现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落实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丽江壁画始创于明代并存留至今,它展现的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所崇奉的释道众神形象,而寓言性的附加意义则蕴藏于图像表层之下——白沙壁画是木氏土司集体性心理图式和王朝观的视觉呈现,是由图像符号讲述的神话,壁画的视觉形式之中寄寓了西南边疆政权的上层政治精英对国家、地方和族群的文化想象。身处汉藏夹缝之中的纳西族木氏历时数代经营宫室壁画,凭借图像来进行叙事,界定族群身份,并表述帝国、边疆、华夏夷狄的族群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是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路径。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培育文化市场,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以青海互助县为例,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以期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旅游业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与动力,实现两者更好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旅游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是密不可分的。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态度将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反之,则起障碍作用。因此,了解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文章以丽江市黄山镇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开发给少数民族社区经济带来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丽江市金沙江沿线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及矿产资源,是丽江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根据丽江市金沙江沿线水土流失现状,总结了沿线水土流失时空分布特点.对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了 沿线水土流失发生规律,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为建设丽江市沿江经济产业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雍正元年,清王朝在丽江进行改土归流,知府改为流官,木氏土司降为虚有其名的土通判。丽江改土归流是滇西北地区的一件大事,对以丽江为中心的西部纳西族地区社会发展影响重大。丽江没有在顺治、康熙年间改土归流,也没有在雍正四年高潮兴起之后才改土归流,而是在雍正元年初进行。其主要原因,与清王朝逐渐定型的稳定藏区的治藏大战略有关。丽江地处滇西北,紧邻滇西北藏区,为滇藏交通要冲,在清王朝治藏大战略和相关战略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军队后,丽江在确保西藏和康区稳定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丽江的改土归流实为清王朝在罗卜藏丹津叛乱前夕为确保滇藏交通畅通和藏区稳定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之所以要在雍正元年初进行,主要原因是要及时作好防止罗卜藏丹津叛乱波及藏区和影响藏区稳定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