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高中语文课文《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全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本文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篇课文反映了作者在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思想上的苦闷与彷徨,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情绪。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 ,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 :“这一年的变动 ,是人们意想所赶不上的。”因而“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由于作品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 ,所以读者在阅读欣赏时往往认为文章仅仅是作者因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而作。但笔者以为 ,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仅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方面 ,文中还隐藏着作者情感抒发的另一方面 ,即抒发作者在情感压抑的情况下 ,难逢知音 ,无法与人沟通的悲哀。明确地讲 ,就是作者要表达因婚姻状况的不理…  相似文献   

3.
茅盾的小说《追求》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一批青年的时代苦闷与追求作了书写,悲观和颓丧是其基调,青年们一个个在追求,但一个个都失败了,凄绝之情弥漫纸上。青年们的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胡也频的诗歌《欲雨的天色》、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具有互文性。革命阵营对《追求》的批评是以宣传革命的有效性为标准的,但这并不是衡量小说的可靠标准。《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追求》的创作是有更具体背景的,《追求》的颓丧叙事有作者当时苦闷、颓丧心绪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马克·吐温与鲁迅不但均以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著称于世,而且在思想维度方面二人亦有许多相通之处。《亚当夏娃日记》与《伤逝》直接显现了二人思想意识的相通,两部作品在人物的启蒙关系维度、表达爱情与生存的主题维度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与作者源于传统而超越传统的创作思想有关,也与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离婚》,在老舍一生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创作趋于成熟的标志。从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分析这篇杰出作品,其思想意义在于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对旧北京市民阶层苟且、软弱、敷衍、调和的市民性格和独特的市民文化做了形象的表现和有力的批判,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时代责任感。整部作品最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含泪的幽默”。作者以简净、铺张、俗白、凝炼的文字表达特色,塑造出耐人寻味的典型人物。以浓郁的地方色彩为我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民族化探索开拓了新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创造了一个富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但这个“人性美”的世界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前期以《柏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是压抑苦闷、焦虑时期的产物,关注的是湘西人强悍、直露表达性爱的方式,表现了人性“真”的一面。后期《边城》是他的思想成熟之作,是作者确立了文化人的身份和认同了士大夫价值体系之后,关注到湘西人含蓄内敛的“善”所蕴涵的美,达到了“人性美”的极致。沈从文文化身份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并导致了作品的审美价值由直露向含蓄变化。  相似文献   

7.
安妮宝贝的《莲花》与但丁的《神曲》两篇作品有一条相同的主线,即主人公从开始的迷失,而后走上虔诚而又艰辛的忏悔之路,并最终获得救赎.在此中,都包含两位作者对"人"的灵魂的严肃的拷问,并对"人"如何获得永恒救赎给出自己的答案.两部作品处处透出对"人"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其写作的乡愁诗表达了他们那一代人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在乡愁诗的写作中,作者成功地运用意象表达了其内心的真实感情。在其乡愁诗的代表作《乡愁》和《乡愁四韵》中,作者各自选取了四个典型意象表达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腊梅香"四个意象同时在空间中展开,表达了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相似文献   

9.
鲁迅《彷徨》中揭示的是“孤独者”那种孤寂、落寞、痛苦、迷惘、挣扎、沉沦的心态以及弥漫于他们周围的冷酷的社会气氛,从中寄寓着作者荷戟寻路的苦闷情怀,这种苦闷同时也是时代的苦闷并与世界文坛“世纪末”思潮“多余人”形象遥相呼应。本文从吕纬甫与魏连殳、涓生与《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四铭与高老夫子的比较分析后以为“不能见容于社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孤独者”的根本特征。当然,作者在悲观失望、苦闷彷徨同时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和艰难的跋涉,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彷徨》正是鲁迅上下求索漫漫长路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者,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善",表现"人性"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而其代表作《双城记》集中表达了"人性"的异化与"人性"的守望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的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潜台词",产生"意在言外"、"余音不散"的艺术效果.《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他的"冰山"原则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充分调动了"潜台词"的作用,赋予这一"纯自然"的题材以象征意义,使作品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曹植的<洛神赋>的主旨历来存有争论.首先在总结前人论说的基础上,主张"感甄说"和"怀恋君王说"都不能成立;然后根据曹植性格多于情苦于情而联系到其前妻崔氏在作此赋数年前被迫自杀,此一人生悲剧不可能在其作品中不加反映,并详致分析曹植此赋较之此前宋玉、王粲、应玚诸人所撰类似赋篇,描写女方人物形象很是具体,表达阴阳相隔的深情也甚凄厉,再考察自唐代以来人们多认为此赋所写为具体真实人物这一古今共同的直觉感受,从而提出结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洛神形象是其前妻崔氏女的化身.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当代著名生态作家法利·莫厄特的纪实文学作品《与狼共度》颠覆了西方哲学和文化对狼的偏见和误解,彻底扭转了狼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从后殖民动物批评的视角解读该作品展示了狼从传统"象征符号"到"生命主体"的再现,解构了基于二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种主义思想,颠覆了笛卡尔的"动物机器论",表达了作者反对人类的殖民霸权、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对<厚土>进行了回顾并重新解读,指出它的立意在于"土",并分析了"土"的表现形态民间文化传统和民间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看到作者表现出的大爱.  相似文献   

15.
《又来了·爱情》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晚年时的力作。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作品中女性与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揭示"男性中心主义"占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女性和自然遭受男权摧残和压迫的事实。解读作者推翻父权制世界观,解放女性和自然,建立一个男性、女性及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莱辛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态伦理启迪。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全文不到一千六百字,集中描写清华园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荷塘,没有宏伟的结构和绚丽的文字,作者只凭一时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美丽迷人。这篇文章曾长期选作教材,堪称典范性散文作品,在艺术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很多的,这里仅就个人的体会作如下品评。  相似文献   

17.
创作观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思想观念与作品形成时的时代风气、文化氛围相关,作者从这里提取艺术真实;写作态度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理念有涉,其中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心理。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均在各自的创作观指导下进行写作,既做出了精彩的发挥,又风姿各异,达到了使生活的意蕴得以深化、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典型的效果,这种人物形象,正符合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所界定的"圆形人物"的定义。创作观的上述层面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的三个层次,这又可用《二十四诗品》中的"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来指涉。本文即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辨析,来阐释创作观的异同如何导致《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两部名著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研究方法与平行研究中的"主题学"、"题材学"和"文类学"研究方法如何在这两部名著的比较中关联起来,以及这种关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渔的传奇作品《怜香伴》因涉及女性之间的同性情感,近年来备受关注。此剧的故事情节符合李渔"戒荒唐"和"脱窠臼"的创作理念,发掘出常人所不可道、不能道的题材。作者在题材选择上有着经济的压力和商业的考虑,真正意图仍在于"得便宜的莽儿郎美色全收"的大团圆结局,并借以阐发其"不妒"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洪堡的礼物》是索尔.贝娄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在其中作者运用了独特的艺术和表现手法,具有明显的“贝娄式”艺术创作风格,这表现在别具一格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以及情节安排等方面。而这些创作手法更好地体现了作者所要揭示的主旨和表达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交响曲创作的一部无比辉煌的作品,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革命斗争和胜利的形象。作者从作品的音乐背景、动机、旋律及曲式分析上进一步阐述了此交响乐曲所表达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