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红 《科技信息》2009,(14):327-328
科学技术作为人这一主体的实践活动,科技活动与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需要立足科技的本质,对当代科技的价值进行审视和定位。人文价值和环境价值是科学技术应有的价值取向,即科学技术发展既要有益于增加人类福利,又要有益于保护生态平衡,使人类自身和自然环境两者持续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只要承认存在着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规律,我们就必须承认普适价值的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一般规律与价值,同时要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普适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不断地推进政治改革,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地促进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本质上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文化存在,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是人的世界独有的,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关系,主要是客体对主体完善的效应。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关系范畴,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其社会意义在于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问题中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战略。它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重新评估与肯定。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人们对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的严重破坏,人类精神的总体迷失这种人类发展畸形的反思与批判,同时又体现出对人类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价值重构。它所蕴涵的哲学之规就是通过人道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互补和共建,使人的主题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挥,使我们的人生臻于至善。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辨命题,也是当前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超越了先哲对“以人为本”的传统理解,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高度出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坚持以“人类”的实践为本;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坚持以每个社会成员的实践为本。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不仅是一种世界观、历史观、更是一种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是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谐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蕾 《菏泽师专学报》2012,(4):10-12,20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目的问题上,主张以生态良好为根本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坚持以践行生态正义为促进自然生态良好的根本动力;在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问题上,强调以实现生态公平为推进社会生态良好的根本准则。可见,它即坚持以人为本,又倡导生态伦理,因而是一种实现了以人为本与生态伦理完美对接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它坚持人类价值的本位性,强调人在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先地位和目的地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整体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个体的局部和暂时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状态下,怎么看待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生成的历史,人通过劳动实现和确证自己“自由自觉”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人的劳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但在这种否定形式的发展中,又创造了和包含着积极的成果。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于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以此标地志真正人类社会的开始。在共产主义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逐渐从对自然的受动关系走向更加能动的关系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虽然科学技术在发展和运用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只有提高人类的素质,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形态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而我国传统控制型科技管理已无法满足科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科技资源配置与运行机制,促进从控制型科技管理体系向监督型管理体系转变是发展的必然。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科技发展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因此应以科技发展权为全新理念内核,以科技与社会双重互构关系为基础,整合与创新政府科技管理体系中的客观结构、主观结构与价值结构,从而建构全新的生态型政府科技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生活、社会关系、劳动能力和个性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科技进步与社会科学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进步有技术标准和社会价值标准,其中社会价值标准是由社会科学思维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决定。科技进步必需要创新,而创新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变革,社会科学思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思维方式的选择,以及特殊的思维形式、思维方式。社会科学思维也为科技进步建立了激励机制。因此,应当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科学思维培养。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达到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在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阶段和征服阶段之后,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探索科技伦理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境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和谐之境的建立还需要有配套的科技伦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高校就业指导以人为本是一种基本理念,其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主张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对毕业生的合理需求的满足、毕业生的价值实现的要求、毕业生的全面发展愿望等给予系统全面的关怀,体现把毕业生作为就业指导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毕业生为根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科技带动了社会高速发展,却也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奴役和统治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窒息了人们的创造精神。积极思考科技异化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和抑制科技异化及确保科技安全的思路与方法,澄清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困惑,有助于促使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加速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彰显科技内含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也有助于完善国家现代安全文化体系,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9.
军事科技伦理思维是人们对军事科技道德现象的理性认识,是人们根据感知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对军事科技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军事科技伦理思维既具有整体性、社会性、方法多样性等思维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他学科思维不具有的特点,即思维主体、基础、形式、过程与方法等皆具有军事科技特色.全面把握军事科技伦理思维的特点,对于完善军事科技伦理学研究、促进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同时,正改变着人自身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从科技伦理视野出发,透视和剖析了竞技体育中所出现的"人的自然性的消退"现象,试图寻找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相互具有包容性的结合点:竞技体育中科学技术的使用既要有所畏惧又要实现科学技术的伦理"软着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