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增多的现象,体现了孔子"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阅读《周易》之德论,笔者大致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执政之德等六大德目。  相似文献   

2.
刘侠 《科技信息》2014,(8):103+109
德是《老子》中仅次于道的哲学范畴,老子赋予德以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地位。由于译者在时代、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德的理解和英译多种多样。本文首先从道之德和人世层面之德两个方面阐述了《老子》之德的丰富内涵,再对三个典型译本中关于德的几个关键句子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给《老子》的英译提供某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扈,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的兴起,大概是在中古时代吧。作《周易》的人,大概充满了忧患意识吧!所以说履,这是德性的基础;谦,是握住德性的把柄;复,是德性的根本;恒,是德性的加固;损,是德性的修补;益,是德性的扩充;困,是德性的辨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包含有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来源之一。本文对《诗经》中的“五伦”关系,如孝、弟等道德范畴,对传统伦理中的智、仁、勇、礼、温、良、恭、敬、德、信、直等德目,结合诗篇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6.
《诗经·关睢》之主旨,毛传认为乃“后妃之德”。此说一出,遂成定论,历千年而不变。直至近代,才有较多的反对,并认为毛传之论乃汉儒以经解诗之滥觞,而所谓“后妃之德”正是始作俑者。《诗经》乃春秋、战国时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不  相似文献   

7.
船山把明德新民定位在君德、化民成俗的关系来阐发《大学》一书义理,即是说新民必本于"已明之君德",除此之外化民成俗还必须有齐治平功夫。因此船山对《大学》全书的诠释就具有明显的政治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8.
简本《缁衣》作为一篇《诗》学特征鲜明的文献,目前围绕其展开的讨论多是文献学方面,义理的抉发相对较少,而以《诗》学的角度来阐发其意义的则几乎未见。本文选取简本《缁衣》中《诗》学义蕴最为丰富的首章,以好恶之情为线索,分析其中所启用的《诗》学资源及《诗》学义蕴,并试图揭示其中对于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讲述了南方穷白人本德仑一家送葬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奥德赛》的戏仿,消解了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造成荒诞效果,展现了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困境及精神本质。福克纳也藉此反思并观照自我的精神状态及思想上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1.
元代杭州人萧德祥的杂剧《杀狗劝夫》的外文译注本,法文版的有巴赞译介的《杨氏妻的狗》(Le chien de Yang-chi),载《亚洲杂志》2—3月号(1851年版,206页);德·比西据晁德莅拉丁文版《杀狗劝夫》转译为法文,收入《中国文化教程》1897年法文版第1卷。拉丁文版的有晁德莅摘译的《杀狗劝夫》(Corriger ur homme en tuand un  相似文献   

12.
《老子》历来被定位于哲学或政治哲学书,但从本质上讲,《老子》是"君人南面之术",是政治学。从政治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形上的政治哲学,同时也包括实践的政治理论;不仅包括政治的理想范型建构——《道经》,也包括对现实政治实践的评判与政治改革设计——《德经》。  相似文献   

13.
关于“经”、“传”的关系,传统上一般认为“传”是对“经”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易传》不是对《易经》简单的解词释义,而是一种理性重建,体现在极大地丰富了“德”性思想;摒弃《易经》原意,另立新论;抒发个人理想抱负。这种理性重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思想认识逐渐深化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诗经·国民》中有一半的诗歌是反映女性生活的,本文即以此类诗歌为依据,分析《诗经》时代女性的客、德、婚姻及悲剧命运,从而窥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一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博,其与古代科学的关系相当复杂,与现代科学关系之密切也日益凸显。文章从《周易》中的管理思想入手,寻求《周易》与现代管理的融通之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保合太和”的管理思维,“德博而化”的管理道德以及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发展意识。只有从哲学层面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理智地摄《周易》之思想于...  相似文献   

16.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箴言,对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易经》中的父子、夫妇、朋友、君臣等人伦关系,对传统伦理中的仁、义、礼、信、谦、节、恒、和悦、敦厚、中行、无妄等德目,结合卦爻辞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儒家《大学》的教育理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该教育理想暗合周易学说。“明明德”与周易大有卦相通,“亲民”与比卦对应,“止于至善”与泰卦和既济卦之卦象与义理相汇通,而大有、比、泰和既济卦互相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大学》教育理想与易学暗合的现象,说明先秦儒家教育理想的构筑,是以易学为哲学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仍在思考 ,仍在探索 ,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 :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 ?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 ,再活一次 ,再活一次 !———巴金要理解巴金的《电》 ,我以为不能离开《爱情的三部曲》中间加入的一个非常短的故事《雷》。或者可以说 ,《雷》和《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首先 ,我想说 ,德这个人物 ,尽管在小说《雷》中已经牺牲了 ,但伴随着敏的叙述和慧的回忆 ,他还是不断地在《电》中间闪现 ,仿佛一个幽灵一样。小说《电》里 ,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 ,我觉得不是敏 ,或者佩珠 ,而是这个从来不出场的德。其次 ,《电》中出现的故事和人物似…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易学的特点是以礼释《易》,他在《九卦论》中将礼看作是九卦的核心,认为礼是君子行之成。郑玄也曾以礼释《易》,但他侧重于用具体的礼制、礼仪解释卦爻,而王安石注重礼之精义,他认为章句传注之学忽略精义,这导致圣门之学不传、异端之学四起。王安石还认为礼是德得以体现的方式,内在德性需要通过外在之礼才能彰显。他进而论述了道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道需要通过德才能体现,德表现为人之仁义礼智,以此他反驳了将道看作是神秘实体的思潮以及韩愈以道德为虚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白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善良的民族。在白族地区,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家家风好、有家教。某家家风不好,没家没教。一个人有道德、有礼貌、举止端正、有才学,人们就会说他家家教不错,相反,一个人无才无德、好吃懒做、举止无礼,人们就会说这人没德性,没有家教,祖宗无德。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白族人民中间已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这就是:既重视从事劳动生产,以勤俭为荣;又注重培养子孙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礼貌端正为尚。这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不仅在白族民众中,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一代一代地培养、熏陶着后世的人们,而且,有些还立为乡规民约,或志之谱牒,成为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的准则。但无论哪种形式,它们都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