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籍所载星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星表的观测年代。该文考查了历代星官组织规模的发展过程,以及唐籍中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星度数据的演变及其相关的记载,发现《开元占经》所载二十八宿星度是当时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汉代石氏星官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该文首次利用傅里叶分析法对《石氏星经》星表的观测年代进行了研究,认为星表观测年代为公元前78年。并在此基础上复原了汉代的石氏星官,为进一步研究汉代星空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洋新法历书》星表之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对<西洋新法历书>星表来源及流传情况的分析,认为该星表的星官安排依照中国古代"步天歌"系统,恒星赤道坐标是从其黄道坐标推算得到,使用的黄赤交角值是第谷的(比实际值大);<西洋新法历书>星表和星图中的恒星数据主要来自第谷的扩大星表,同时以托勒密星表和科泽尔观测的南天星为补充,另有少部分似出自实测;<新制灵台仪象志>星表出自<西洋新法历书>星表,其中多出的500余颗小星相应数据出自徐光启、汤若望等人观测,并且<新制灵台仪象志>采用了比<西洋新法历书>相对精确的黄赤交角值.  相似文献   

4.
《崇祯历书》星表和星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介绍明末崇祯改历过程中的恒星观测工作,并对由此产生的星表和星图进行初步的研究,研究对有关星表和星图本身的分析和比较,进一步论证当时所参考的四方星表、星图是格林伯格星表入巴耶尔星图。  相似文献   

5.
关于汉代的黄道坐标测量及其天文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两汉时期,黄道概念及黄道坐标被引入了天文历法的理论与推算。文章分析两汉时期对冬至点位置、黄赤交角、二十八宿黄道距度等黄道坐标基本要素的测量,论述黄道概念在汉代天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文章还对中国最早的恒星位置的黄道坐标-“石氏星经”中的恒星“黄道内外度”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和历史考证,认为最可能是在东汉时期测定的。最后文章从黄道坐标测量的角度,简要论述汉代  相似文献   

6.
《石氏星经》观测年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开元占经》中所保留的《石氏星经》数据的观测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利用三种方法进行的推算表明,它们可能是在西汉初到元封年间(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期间观测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星官命名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空划分和命名,是天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天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观测和研究的需要,人们把星空分成不同的区,区内的恒星分成大小不等的群,群内的星用假想的线联系起来,组成各种图形,并赋予相应的名称。这样的群,现代叫做星座,古代称为星官,星官下属的星,也被赋予了名称。  相似文献   

8.
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出土有一件不知名漆器,功能不明。经分析,该器物带有测定春秋分和冬夏至正午影长的功能,是迄今所见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圭表实物。另外,学界对该墓出土二十八宿盘的功能争论不决。经研究,同墓出土的栻盘架可以把该盘支撑到赤道面内,从而形成迄今所见最早且具有确定年代的赤道式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9.
该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托玛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在近代西方(欧洲)的形成以及它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指明“科学共同体”未能于明末清初出现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内在原因之一,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4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例,得出“科学共同体”是将科学技术向前推进的有力杠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对古代典籍中关于恒星亮度、亮变记载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恒星亮度梯度记录作了详细的分析,证明中国古代也有类似6等级的亮度分级方法;对古代所有提到"消失"光变描述的星官,作了现代变星的对比证认,证明这些记载描述的都是大气消光现象,而非古人注意到了星官中有变星存在;对全天三大变星--大陵五、造父一、蒭藁增二的古代光变描述的全面分析,证明中国古代对这三颗最著名的变星都没有明确的光变记载;经全面分析古代记录,得出中国最早的变星记录出自<明史·天文志>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井宿七的光变记录,其时代虽然较晚,仍然比西方最早的变星记录早了200年.  相似文献   

11.
Kiste.  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16(2):133-146
该文题为《南天星空的发现--对欧洲和中国三份最早的南天星表的研究》。从15世纪末开始,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标志,欧洲进入伟大的地理新发现时代。欧洲航海家们越过赤道,到达了南半球,从而南天极附近的星空开始成为欧洲人能够看到的星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依据《大方等大集经》第41和42卷,复原了其中的"二十八宿直日术"体系,包括二十八宿被赋予的6种参数、二十八宿直日纪时体系和这一体系在中土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二十八宿所直之日的占辞内容。通过对这一体系的解读,我们一方面可以增加对汉译佛经中天文学内容的认识,另一方也可以增加对印度与中土文化在天文星占方面的交流互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文献P2512号中的《三家星经》缺漏了8座星官,并有一些讹误,依《开元占经》补齐这8座星官后仍缺1星。潘鼐和邓文宽依晋、隋两书《天文志》将其中的天将军列为12星,比《开元占经》多1星,补足了这所缺的1星。受其所缺的1星应在所缺漏的8座星官中的思路的启迪,依《开元占经》中的夹注及按语、日本若杉家本《三家星官簿赞》、朝鲜《天象列次分野之图》等多种文献列文昌为7星,比《开元占经》多1星,仍列天将军为11星而补足了所缺的1星。此外,神宫1星是在《三家星经》之后出现在天文星占典籍中的,应视为中国传统星官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4.
关于简仪的地盘和圆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论证了元郭敬简仪,其下有“地盘”标24个方位,外有圆室,并讨论了圆室的两种可能形式和圆室对观测是否有妨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对超导问题的研究,虽然相对鲜为人知,但对于玻尔研究和超导物理学史研究来说,却是颇有意义的课题。该文根据有关材料,特别是一些茂于丹麦玻尔文献馆的若干未公开发表的材料,就玻洋在本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对超导的研究探索作一简要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24-25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欧阳祖熙研究员于上世纪80年代研制出“RZB-1型电容式钻孔应变仪”,以其高精度四分量观测与优良的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多年,美国实施了板块边界观测(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PBO)研究计划,建设了北美西部钻孔应变仪台网。日本开发出“地壳活动综合观测装置”,集成了含地震、应变、倾斜、地磁和高精度地温等测量单元,安装在千米深的钻井中。上述工作显示出国际地球科学界对发展深井观测技术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刊有黄润华的《漫话“喀斯特”一词》的文章。该文对“喀斯特”一词来自什么语言作了一些探源,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当谈到汉语中的“喀斯特”这词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该文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喀斯特一词被世界地学界广泛使用,中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也早已将其音译为喀斯特。”看来,“喀斯特”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但是早到什么时候,文章没有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刊有黄润华的《漫话“喀斯特”一词》的文章。该文对“喀斯特”一词来自什么语言作了一些探源,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当谈到汉语中的“喀斯特”这词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该文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喀斯特一词被世界地学界广泛使用,中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也早已将其音译为喀斯特。”看来,“喀斯特”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但是早到什么时候,文章没有说。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术语研究》杂志 2 0 0 2年第 4期刊登了黄润华先生撰写的《对“年代”表示法的建议》一文。我赞同这个建议 ,特别在使用频率较高、要求表述简洁的场合 ,把英文里的诸如“1 890s”和“1 990s”译写作“1 890年代”和“1 990年代”。笔者看到 ,日本出版物中就常使用这种写法。我国也有少数作、译者采用这一形式。黄文结尾说 :“笔者在一些著作和译文中已采取本文所述的写法 ,得到一些编者和读者的认可。希望能尽快将其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不清楚这里所说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意味着什么 ,但希望不要在接纳了“××××年代”的写法后…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镇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遗址——陶寺观象台,它呈扇形结构,主要由1个观测点和东侧的12条观测缝组成。为考察其作为古观象台的必要条件,借鉴现代实测方式,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其在BC 3000—BC 1000年间作日切山顶的模拟观测,结论是该观象台可能的观测年代应早于BC 1500年,且最佳观测年份为BC 1956年,12条缝能观测21次,平均每缝的观测误差为0°.11,最大误差0°.7。观测日期与邻近节气的平均误差为4.5日。指出:观象台的观象目的可能是对陶寺文化中特定的时节(也许是处于萌芽状的节气)进行观测,亦或用以提供进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时刻。但由于该遗址的地表部分不存,已知信息有限,故难作准确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