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对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据此选出焦虑型、回避型、安全型3组被试对象,之后采用Stroop色词命名任务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非安全依恋风格被试对依恋相关信息存在注意偏向,两种非安全依恋风格(焦虑型、回避型)被试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依恋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解母子关系的情绪联结的基本框架,也为理解情绪和依恋的内在表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信息加工的研究思路。从依恋理论中的内部活动模型的概念出发,介绍了内部活动模型的几种理论观点,并对依恋类型与对情绪事件记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这些研究包括使用实验室制作的材料,自传体记忆,和情绪启动的方法,结果表明,依恋的类型与情绪事件的记忆存在一定的相关,但儿童依恋与对情绪事件的记忆的影响可能和成人依恋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3.
张红 《科技信息》2011,(10):54-55
该文采用DRM范式,探讨了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中采用言语型和表象型的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作为实验变量之一,并分别考察了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对图片和文字材料在错误记忆易感性上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文字的三种关联程度的错误记忆成绩大于图片的成绩。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在文字(图片)材料下的错误率并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无关联程度的错误率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基本没有差异,但在强关联程度和中关联程度下文字的错误率要高于图片的错误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不同解释风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解释风格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3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解释风格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人际关系困扰上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大学生的不同解释风格影响着其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以反应时实验和父母同伴依恋量表的方式,分别测量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依恋现状。目的:揭示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依恋结构是否分离。结果:在内隐依恋的信任和沟通因子上,对同伴的反应时小于对母亲和父亲的反应时;在内隐依恋的疏离因子上,对母亲的反应时小于对同伴和父亲的反应时。依恋内隐实验中的父亲信任和沟通因子呈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外...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前瞻记忆:基于认知风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认知风格探讨留守儿童前瞻记忆水平发展状况。根据GEF测验甄选被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E—prime编程,自变量为认知风格,因变量为前瞻记忆成绩,反应时和完成百分率表示前瞻记忆水平。结果表明:(1)场独立性被试其前瞻记忆反应时成绩显著好于场依存性的留守儿童被试;(2)场独立性被试其前瞻记忆水平的均分高于场依存性的留守儿童被试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余斐 《科技信息》2008,23(8):292
依恋建立后对儿童的后期产生影响.不同的依恋类型会产生不同的适应性行为.母亲与婴儿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婴儿后期的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眼动实验的多个指标来探索大学生依恋的现状。[方法]将父母同伴依恋中文量表中表示信任、沟通和疏离的句子在Eyelink-Ⅱ型眼动仪中逐句呈现。[结果]1大学生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在日常生活中均存在,三种依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大学生对父母依恋程度深于对同伴依恋的程度。在与父亲沟通的程度上,大学男生低于大学女生。3总体上,在依恋的程度方面,大学男生低于大学女生。  相似文献   

9.
以126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存在着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人际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215名大学生依恋和网络成瘾进行了测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其中大学生依恋类型中,害怕型依恋所占比例最大;在回避和焦虑量表得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量表上的得分男女差异显著,在信息成瘾上得分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都与安全型得分相关不显著;专注型和害怕型依恋对网络成瘾具有微弱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374-1377
用Brennan编制ECR问卷和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436名大学生分别进行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的测评,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依恋类型的各个维度与网络成瘾的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惧怕型依恋和冷淡型依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12.
法国布封的著名论点"风格即人",指出文学创作中风格就是作家人格的外化,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惟其如此,风格才因人而殊。按照此观点,对风格的定义和范畴进行了研究,提出教育同样也应该具有风格,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展现个性,从而形成多样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自陈依恋量表(ECR-R)和童年期经历问卷(CTQ-SF)法,对5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及其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结果发现:童年高、低创伤经历得分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高、低依恋回避组在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低依恋焦虑得分的大学生在童年创伤经历各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成人依恋的回归分析结果显著,回归系数为0.81。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对其成人依恋关系具有预测作用;可通过对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心理重构,重塑安全和健康的成人依恋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个预实验和两个正式实验依次考察中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依恋状态以及拓展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文化可为中国民众提供安全感;且相对于积极情绪符号,当启动中华文化符号时,人们对外群体高可信面孔的评分较高,而对外群体低可信面孔的评分无显著变化。以上结果拓展了文化依恋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即除了多元平行文化经历者,“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也会对本国文化产生依恋情感。此依恋状态能促进人们与外群体的友好关系,表现为强化人们对外群体高可信知觉和缓解其对外群体的负性知觉。  相似文献   

15.
团体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以及该对象所属的团体和团体成员,在情感上产生的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将团体依恋应用于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干预中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团体依恋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有四个步骤,即确定具体目标,形成团体依恋小组,运用一定的团体辅导技术进行实施,评估与终结。  相似文献   

16.
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影响。该文主要阐述了儿童的依恋类型和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自Bowlby于60年代创立了依恋理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依恋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他人的依恋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体成长中人格的完善发展.抑郁作为一种当前主流的负性情绪已严重影响到不同个体的认知方式、正常的学业以及人际交往活动.本文试图从依恋与抑郁的相关研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从"依恋与人格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视角切入,采用了依恋类型分类问卷、冲动量表、人际亲密能力量表对150名青年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借助人格中"冲动"特性这一中介变量探究依恋在个体的亲密关系能力中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密关系能力方面,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得分要高于其他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得分;(2)冲动在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中对亲密关系能力具有不同作用。安全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的大学生,其亲密关系能力随着个人冲动的上升而呈下降趋势,而对于回避型依恋中的大学生,其亲密关系能力则随着个人冲动上升而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大学生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适应性水平能够显著预测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和大学生适应性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重视大学生适应性对成人依恋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和适应性关系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品牌依恋是当今品牌营销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增加消费者自我概念与品牌个性的匹配度,并且增强消费者的品牌信任,然而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包括了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社会自我,品牌依恋的形成还受到了产品卷入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理想自我与品牌个性一致性对品牌依恋的影响作用最强,现实自我与品牌个性一致性、品牌信任对品牌依恋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自我与品牌个性一致性对品牌依恋有负向影响.消费者的产品卷入会加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一致性与品牌依恋之间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