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影《荒岛余生》被称为是汤姆·汉克斯的“票房奇迹经典冒险大片”。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发现该影片与荷马史诗《奥德赛》,《鲁滨进漂流记》等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联系。而正是由于电影《荒岛余生》广泛的吸收这些经典作品的营养,使得电影的主题表达更加明显,获得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从主人公身份来讲,祥子和五龙在进城之前都是传统的农民。《米》和《骆驼祥子》的叙事借用了“农民进城”的模式,展现了淳朴农民被城市异化的过程。打破文本的界限,以互文性的视角来观照这两部作品,发现在小说的人物设置上,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在叙事中所担负的功能都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甚至人物所代表的深层含义都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同时,两部作品都通过展示欲望(米、车)对人性的束缚,性的压抑来表现主人公的生命之痛。在人物生存状态上,祥子与五龙同样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4):96-102
《金翅雀》是美国作家唐娜·塔特耗时1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从互文的角度解读小说《金翅雀》的多重文本指涉,挖掘小说与其他文学文本、同名油画和历史事件的相互映射,可以增加其阅读张力,进一步揭示小说深刻的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海琴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90-92
《押沙龙,押沙龙!》标志着福克纳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转向,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互文性的写作策略之上。文章拟以文本结构、人物选择和神话模式的易位为切入点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以求对文学传统与文本独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6.
《蝇王》是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小说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这与小说所传达的深刻的人性"恶"道德主题密不可分。运用英国著名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小说文体论》中的相关理论,从视角变换﹑句尾焦点和篇章线性等文体特征出发,探讨《蝇王》传达并深化小说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入手对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文学家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全书进行了整体细读,归纳和统计了该文本对其他文本引用和吸收的具体情况,对其中的主要互文性手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小说神髓》有直接影响的外源性前文本以及作者完成书稿前撰写的相关论著等内源性前文本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神髓》是融合“和”、“汉”、“洋”多种文化背景中无数文本,对其进行歪曲、改编、模仿、借用、剪贴、拼凑,它的最后成书是作者坪内逍遥超越前辈作家、评论家以及超越自我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从存在主义视角对人类生存的荒诞进行了思考,本文试从《蝇王》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荒诞和人与人存在关系的荒谬来分析它的存在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9.
《白雪公主》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戏剧《死亡与少女》中的一部分,它与传统的格林童话在人物、情节和文字细节上形成互文性关系。但在主题上,它揭露并批判了女性潜在的奴性思想,同时又超越女性主义,直指人类终极命运——死亡。 相似文献
10.
《蝇王》借用一群孩子在一个荒岛上的经历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所谓“场景模式”本来指的是《圣经》故事中某些固定的格局,它们在故事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叙事类型。在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之中,这种场景模式也同样存在,既有文本内的,也有互文性以及文化性的场景模式。正是在这些场景模式中场景的不断重复,不断变异,催生并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和思想内涵,确立该小说牢固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李琴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20(4):84-86
英国作家威廉姆·戈尔丁的悲观情结在小说<蝇王>的遣词造句中具体体现在各章节标题的选词、环境描写中的选词及故事中孩子们言语和行为的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蝇王》中"性本恶"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音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1):96-98
分析了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著名最有争议的一部小说。认为其证实了人性邪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有别于以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传统<蝇王>研究套路,独辟蹊径,用存在主义为理论工具分析了<蝇王>的存在主义建构策略,展示了先前研究所忽略的这部作品的存在主义特质,为我们重新审视戈尔丁通过作品对文明与人性的思考开辟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亦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坚持人性本恶的说法。在其长篇小说《蝇王》中,戈尔丁通过象征手法和神话的主要叙述技巧表现了善与恶、理智与冲动、文明与野蛮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在人类文明、法制缺失后所出现的混乱以及小说人物的兽性,从而揭示了性本恶。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蝇王》的主题,一方面肯定并阐释了戈尔丁在《蝇王》中揭示的人性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出该作品中隐含了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试从生态批评角度管窥《蝇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育烽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7(1):108-112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关系为切入点,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要旨,解读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名著《蝇王》。指出戈尔丁在小说中通过对荒岛美景、孩子回归自然以及荒岛残忍暴行的刻画,表达了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陈湘柳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55-60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谢红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7(4):62-65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虽然不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但它们在人性恶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截取了两个文本中的孩童形象来揭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并试图分析他们表现这一主题时所体现的反传统倾向。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探讨两位作家持“人性本恶”写作的原因,以试图说明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从中总结出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叙述中的“移位”是一种效果奇特的叙述方式,当代小说《蝇王》在表层叙述结构及深层理念中对十八世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移位”性叙述,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及社会历史的现代性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