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李杨爱情和杨妃在唐诗里的形象的变迁入手,探寻这一现象之后的原由即唐代各个阶段的普遍社会情绪和思潮.因为时间间隔的距离长短,由盛唐的现实主义批判的主流到中唐的感伤怀旧的悲悯情怀,直到晚唐的讽刺入骨的咏史笔调,形成一个“否定之否定”,为唐明皇和杨妃作出侧重于不同角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3.
4.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唐代即己成为很多诗人的题材.在后代,不少的诗词、戏曲乃至小说,都采用它作内容.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观点.本文拟就作品的思想倾向性进行归类分析,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演变过程中来探讨这类题材的成就和意义.一、李白塑造的绝代佳人象形李白与杨贵妃是同时代人,在供奉翰林期间,为唐玄宗写了一些行乐词章,其  相似文献   

5.
黄山形象经历了自然形象到文学形象的演变。由《水经注》中的黟山到唐诗中的黄山,黄山文学形象建构基本完成。唐诗中的黄山,虽然仍有神话传说的影子,但已见出风景的特异。重要的是,其形塑黄山的方法受黄山风景神奇秀丽、传说丰富但又未充分开发的地理因素影响,显示出偏于想象的特点。这在李白诗中尤其明显。而唐代黄山诗对“三峰”、怪石、灵迹等景点的集中书写,凸显了黄山形象“奇”“秀”“神”“灵”的特征,并赋予黄山江南文化的属性,和“隐者”的文化品格。后世黄山书写固然对黄山形象有极大的丰富,也是对这一格局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6.
7.
8.
9.
屈原的《离骚》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杜甫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是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二人虽风格不同,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性格理想、爱国精神、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无疑,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简单化的阶级分析方法不仅使文学批评脱离艺术真实,而且使批评者对社会常识的自然体悟,对史实细节的辨别,也失去了起码的体悟。前人对白居易《卖炭翁》诗意的阐释,即是这种简单化误释的典型例子。唐代的“宫市”有一个演变、蜕化的过程,“白衫儿”并非后宫的“使者”,“苦宫市”的诗旨在于暴露腐败现象宦官专权的广泛特征,其矛头并非“直指皇帝”。  相似文献   

11.
曹操的诗歌以豪迈奔放见长,但豪迈奔放的诗风中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构成了曹操诗歌的情感基调。本就曹操诗歌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等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唐之记梦小说不但数量增大,内容也更为丰富了。多数记梦情致宛曲,颇堪寻味,有的表现了记梦者的心态,有的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有的甚至可以从中寻绎出社会风习、时代潮流,它们还给后人留下了艺术与社会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谢眺与李白研究》一书的编者作者们,基于对李白诗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小谢”的误释,大做李白与谢眺关系如何如何的文章。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其错误:1从李白作品所涉谢眺者看,没有一首是李白以谢眺自拟;2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他也绝不会以谢眺自拟;3从李白的行文习惯看,他从不以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更不以之谕指叔侄关系;4从诗的内容看,“小谢”应指“大谢(灵运)”之族弟谢惠连,李白用之指叔父李云之弟李华。结论:李白当时在宣州谢眺楼所饯者有李云及族弟李华,此二人均为李白叔父行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第一次把婢女作为一类人物进行描写,婢女的地位与身份得到较为全面反映的同时,婢女作为小说的人物开始具有了个人的情感和追求。但是,唐人仍以高高在上的眼光来看待婢女,仍以男性为中心的赏玩态度去描写婢女,削弱了其形象。本文通过私属婢女(私婢)来探究唐传奇是如何反映婢女阶层的。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身份卑贱的奴才也着力加以塑造 ,他笔下的奴才分三类 :一、具有反抗意识的奴仆 ;二、安于现状 ,甘心为奴 ,并竭心尽力为主子效忠的奴才 ;三、正在蜕变为主人的世仆。奴仆形象体系与书中其他形象体系一样具有悲剧性。曹雪芹刻画奴仆形象的艺术性 ,归为一个字 :“活”。即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对奴仆形象的塑造 ,只有在曹雪芹笔下 ,才不分贵贱 ,创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各类奴才的形象。我们仅将视野限定在贾府中 ,看看其中的奴仆形象。贾家荣、宁二府的主子们 ,总共不超过三四十人 ,但奴仆的总数大概有他们的九…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明了反倒思维的意义及其在数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构造反倒的六种方法,论述了反例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