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18世纪,以英国为首的国家联盟击败了法国,建立起了大西洋贸易体系。英帝国的广大海外从属领地开始大量吸收本土过剩的人口(失业者和穷人),也为流放的犯人提供遥远的监狱,以确保帝国战略利益的安全。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一方面为英国人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帝国内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建立起了帝国范围内的经济和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千方百计地阻挠落后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强迫它们专门从事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粮食和原料,专为供应帝国主义国家。这种畸形发展的经济,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能够通过对外贸易,从这些国家掠夺大部分的粮食和原料,并把自己的工业品推销给它们。这种片面贸易的殖民主义性质,在商品构成上很明显地反映了出来。最典型的例证,是英国对其殖民地附属国的贸易。据英国海关的统计材料,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在英国1953年各项进口商品中所佔的份额是:天然橡膠93%,锰矿砂93%,铜81%,羊毛76%,黄麻100%,小麦81%,奶油56%,肉类及肉制品54%,糖48%;而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在英国输出商品中所佔的份额为:棉织品70%,毛织品和毛線46%,陶瓷器和玻璃制品70%,鞋类61%,刀剪类57%,化学品、药品及染料50%,服装45%。落后国家的对外贸易,各有其特殊的地域限制,它  相似文献   

3.
在老牌殖民帝国中,英国过去最为显赫,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的总面积比本土大111倍,号称“日不没”帝国。这一切与英国殖民统治者的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分不开。人们称别的宗主国在殖民地是“杀鸡取蛋”,一次性豪夺,而英国则是“养鸡取蛋”,注重长远攫取。从16世纪英殖民帝国形成之日起,它就开始采用让殖民地逐步走向“自治”的手腕来缓和与殖民地的矛盾,灵活实行殖民统治。英国向殖民地委派有财有势的殖民者组成立法局作为总督谘询机构,随后陆续添进当地选举产生的议员。这被说成是“殖民地享受民主”。殊不知立法局被委任议员所掌握,一切听命于总督。总督有权否定或推迟  相似文献   

4.
浅析1929年非洲殖民地发展法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有"殖民帝国主义"之称的英国,其经济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局面的结束、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其他国家对其殖民地的觊觎,促使其调整帝国殖民地统治政策,1929年7月出台的非洲殖民地发展法案即是其结果,企图通过发展非洲殖民地来治愈经济萧条,达到英国经济利益和非洲殖民地社会发展"双赢"的目的。然而,该法案未能扭转英国经济的不利局面;并且使殖民地社会经济恶化,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  相似文献   

5.
从6月27日到7月6日在倫敦举行第七次会议的英联邦总理会议,是起源于1887年的“殖民地会议”的。当时英国是个强盛的殖民帝国,出席“殖民地会议”的有英国殖民大臣和各殖民地的代表。到1907年“殖民地会议”改称“帝国会议”。随着反殖民主义潮流的日益高涨,为了混淆舆论,“英帝国”这名词逐渐为“英联邦”所代替,1948年“帝国会议”就改称为联邦总理会议了。参加本届联邦总理会议的除英国和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联邦、錫蘭——外,还有罗得西亞及尼亞薩蘭联邦(又称中非联邦)和两个参加英联邦的独立国家——印度和巴  相似文献   

6.
棉花作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所仰赖进口的最重要商品以及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其贸易定价以及对定价权的争夺对英美政治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利用计量方法对19世纪英美棉花定价博弈的研究发现,英国借助于殖民地棉花的替代性供给而非航运业的垄断,在与美国的定价权争夺中居于明显的优势,而美国居于劣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产量控制上的困难.这种定价结果既是英美政治经济政策的必然产物,也是英美政治经济政策演变的最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及其附属岛屿,只是英国残存的殖民地之一。据英美有关资料统计,二次大战后,英国共有61个殖民地,其中45个已先后宣布独立(亚洲15国、南太平洋6国、非洲17国、拉美7国),人口共10亿左右。迄今英国仍有16处殖民地、保护地和领地,人口共约45万。按地区分布,亚洲1个,南太平洋1个,印  相似文献   

8.
用飞散这一概念比较了两类飞散者截然相反的飞散经历:一个是从前宗主国英国移民到殖民地澳大利亚,一个是从殖民地国家澳大利亚移居到前宗主国英国,相同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其形成的根源:异质文化的冲撞和飞散者的心理归属矛盾。  相似文献   

9.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是人们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领袖之一,曾担任过英国殖民地事务副大臣、贸易大臣、内政部大臣、海军部大臣,以及英国首相的资产阶级巨头,对煤矿工人运动是持反对立场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丘吉尔曾作为随军记者在南非的—次战争中,被荷兰人俘虏,恰恰是  相似文献   

10.
英联邦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英联邦的建立和发展与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是相伴而行的。在大英帝国瓦解后,英国与自治领、殖民地国家以“平等地位”结成联盟。它是英国顺应历史发展的变化,对殖民政策所做的一次重大调整。对于英国和自治领、殖民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英联邦的产生及发展、英国及英联邦经济政治联系,可以看出英联邦作为一种新的体制在历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日意借口资源的不足,公开进行殖民侵略,德国也以同样的借口,要求收回旧殖民地之际拥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国不得不首先站出来倡仪讨论资源充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萊、沙捞越、北婆罗洲,是英国在东南亚的三处殖民地,統称为英属婆罗洲。共中文萊是受英国“保护”的苏丹国,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是英国的直轄殖民地。这三个地区都在加里曼丹島(从前称为婆罗洲)的北部,处于东南亚的心臟地带,并且出产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因此不但英国企图继续长期統治它們,美帝国主义对它們也一直垂涎欲滴。  相似文献   

13.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开始不稳定。为了保证工业资本在印度的进一步剥削,英国逐步对前期的具体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强专制权力,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和控制,使殖民地的国家机器进一步集中、强化;另一方面,利用议会"民主"体制,使殖民地国家机器带有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印间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4.
北加里曼丹包括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人口一百三十万,面积二十万平方公里,物产资源极为丰富。从十六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相继对北加里曼丹进行侵略。最后,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分别成了英帝国主义的保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进一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后英国垄断资本加紧掠夺这个“南洋宝库”,使北加里曼丹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输出资本资本输出是英国垄断资本压迫和剥削北加里曼丹人民的主要方面。据官方材料,仅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1947年至1957年十一年间,在北加里曼丹的勘探支出和资本支出(不包括维持费)即达八亿三千六百万元(马来亚元,下同),约合一亿英镑。英国政府还在“殖民地开发与福利基金”项下,仅在1959—1960会计年度,就在这地区“赠予”和贷给了四百九十五万九千英镑。而“殖民地开发公司”的投资到1960年初也有四百五十万英镑。  相似文献   

15.
美国——7月4日,1776年的这一天,由英国在美洲大地所设立的13块殖民地的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庄严宣布脱离英国,组成"自由独立的合众  相似文献   

16.
英联邦的范围,目前共包括连英国在内的十七个国家和“马来西亚”,以及二十来处英属殖民地和附属国。英联邦人口号称为七亿三千多万,土地面积一千七百九十余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人口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英国统治集团吹嘘,这个联邦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庞大的“集合体”;英国统治者还渲染英联邦是所谓“多种族的大家庭”。实际上,这不过是英国借以维系它同那些曾是它的殖民地而现在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的关系的一个形式,是英国老殖民主义者企图以新殖民主义的手法来维系其殖民统治的工具。最近,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所长威廉·克拉克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鼓吹“英联邦正在寻求一个新面貌”。今年以来,英国统治集团和  相似文献   

17.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繁荣、发达和文明的象征,作为英国在海外的第一块殖民地的爱尔兰此时已变成英国的农业区和廉价劳动力与原料的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首先成为英国殖民掠夺的对象。天灾人祸酿成了爱尔兰大饥荒,给爱尔兰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并且导致了爱尔兰人民的反英斗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实际上是欧洲列强之间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交战双方的核心国——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海上和殖民霸权在各大海洋上展开了一场大厮杀。现简述如下。在海上和殖民地,英法处处对垒马克思指出:自新航路开辟后,“跟踪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在西欧列强争夺海上和商业霸权的斗争中,英国先后打败了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和“海上马车”荷兰。18世纪,法国成了同英国争霸的“主要的海上和商业强国”。争夺海上霸权同争夺殖民霸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英国和法国占有的殖民地,大多  相似文献   

19.
扩张政策是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重建古罗马帝国辉煌的愿望、意大利国内的经济危机、红海地区的各种矛盾、对英国欺骗性外交和英国拥有大量殖民地的不满,以及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共同促成了意大利对红海地区的扩张。意大利对红海地区的扩张表现在:对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军事入侵、对红海地区国家的政治渗透、对占领区农业生产的管制、对殖民地的宗教改造。扩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英国和占领区人民的阻挠而终归破产,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内部产生分裂,意大利经济开始崩溃,贝尼托·墨索里尼政权最终垮台。  相似文献   

20.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亚非会议支持也门在亚丁和被称为保护国的也门南部地区问题上的立场,并要求有关方面获致这一争端的和平解决。”亚丁和也门南部地区的问题是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所引起的。亚丁是一个控制红海的战略要地之一,它原是也门的领土。一八三九年,它被英国强占。一八六三年和一八八二年,英国先后扩大亚丁的疆域,将其邻近的一些地方合并到亚丁,成立亚丁殖民地。英国并且将亚丁殖民地附近的一些也门南部地区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称为“保护国”。也门人民永不承认自己的领土被英国强占。为了收回自己的领土,也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与英国发生武装冲突。一九三四年,英国强迫也门在萨那(也门的首都)签订条约,在这个条约中,英国故意不确定也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