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06,(8):71-71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句是《系辞》上传第一章最后一句。从字面上理解,顺承上几句的演绎逻辑,从易知、易从推导出可亲、可久,最后又归结到圣人的“德”与“业”,可以看到,从“乾”、“坤”的“易知”、“简能”最基本的原点出发,到这里已经演化出盛德与大业,推演的脉络是清晰的、顺理成章的。最后的归结点再进一步放大,即天下的道理可尽收于此。把握了天下的道理,获得了道的真谛,则“人生的本位”、“人生的价值”都可以从中“自然天成”落定了,换句话说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而这正是本句所因承的两个前提。"赜"在前句中出现过,  相似文献   

3.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两句是承接上一句“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的关系递进而来的。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容易亲近就能够长久,有成功就能够成就大业。能够持久是贤人的美德,能够做大事是贤人的功业。从这两句话中同样可以看出《易经》容易、变易、不易的特点:短短两句话,言语上容易,也环环相扣地说出了容易的道理,却蕴含着千百年来“贤人”们所遵循的成功法则,是“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世易时移,把握了妙明真理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易经》是讲“变”的,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容易,变化无常也不难,但是如何把握权变,如何“变”又始终不偏离正道就难了。所以,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0,(3):83-83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承接上文,"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讲的是八卦的形成过程。而这一句则顺势推演,从八卦进而到万物,这一句展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引伸与触长。  相似文献   

5.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承接上文,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讲的是八卦的形成过程。而这一句则顺势推演,从八卦进而到万物,这一句展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引伸与触长。这里自然就会提  相似文献   

6.
《庄子·养生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出来’。”谢文引用有关材料论证“硎”当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不难看出,因为《易经》的导引和开示,人们掌握了认识世界的要义,进而了解到隐藏在“象”之后的“理”,从而能够读懂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故知幽明之故、故知死生之说、故知鬼神之情状、故不违、故不过、故不忧、故能爱”这一系列的结论即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最后一句是  相似文献   

9.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左传》里的一句话。目前人们对这句话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曾对晋君(惠公)施给恩赐”。但是,从上下文和说话人的语言特点看,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根据语法、修辞分析和前人已有的成果,此句应理解为常见的被动句式,意即“您曾被晋君赐予过呀”。这是烛之武使用的一种语言技巧,这种理解更符合文章的原意。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06,(7):65-65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这两句是承接上一句“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的关系递进而来的。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容易亲近就能够长久,有成功就能够成就大业。能够持久是贤人的美德,能够做大事是贤人的功业。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08,(5):57-57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上一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了“象”的产生过程,由此定义了“象”的内涵;这一句则以类似的句式,说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刘宁生同志说:“‘着’由动词虚化为助词,逐步形成了汉语表示动态的两个语法次范畴: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从历史上看,这两个语法范畴并非同时产生。事实是先有状态持续之‘着’,后有动作进行之‘着’。”“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的区别,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方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吴语,闽语、粤语中,表示状态持续时,用与普通话V着相对应的形式,而表示动作进行时,则用另一助词(粤语)或用副词(吴语、闽语)。”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2):53-53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一句可谓一语中的,道破了卦变的根本,也是对前四个分句的小结,更是对《易经》核心内容的纲要统领。无论是吉凶、悔吝,亦或是变化、刚柔,总括起来就是六爻之“象”与三极之“理”的对应关系,即具体的卦象和抽象的道理之间的动态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07,(8):67-67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中,认识论占据了很大比重。从本章第一句,即开始讨论道德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什么是“道”,孔子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为刚,为阳;坤为地,为柔,为阴,两者的有机组成就是“道”——姑且借用这个字,正如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09,(1):73-73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这一句是在继续阐明“白茅错地,何咎之有”的内涵,也是在展示这样的做法所构成的因果。原文可以直译如下:茅草之为物本来很纤薄不贵重的呀,而可用于承垫祭祀品,则其用处则很重大。人如能以此谨慎之道前行,必能无所错失了。  相似文献   

17.
“赋得”诗体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创作形式。以“自君之出矣”为题材的五言诗小品,历来被诗人用来借题发挥,抒发各种个人情感。其q-以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为这一类体裁的杰作。  相似文献   

18.
腾冲地名“绮罗”,旧志作“矣罗”。它应该是南诏时徙往“永昌一带”的浪穹诏主矣罗君的地名化或其它彝语名,而不应是丝绸名,与丝绸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0):69-69
<正>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关于对这句话的理解,我比较推崇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释:正义曰:"易无思也,无为也"者,任运自然,不关心虑,是无思也;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  相似文献   

20.
设为不宦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策》)[译文]齐国有个人见到处士田骈,说:“久闻先生的高谓品德,主张不做官,而愿为人们服务”。田骈问道:“你这是从那里听来的?”这个人回答说:“我是从邻居的女儿那里听说的”。田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人回答说:“我邻居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