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通过结合工程施工实例列举出高填方地基分层强夯处理的特性。对分层碾压法和强夯法在处理单位压实功、填料颗粒径控制、分层的厚度、回填的方法和地基处理后层面间结构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强夯法是处理高填方地基的最稳定高效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强夯法在工艺上是最简易可行的,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它将是高填方地基加固的最可靠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正>一、强夯简介强夯法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强夯法具有适应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技术经济易行、施工周期短、设备简单、质量容易保证、节省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地基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人工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的地基处理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工程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焦作至郑州(以下简称焦郑)高速公路结合本工程地质情况,对一些可液化地基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目的,为强夯法处理高速公路可液化地基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强夯法处理桥头填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强夯法是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它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的粉土以及粘土、杂填土、素填土等地基。夯锤重10吨~25吨,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应用强夯法处理深填土地基时,先予以分层回填压实,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新乡和卫辉段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的组成部分,该段工程区域岩性主要由黄土状中壤土和黄土状重粉质壤土组成,其湿陷性变形将对填方段渠段和地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可以改善其地基的湿陷性,从而达 相似文献
9.
一、强夯简介
强夯法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强夯法具有适应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技术经济易行、施工周期短、设备简单、质量容易保证、节省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地基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人工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的地基处理中。 相似文献
10.
新乡和卫辉段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的组成部分,该段工程区域岩性主要由黄土状中壤土和黄土状重粉质壤土组成,其湿陷性变形将对填方段渠段和地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可以改善其地基的湿陷性,从而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抛石挤淤地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地基承载力试验地段及方法 洛三高速公路第九合同段K2+680-K2+920软基处理抛石挤淤。该地段位于黄河滩地范围内,淤积泥砂层较厚,地下水位较高,地质呈流塑状态,无承载力。经过监理工程批准,采用抛石挤淤处理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以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具体做法是:根据施工放线位置,开挖出边沟基坑,并超挖80-100cm。向 相似文献
12.
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与地基加固有关的工程问题。为了推广交通建设中的振冲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地基技术,本文根据近年来对碎石桩加固软弱地基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对其加固原理以及设计、施工和检测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Sol-Gel(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rO-SiO2玻璃,初步探讨了在液-液不混溶区合成的最佳实验条件,研究了不同组成溶胶的胶凝时间、老化温度以及热分解条件。并通过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及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干凝胶及玻璃的性能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刚性桩复合地基能很好地改善软弱地基,其中的褥垫层、承台、刚性桩、土和注浆体都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本文基于正交设计法,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在工程实例的基础上进行了褥垫层厚度、褥垫层模量、承台厚度、承台模量、桩的长度、桩径、桩的模量、上层土模量、下层土模量和注浆体模量、桩距11个参数对复合地基最大沉降和承台差异沉降的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注浆体模量、上层土模量、桩径、桩距基数对复合地基最大沉降的敏感性显著,桩距、桩径、褥垫层模量、上层土模量基数对承台差异沉降影响相对较大,桩距、桩径、上层土模量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结果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HF-醇溶液法制备了多孔硅,实验表明,它提高了多孔硅中的游离氟离子浓度,改善了电解液与硅片的润湿性,有利于形成均匀的多孔硅,在非光照条件下,可制成N型多孔硅。 相似文献
19.
20.
用Z—scan法研究推拉型偶氮化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Z-scan法,对掺有以偶氮苯作为母体的一个系列推拉型偶氮化合物的有机聚合物薄膜的非线性光学系数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材料的非线性折射率来源于共轭π电子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