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花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共收录了晚唐五代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花间集》词作的词人都是男性,而词作中的主人公却几乎都是女性,其中有大量的描写妇女身体发肤、容貌情态的词语,姑且名之为体貌词。就形式来说,《花间集》体貌词包括阋、短语两类,从语言形式、文学修辞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对晚唐五代时期的语言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花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共收录了晚唐五代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花间集》中有大量的描写妇女身体发肤、容貌情态的词语,姑且名之为体貌词。就形式来说,《花间集》体貌词包括词、短语两类。依据短语层次的不同,体貌短语可以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两种类型,又可以从结构类型、文学修辞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主题分类看李词的独特品质①高人雄李为五代时西蜀著名词人,后蜀赵崇祚选编《花间集》录其词37首,于入选18位词家中入选词数名列第五,是《花间集》重要词人之一。《花间集》词大多是以叙写美女爱情为主,情调缠绵香软,辞采艳丽。但各词家词作也有所不同。历...  相似文献   

4.
是侧艳,还是清绝——浅评《花间集序》的词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炯《花间集序》的词学观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争议:一是花间词作的产生是宫体与倡风的结合;二是《花间集序》否定了宫体诗。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有失偏颇。只有结合词人对情理的表现及词体发展的审美特征才能正确地看待花序,才能清楚地把握词体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花间集》是最早的词作专集,然其作者尽为晚唐、五代词人。而代表词文学最高成就的宋词,至今可考的最早选集是什么呢? 据唐珪璋先生《全宋词》“编订说明”中所记,宋人词作选集汇编不少,有《百家词》、《琴趣外编》、《典雅词》、《六十家词》、《梅苑》、《乐府雅词》、《草堂诗余》、《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乐府补题》等。  相似文献   

6.
况周颐编有词选《粤西词见》,是广西词有总集之始,在广西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词选名为“词见”有两重含义,除了看见之外,还含有对广西词史和词人的见解之意,况周颐编选粤西词人词作,是用《粤西词见》来追溯临桂词派兴盛的原因,向世人展示地方词学实绩,传播粤西词人词作。此词选本大致上先按词人时代、辈分顺序,其中又约略再按科甲、仕宦之先后,诸生、布衣等编次,闺秀列于最后,体例有致。这是继承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的编排体例,但是坚持了况周颐自己的选词标准。  相似文献   

7.
王千秋是南宋初期的一位重要词人,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详,词作缺漏,又宋代词人辈出,名家各领风骚,掩住许多优秀词人的风采,故声名不显。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词创作上,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旅怀别绪、宴游酬和、咏史怀古、记事咏物等。语言凄婉苍凉又清新健拔,自成格调。从王千秋《审斋词》,就其词作着力论述,力图全生态地展示这位宋代词海里久沉的面貌,旨在使依旧沉在《全宋词》中的词人优秀作品得到欣赏。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词人与选本中,《花间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在词史上自然具有独特的地位。抓住关键人物展开研究是赵丽教授研究《花间集》的一个书写策略。赵丽教授以性别意识展开的立体研究更能体现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从审美意象、道教文化对于词文本的分析更是体现了独到的问题意识。花间词的道教文化意蕴研究是这部著作的精华部分,将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融合无间,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时代、民族、审美风尚均以文本分析为中心展现出来,作者的文学文化研究创新之处即在于此,这也是全书所体现出的文学文化研究特色。《花间集研究》以性别意识、道教文化、创作主体、审美意象为研究关键词构筑了一个富有层次感的研究体系,体系中多幅风景在赏心悦目中开启,在怡人心神中收束。  相似文献   

9.
《半塘定稿》是晚清临桂词人(粤西词人)王鹏运的代表作。文章考察了该集的用韵情况,并与《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进行比勘,发现,除了某些特殊用例,王鹏运词作的押韵基本遵循《词林正韵》。  相似文献   

10.
王莉娟 《科技信息》2010,(28):I0167-I0167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郑振铎《中国文学史》),是婉约派的一位代表女作家,所作词,前期多写其闲适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在她的词作中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展现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另一面,是她唯一的一首豪放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相似文献   

11.
历来论岑参诗歌的评家,多着眼于其"奇语"、"奇意"、"奇境",而忽视了其诗歌无论在表现内容、语言运用、诗歌体式方面都存在着"俗"的一面.从岑诗的接受对象和接受程度来看,似也证明了此种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诗经》里唯一的禽言诗《豳风.鸱》到汉代的寓言诗赋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点:从精神上看,这些寓言诗大多描写了人生的悲惨遭际;从作者的身份上看,大多属于“士”这一阶层;从方法上看,都是借托禽言而抒人生况味;在人称上,由纯用第一人称到多人称转换;在叙事上,由单角色过渡到两个角色的对话。种种变化都显示了寓言诗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诗论中,“格”是个重要概念.它首先是指作品风格,也有品格、人格的含义在,或者说是作品的思想意蕴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精神气质.与司空图诗论中另一重要范畴“味”相比,“格”更有决定性意味,值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篇章构思精巧,风格高雅,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源自《诗经》的成语共有130个,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大类:一是《诗经》中首创的成语,二是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源自《诗经》成语的词义多种多样,这些语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的则古今词义不同。源自《诗经》的成语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中古诗歌部分(即两汉乐府民歌及汉魏六朝诗)的注释进行重新考证,归纳出注释中有“解释有误”、“解释欠深入”、“对特色词未予解释”等三方面的缺憾。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深对中古汉语语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如何在英译中更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指出毛泽东诗词多用动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飞”字,从而形成毛泽东诗词的“飞动之美”。于飞动之外,毛泽东诗词另有一种沉思之美。提出对于毛泽东诗词当中的“飞”字,英译文应注意表现出其动态、力度、气势、形象,以传达出毛泽东诗词所蕴涵的气势与气魄。同时,对于毛诗当中表沉思的诗句,则应注意选用表示阴柔的或沉思性的单词或短语,这样才能如实传译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在闽南漳州方言里,"早起"、"早顿"和"头早"都可以用来表示"早饭"的意思,而在实际的运用中,这三个词的作用是不同的,它们处于对立互补的状态。对这三个词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漳州人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