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考虑各向异性的电缆地层测试产能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电缆地层测试对各向异性储层产能评价的精度,避免应用DST测试产生的高测试成本,利用自行设计的多探头电缆地层测试仪器和解释模型,求取既定方位的储层平面上正交方向的两个渗透率,利用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变差函数分析方法分析储层实际主渗透率方向,结合矢量化渗透率计算模型,计算实际储层的主渗透率和垂直主渗透率方向的最小渗透率,给出通过电缆地层测试获得储层实际平面渗透率各向异性的方法.结合椭圆形边界油藏产量计算模型,给出渗透率各向异性地层电缆地层测试产能预测方法.电缆测试方法计算的产能结果与DST测试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针对东海油气田N区块钻井过程中易发生井壁坍塌的问题,通过梳理分析N5区块及周边构造三口探井地质条件、地层特性、测井数据,基于地质力学与岩石力学基本原理计算了井壁坍塌压力;并对使用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的钻井工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钻井液密度高于坍塌压力的情况下,使用密度相对较低的油基钻井液即能够保持井壁稳定,无阻卡等复杂问题。使用水基钻井液钻井,则部分泥页岩井段井径扩大,起下钻明显阻卡,处理复杂问题耗时较长。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油基钻井液能够降低泥页岩水化程度,减缓钻井液向微裂隙中的渗流,抑制微裂隙扩展,提高钻井液对井壁的有效支撑作用。因此,在东海油气田复杂泥页岩地层钻井中,使用油基钻井液能够更好地保持井壁稳定,避免或减少钻井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3.
P油田H油组属于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延伸,具有河流与湖泊双重作用的特点,地层非均质性明显,油水分布复杂,原参数解释标准与岩心分析及试油结论符合度偏低.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取心、录井、测井、试油、测试等资料,探究岩电对应规律,优化参数,建立适合研究区的孔隙度、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为下一步油藏开发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岩性发育不均匀,常表现为多重复合油藏特征.这一特点难以从油井测试资料中观察到,而水井测试资料却有所反映.水井测试资料往往存在曲线后期多次上翘现象,这些资料的解释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表明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低渗透油层,研究非均质储层试井分析理论十分重要.为此,建立了多重复合油藏试井理论模型,研制出理论图版,分析了压力动态特征.列举油水井对应测试的实例,说明多重复合油藏试井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现有电缆地层测试(WFT)产能预测方法因其还无法达到中途测试(DST)产能预测精度,且存在较大误差.目前,通过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多井多参数储层横向预测技术,拓展了WFT的探测半径,得到了考虑储层不等厚的平均厚度评价方法和考虑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的平均渗透率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多井参数WFT产能计算方法更接近储层实际地质情况,从而提高了WFT产能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电缆地层测试多井参数产能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有电缆地层测试(WFT)产能预测方法因其还无法达到中途测试(DST)产能预测精度,且存在较大误差.目前,通过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多井多参数储层横向预测技术,拓展了WFT的探测半径,得到了考虑储层不等厚的平均厚度评价方法和考虑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的平均渗透率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多井参数WFT产能计算方法更接近储层实际地质情况,从而提高了WFT产能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DST测试期间,为了完成测试任务,通常通过油套环空加压的方式来控制井下不同目的的测试工具。对于高温高压高产井,由于地层压力高,环空使用的液体的密度可能比较高,而测试管柱内,液体组分比较复杂不能简单的使用原油的密度进行计算。为了防止测试管柱的挤毁,文中提出了使用不同油嘴下的井口压力值,测试产量,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口压力以及流体性质计算测试期间井底流压,测试管柱内外压,以及防止测试管柱被挤毁而需要施加的最小的井口回压的计算公式。通过使用A油田2口井的DST的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公式的精度可以满足现场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朝阳沟油田是大庆油田的外围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应用电磁示踪相关测井技术测量吸水剖面,解决了朝阳沟油田的疑难井的测试问题,其测试结果准确可靠,为油水井的生产调控提供了依据,这也说明了该项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S油藏属于复杂断块和局部异常高压油藏,在对其地质特征以及现有10口试油测试和试采井共23井次的测试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试井边界探测分析、产能评价等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S油藏P1、P2、P3组等3套含油层系的压力系统、原油性质、测试产能、米采油指数和采油强度等开发设计所需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评价,认为:P1组为一套正常压力系统、普通黑油为主、测试折算日产油能力在20 t左右、米采油指数较高的弹性水压驱动油藏;P2、P3组为异常高压、轻质挥发油为主、测试折算日产油在40~50 t左右、米采油指数较高的天然能量驱动油藏。结合S油藏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单井经济极限控制储量、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以及经济最佳井网密度等计算方法确定了S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和井距,运用复杂断块油藏建模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水开采S区块P1油藏、天然能量间歇开采P2和P3油藏的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最佳开发方案为部署直井14口井,水平井3口,预测15年后方案累产油93.48×104t,采出程度分别达到22.53%、8.19%和12.95%。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段塞流的特点,提出了双渗透地层存在稳态窜流的段塞流测试或DST测试流动期的数学模型,并分别用Laplace变换和有限差分方法求其半解析解和数值解;绘制出了反映压力特征的典型曲线。利用该曲线可以分析段塞流或DST流动期的数据,得出双渗地层的特性参数。  相似文献   

11.
结合长岩芯(细管)实验结果,利用长岩芯驱替实验评价了富气混相驱注入时机、注入方式以及注入量对混相驱效果的影响。在油藏条件下,液化石油气与天然气摩尔比为36:64时,混相流体与地层原油能完全混相,与水驱相比,提高采收率在15%以上。在注入工艺参数中,早期注入有利于提高采油速度,交替注入有利于控制气窜,注入量对驱替效果和后续水驱压差影响较大,建议用数模方法优化注入段塞大小。  相似文献   

12.
常规气锚在油气比较高的条件下油气分离效率低,进而导致抽油泵充满度小,泵效低,无法满足高气油比生产井生产要求.且体积大,不便于安装.在此,根据气蚀理论和离心分离原理研制出KZQ-48/89油气分离器.该油气分离器与常规气锚相比具有油气分离效率高,且体积小、安装方便等特点.现场试验表明,该油气分离器具有较强的油气分离能力,油气分离效率较高,极大提高了抽油泵充满度及泵效,可满足高气油比生产井生产要求.该分离器在新疆漠北区块进行试验3井次,成功率达100%,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项将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新技术。该结合技术由吞吐剂技术、油井堵剂技术和工作液注入技术组成。其核心是先后向地层注入吞吐剂和油井堵水剂 ,使后者将前者封存在高渗透层中 ,随后前者被沿高渗透层迫近油井的水 (注入水、边水等 )带至含油饱和度较高的中、低渗透层将油驱出 ,从而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并降低产液中含水率的目的。介绍了工作液配方的确定、用量计算、注入顺序和将工作液过顶替入地层等技术步骤。该项技术已在濮城油田S下1油藏的油井成功地进行了试验 ,证实了该结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同时解决松南气田天然气的脱碳埋存问题,决定在腰英台油田开展CO2驱替试验.针对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建立了符合油藏地质特点的三维地质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CO2注气方式——单段塞连续注气、周期注气、水气交替,并对注入总量、注入速度、油井流压、注气气质标准等敏感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O2最佳用量为0.8 PV,最佳注入速度为2.3×103m3/d,油井最佳流压平均为7 MPa,注入方式以水气交替注入(气水体积比1∶1)为最佳方案,预测提高采收率可达23.7%,比水驱提高14.4%.注入CO2气体中,要减少CH4的含量,添加经济适量的C2—C6组分,可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是在古生代地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由于盆地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这就为油气的生成、聚集、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从盆地内发现的多处地面油气显示和目前钻井获得的高产油气流,都证实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在盆地内发现的多套生油层来中,寒武—奥陶系为最佳。为此,本文就从寒武—奥陶系的石油地质特征入手,来探讨油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三叠系是塔东北阿克库勒地区的主要储产层系,砂体发育,分布广泛。油气藏类型多,埋藏深,油气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纵横向上均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7.
选用柯428井分离器油气样按目前压力等于泡点压力进行配样,用柯233井的储层实际岩心进行了长岩心测试注氮气和烃类气评价,膨胀试验、细管试验及不同注入气对岩心驱替效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注氮气比注烃类气更易使泡点升高,膨胀能力不如烃类气强;所选烃类气、氮气和原油在目前地层压力下均不能混相;岩心试验表明烃类气越富或注入压力越高均会明显影响注气后的最终驱油效率,同目前油藏衰竭式开采相比,注N2可提高驱油效率6.08%,注富气可提高18.8%~21.31%,表现出较强的注气潜力。  相似文献   

18.
安棚油田碎屑岩储层属扇三角洲沉积,储层埋藏深,胶结致密,具有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油气藏类型复杂,有普通黑油油藏、挥发油藏和凝析气藏等。通过综合应用Hobson法、产能法、浮力法等得到含不同流体储层的下限标准,确定了油层和凝析气层有效压裂的物性下限值,为压裂层位的选取和特低渗油气田的有效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下古生界白云岩是塔里木盆地某油气田的产层。文章依据地质、地震、测试、物性等第一性资料,从油气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圈闭条件,油、气、水的赋存状态,驱动类型等方面,识别出三种油藏类型。  相似文献   

20.
高能气体压裂用气体发生器外壳是施工成败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PVC管和3640环氧树脂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金属外壳,并对泄气结构,峰值压力近似计算,外壳防转和防冲等问题作了说明。经大庆六井次油井试验,证明原理正确,方案可行,使现场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