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2008年10月8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三人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其中钱永健在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任雨 《世界知识》2008,(21):29-29
从10月6日开始,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一名德国人和两名法国人分享;物理学奖被三名日本人拿走,其中一人是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钱永健除有美籍华裔的身份外,还是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8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三人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其中钱永健在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中,改进了其发光强度、发光颜色,阐明了发光原理,并发明出更多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  相似文献   

5.
可乐 《少儿科技》2012,(4):36-37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宣布获奖名单时,评审委员会主席用行动给了人们授奖理由。他取出一支试管,用紫外光照射,只见试管中的物质发出了绿色荧光。发光是因为试管里有绿色荧光蛋白。三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奖。  相似文献   

6.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日籍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非(Martin Chalfie)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荧光蛋白质、改造和开发其在生物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应用中做出的杰出成就。下村修首先在水晶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发光器官里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查非的研究揭示GFP可以在别的生物如细菌和线虫表达、发光,并可用于各种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示踪;钱永健则对GFP的结构和发光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将GFP改造成各种颜色的荧光蛋白质和多种便于使用的型式,使它们在各类研究甚至非研究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三人专业背景和贡献方式各不相同,就像一场最终获得冠军的接力赛跑,三人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对于强调创新的今天都具有深刻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能清楚地知道口服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全程轨迹,就能帮助揭示药物作用的机制,从而进一步开发作用更好、更精准的新药,为此美国科学家Martin Chalfie教授因研究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作用,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共同获得了2008年诺贝  相似文献   

8.
正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获奖后特意感谢了一下水母。他说,尽管我们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发光,但上干万年来它们一直在发光。要是没有水母,今天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天才的童年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他的父亲钱学榘与钱学森是堂兄弟,两个人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赴美国留学。钱永健生活在一个工程师辈出的家族,父亲是波音公司的机械工程师,舅舅们则在麻省理工学院当工程学教授。他常说他自己做的也是工程学——分子层面的工程学,并且开玩笑地说:"我干这个纯粹是遗传。"与很多获得"炸药奖"的科学家一样,钱永健从小就喜欢摆弄瓶瓶罐罐。起初是因为他深受哮喘困扰,不能经常出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好待在家里的地下室自己设法消磨时间,而后来,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的他越来越迷恋上了化学,便猫在地下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有一次,他竟然还和哥哥一起偷偷制造炸药,并且成功引爆,炸坏了家里的乒乓球台。钱永健的化学天赋很快便显现出来。16岁时,凭借一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8,(11)
日前,举世瞩目的2008年诺贝尔奖正式揭晓.来自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的9位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领域(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三大奖项。其中.美籍华裔科学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成功问鼎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之后第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化学奖     
正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三位科学家:这是离我们最近的诺贝尔。获奖原因: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9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绝不会改变我今后的生活” 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博士,由于在“交叉分子束”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消息传来,他所任教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一片欢腾。海曼校长当众宣布,要为这位该校创建以来的第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举行庆祝会。当日午,李远哲从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上飞返旧金山。他刚下飞机便被记者围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的论文《绿色荧光蛋白》为例,对综述性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及其人际功能进行探讨,我们发现:模糊限制语有助于作者更加精确地、灵活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保护作者、减轻其所负责任,有助于维护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的印象中,塑料无疑是很好的绝缘体,很少有人想到塑料也会导电。而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使得公众对导电塑料这个名词关注起来,因为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导电塑料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是美国科学家艾伦·J·希格、艾伦·G·麦克迪亚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续颁发,咱中国公民依然没有份儿。不过,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钱永健倒多少能跟中国沾点边,而媒体也刻意强调了这一点——他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相似文献   

15.
姜岩  魏忠杰  钱铮 《今日科技》2002,(12):20-21
化学奖所有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曾经是科学家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成为现实。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成果。这两项成果一项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新闻短播     
《广东科技》2011,(2):8-8
12月初,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教授访问广东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17.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现准晶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  相似文献   

18.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  相似文献   

19.
 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居里夫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1911年居里夫人再获诺贝尔化学奖,截止目前居里夫人是唯一获得2次诺贝尔科学奖的女科学家。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以表彰他们"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高分辨率的核糖体晶体结构使得人们能够在原子水平深入精确地理解核糖体的分子机制,并且为基于结构的合理化抗生素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以色列女科学家Ada E. Yonath是整个核糖体晶体结构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她10多年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细菌核糖体的提纯与晶体生长工作,才使得核糖体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解析成为可能。本文对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