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流言网上流传:粥不能喝了!商家为了色香味俱佳,在粥里加入了大量的增稠剂,而此类增稠剂是国家明令禁止在早餐中使用的,喝一碗加了增稠剂的粥等于喝了一碗胶水!真相使用增稠剂为粥业"潜规则"我国确实规定粥里面不可以添加增稠剂,但  相似文献   

2.
胡海 《科学之友》2010,(1):85-85
无论你是初生牛犊的20岁,还是自我感觉良好的30岁,或者需要可持续发展的40岁,男人天生该滋补,天生对能量的需求比女人高。专家建议:秋冬,最好的滋补方式就是喝粥,而且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粥。  相似文献   

3.
你问我答     
问:隔夜茶究竟有没有毒? 答:只要时间放置的不长,隔夜的苦丁茶一样能饮用。许多人都觉得隔夜茶不能喝,说法很多,其中比较“危言耸听”的是说喝隔夜茶会得癌症,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广角镜     
喝出来的聪明 众所周知,酗酒会让人头脑发昏,思维受阻。但是据日本科学家的最新发现,适量饮酒的人比一点都不喝酒的人智商更高。 日本国家长寿研究所的科学家对2000个年龄在40岁到 79岁的人进行了IQ值的测试。结果发现,每天喝上少于540毫升葡萄酒的男性比根本不喝酒的男性平均IQ值要高3.3%,而女性这样的比例则要高2.5%。而且酒的种类不影响实验结果,就是说,不论你喝的是日本米酒、葡萄酒、啤酒还是威士忌,适量喝一点,似乎都会让你更聪明。 也有研究者认为,并不是酒直接影响了人的智商,而有可能是日本人佐酒的鱼和奶酪使人变得更聪明。多数科学家认为,如果真的是酒直接提高了人的IQ值,那么酒中的多酚类化学物质一定是关键因素。 喔!我错了 我们有时候会在做着某件事的中途停下来,意识到刚才自己做错了。我们的大脑是怎么知道做错了的呢?这个“做错了”的信息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了令人好奇却又一直迷惑不解的事:我们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接受、分析并处理外界信息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大脑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命令我们做这件事而不做那件事的?而且,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手段去干预大脑的“想法”呢?这些似乎总是在小说中出...  相似文献   

5.
王春 《世界科学》2004,(12):F002-F002
我曾经读到一本书,书名叫《致命毒药》,作者在书中提到,毒蛇的毒液是非常致命的。但是当我在上学的时候,生物老师却告诉我们:蛇的毒液其实是可以喝的,喝了它也不一定就会死掉。因为蛇毒也是一种蛋白质,它完全可能在人体内得到消化分解。然而这本书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一些毒蛇的毒液是非常致命的。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可以拿这种毒液和砷(砒素)的毒性相比吗?  相似文献   

6.
海水到底能不能喝,这要看对谁而言。人类和陆生动物哪怕终年生活在海边,也不能以海水解渴。如果航海人员不携带淡水,尽管面对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也只能"望洋兴叹",因渴而坐以待毙。两栖动物和淡水鱼类不但不能喝海水,而且海水环境成了它们的禁区。原因是人类和陆生、淡水生动物的渗透压与海水差距甚大,又缺乏对海水的淡化处理系统和调节功能,致使对喝海水  相似文献   

7.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8,(10):77-77
问:如今很多地方流行喝醋养生。每天喝一小杯醋既减肥又健身。但最近听人说,醋是碱性物质,难道这具有鲜明酸味的醋真的不属于酸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早上一杯水,“咕噜噜”往下灌? 早上喝一杯水,是许多养生专家们都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这杯水也有“健康水”、“排毒水”、“美容水”的美称.经过一晚的睡眠,人体中的血液黏稠度很高,本身就很缺水.这时补充细胞水分是必要的,不仅能降低血液黏稠度,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代谢物的排出. 但这杯水也不能一下狂灌下去.起床的第一杯水对老年人尤其重要.早上,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和血压是最高的,第一杯水不能不喝,但也不能多喝.血压高或心肺功能差的患者,若一下子摄人过多水分,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 起床的第一杯水,不宜过多,500 mL以内为宜,慢慢地喝下去;不宜太凉,温开水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9,(1):6-6
科学家最近通过电脑扫描发现,昏迷病人(不包括“脑死亡”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健康人没有区别。医生在手术中发现,接受手术者即使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仍会时不时地出现苦脸或畏缩姿态。这是否表明患者的确意识到了痛苦?目前还不能下结论。另外,昏迷病人康复后很少抱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经历,这能不能作为他们感知不到疼痛的证据呢?  相似文献   

10.
盛夏,无论是街头大排档还路边小馆,到夜里很晚依然人流不断。城市的白领们,像蛰伏一冬的精灵,终于趁着夜色得到觅食的机会。北方人喝着啤酒、吃着烧烤,南方人喝着蟹粥、吃着甜品,不吃点宵夜总觉得睡不着。那么各地宵夜到底营养如何?我们该怎样吃才算健康?本期"舌尖食话",小编综合各位专家建议,为大家总结了一份吃货必备的健康宵夜攻略。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不管咖啡因含量怎样,多喝咖啡都与较低水平的异常肝酶有联系,这暗示咖啡中除咖啡因之外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保护肝脏。这项研究有近3万人参与,他们的年龄均在20岁以上。结果表明,每天喝咖啡至少三杯者效果最佳。此前的研究发现,喝咖啡或许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不过,科学家仍提醒人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咖啡的饮用量。  相似文献   

12.
出门前公文包会提醒你别忘了带电脑.睡觉前冰箱会告诉你那瓶牛奶再不喝明天就要过期了。这是科幻片?不,这是物联网,把感应器嵌入与你生活相关的物品中,它就能实现智能生活。  相似文献   

13.
趣走游乐宫     
这是一座游乐宫的线路图,请从A点进去,沿箭头指引方向走完全程,然后再从A点出来.线路既不能重复,也不能交叉,想想看,这条线路该如何走?  相似文献   

14.
宁光 《世界科学》1999,(11):25-25
写下这个题目,我也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事实确实如此。权威的国际糖尿病联盟在lop年估计全球约有1亿6千万糖尿病病人,且正以每年0.l%的速度递增,如此,在千位年来临之际,糖尿病的人数将达1亿6千万。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也十分严峻,80年代初,我国约有糖尿病700万,而目前已接近2千万。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期望寿限的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势必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发生及危害糖尿病主要有两种亚型,即1型糖尿病和D型糖尿病。简单地说,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太少甚至不能分泌而引起的,所以必须胰岛素治疗;n型糖…  相似文献   

15.
王飞 《科学之友》2007,(8A):79-79
现代人追求至纯至清、极度卫生的生活品质,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文明时尚:吃,要吃纯而优质的米;喝要喝纯洁的水;住房,要干净、卫生、无噪声;空气,要清新、纯净、无污染……至纯至清、至净至真是否真的有益健康?未必,甚至还会对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长青 《世界科学》2012,(9):18+17-18,17
针对一些前景不错的糖尿病治疗新药在后期临床试验中意外受阻.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内分泌学家托马斯·M-玻尔森(Thomas M—Poulsen)认为。药物应该没有问题,可能是给错了剂量抑或向不对症患者进行了测试?并就此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嗓子剧渴、只能喝甜水 (潜伏的疾病:“爱瓶综合征”、高血脂症、年轻性糖尿病) 1.能引发年轻性糖尿病的“爱瓶综合征” 嗓子剧渴、大量喝水,如果是一个年过中年的人出现这种症状,就可能是患了糖尿病。而年轻人出现这种症状,就是得了年轻性糖尿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危及生  相似文献   

18.
不能太热,不能太冷;不能太大,不能太小,找到一个适于生命的行星,听上去很困难,但科学家认为可能有一简单的方法——卡普泰恩·基克(Calhah士)等人找到了一颗行星。在行星上引力是否总是正常?温度总是合适?空气总是可供呼吸?它们多半会居住着类人的生物?这也许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也就是说,类地行星(那上面繁衍着我们已知的生命)真的充满着银河系?几年前,还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在今后的几年内,我们将会找到答案。随着一系列的空间探测活动,科学家已作好准备去探测所谓的可居住带,这是一颗恒星的周围区域,在那里,很有…  相似文献   

19.
一只幼狮正向另一只幼狮挥动右“拳”,对方闪身躲避。这一对居住在肯尼亚同一群体的两岁幼狮果真是在打架?它们尽管粗鲁咆哮,但没有龇牙咧嘴,它们的动作缺少攻击性而更具“芭蕾”风韵,它们其实是假打真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森林中的猩猩用双脚钩住树枝,倒挂着身子喝水,不知道这只“猴子”是不是在“捞月”?但是可以肯定,它知道倒挂戏水,边玩边喝,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20.
人到老年,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味觉、咀嚼、消化及吸收功能减退,加上易患各种慢性病,因此对饮食有特殊要求。专家们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认为老年人食粥有益。 粥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古人认为,粥是“第一补人之物”。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