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8世纪初阿拉伯人开始征服中亚到20世纪初俄国人征服共管辖中亚这一千多年的中亚伊斯兰教史,在世界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中亚伊斯兰教史的分期有助于探讨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探讨伊斯兰教对中亚各民族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一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摧毁了萨珊王朝,势力达到伊朗东部的呼罗珊,伊斯兰教出随之东进。但在8世纪初之前,阿拉伯人虽然经常侵掠中亚河中地区,但传播伊斯兰教在当时并不是阿拉伯战士所关心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与掳获战利品.直到8世纪初,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层…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唐朝时期始传入中国之后,经两宋时期的发展,到元朝时期不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而且是10个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教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北京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中心,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3.
严峻而保守的伊斯兰教卫道者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麦加和安葬地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沙特王室以“伊斯兰的曙光”、“圣地的保护人”自居,要全世界几亿穆斯林把沙特当做“精神上的祖国”。沙特家族创业伊始,就接受伊斯兰教中瓦哈比教派的教义、作为统一王国的精神力量。瓦哈比派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的“纯正派”或“清教派”,主张恢复伊斯兰教初期的本来精神,反对“脱离《古兰经》的宗教生活”,教规严格。瓦哈比派教义渗透到沙特社会的各个方面。外报称,目前沙特阿拉伯已演变成为两个氏  相似文献   

4.
关键语句:阿拉伯人不是全都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不是阿拉伯民族独有的文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是伊斯兰教。19世纪初学习西方的思潮,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石油衍生着福与祸。阿拉伯民族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不是民族至上,而是国家至上。中东争端的漫长冲突展示了阿拉伯的一些弱点。  相似文献   

5.
“三股势力”在中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复兴到宗教极端势力中亚伊斯兰教极端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相结合,已威胁到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苏联解体后的九年间,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91年~1996年为伊斯兰教全面复兴阶段。从1997年起,伴随着伊斯兰教复兴,特别是塔利班在阿富汗得势,宗教极端势力开始凸显,并向世俗国家政权发起挑战。同时,出现了伊斯兰极端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相结合的趋势。这几年,  相似文献   

6.
阿尔及利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家。远在公元前三世纪,这里就建立了柏伯尔人的王国。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北非,阿拉伯的语言、文化和伊斯兰教逐渐传播。从八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和柏伯尔人逐渐成为阿尔及利亚居民中的主要部分,阿拉伯文化也成为北非的文化。从1830年起,在长达一百三十二年的殖民统治下,阿尔及利亚的民族文化遭到极其严重的摧残,法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把富饶  相似文献   

7.
总结和梳理了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认为民族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从初创时期强调政治诉求和民族平等,到过渡时期注重经济建设和多元教育路径,再到发展时期以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为目标,每个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伊斯兰教诞生以前,阿拉伯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阿拉伯半岛范围内,其人口的迁移规模很小。公元7世纪,随着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人的力量在阿拉伯半岛迅速崛起。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在四任哈里法的统帅下,“一手持剑,一手拿《古兰经》”,走上了对外扩张、建立阿拉伯大帝国的道路。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阿拉伯人所到之处,通过与当地被征服者共同生活及联姻等途径,最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阿拉伯民族,也奠定了今天阿拉伯世界的基础。目前,除了西亚、北  相似文献   

9.
两个唇齿相依的山地民族却因民族纠纷而长期冲突。阿塞拜疆: 民族冲突的热点阿塞拜疆今天只占有历史上阿塞拜疆人居住区的北部,其南部现属伊朗,人种上属亚洲突厥人的一支。公元3-10世纪在伊朗萨珊王朝和阿拉伯哈里发王朝的统治时期,当地人信奉了伊斯兰教。史学界认为公元11—13世纪阿塞拜疆部族形成。11—14世纪,该地  相似文献   

10.
刘辰 《长春大学学报》2012,(7):843-845,886
在伊斯兰教创教之前,阿拉伯半岛游牧人的生活中充斥着血亲复仇和部落战争,“阿拉伯人的日子”也正是对发生在各部族以及阿拉伯人与外民族之间战争的记录。正是在这个战争频繁、劫掠成性的年代,祖海尔在其《悬诗》中独树一帜,竭力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相处,实为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1.
7世纪中叶,中亚地区多种宗教并存,各宗教之间尽管存在着冲突,然大体上能够和平相处。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一部分居民改宗了伊斯兰教;然而,终倭玛亚王朝一代,伊斯兰教并未在中亚取得胜利。阿拉伯人的征服将阿拉伯文化带到中亚,直到倭玛亚王朝统治末期,阿拉伯文化并未在中亚产生重要影响。在共同抵抗阿拉伯人入侵的过程中,突厥文化开始与中亚本地文化融合,开启了中亚早期的突厥化。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历史文化认同;二是社会文化认同;三是政治文化认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历史文化认同的关系表现在强调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现代伊拉克的联系;重视两河流域传统与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的关系;阐释两河流域传统与现代巴以冲突的关系。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与社会文化认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节日的展示。复兴党民族主义与政治认同的关系体现在两伊战争期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认同和海湾战争期间的伊斯兰宗教认同上。政治认同的不断转换也说明复兴党在伊拉克的统治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把对犹太人特性的批判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批判,把对犹太人问题的认识提高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切,把犹太人的解放推向了人类解放的高度,实现了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超越,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于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亚洲大陆东西端不同地缘实现交往,有其潜在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条件:伊斯兰教的产生是两种文化产生的基本前提;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的崛起为二者交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历史上陕西省及其行政中心西安所处的独特地缘、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是二者交往的动力。陕西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往方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两种文化的交往载体是两个民族的民众。第二,二者交往的方式以和平为主。第三,战争也是两种文化行为体交往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艾萨克·巴仕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笔下,既有反映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失落感的长篇巨著,也有折射光怪陆离的魍魉世界的短篇小说。相对于他的长篇小说来说,他本人与评论家都认为他的短篇写的更有特色。本文从辛格的短篇小说入手,来揭示辛格如何通过短篇故事向我们展示他二律背反的宗教观,以及他在对上帝的信奉与质疑之间的徘徊。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李泉跳马“侧手翻内转团身后空翻两周”这一创新动作的影片解析,揭示出该动作各阶段的运动学特征与规律,为进一步训练和掌握这一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7.
茨威格和卡夫卡虽同属西方犹太人 ,但是他们身上的犹太人意识、家庭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爱好与职业的关系等却迥然不同 ,因而在他们的创作中对犹太民族命运和犹太问题的思考完全不同 ;对现实的描写、人物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画各异其趣 ;且茨威格的一生爱好与职业是融为一体、有机统一的 ,而卡夫卡的一生爱好与职业却是矛盾冲突的。这些都给他们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疆苏非派是新疆伊斯兰教受苏非主义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派别.在喀喇汗朝时期,苏非思想与伊斯兰教一起从中亚河中地区传入我国新疆,步入了地方化、民族化的进程.苏非主义渗透到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疆苏非派的神秘性特征也是它吸纳教徒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并运用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法,对苏非成员及其社会的神秘现象进行解释,进一步分析苏非派"接近真主、人主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瓦哈卜依靠沙特家族,掀起了一场"复兴运动",旨在纯洁伊斯兰教,复兴穆斯林社会,他继承了伊本.泰米叶的改革思想,尊崇罕百里教法学派和圣训学派。瓦哈卜思想的产生是为了应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既有来自伊斯兰哲学、苏非主义、什叶派的挑战,也有西方世界的威胁。他反对关于安拉属性的讨论,反对任何形式的"中介",主张重启"创制"之门,重申"陶赫德",区分认主独一与拜主独一,严禁任何形式的以物配主。这是伊斯兰教的一次自我修正,它开辟出了一条以宗教改革带动国家进步的发展模式,对现代伊斯兰主义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今仍为沙特阿拉伯国教,影响着中东局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伍德勤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1):117-119
伊斯兰教大约从公元8世纪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约从公元13世纪末开始传入南洋群岛。伊斯兰教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鳊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五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伊斯兰教组织在这五国强调宗教教育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