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治是由若干要件组成的集合概念。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法治进行了初步探讨,近代西方从试图为法治下精确定义转向提炼法治的要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同样非常丰富,法家提出了系统的法治观,而道、墨、儒等学派则孕育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西方法治观与中国古代法治观的相同之处表现在所提炼的法治要件存在大量共性,并都对法治基本精神做了探索;不同之处表现在两者与人治的关系不同,提炼的法治要件完善程度不同,对法治精神的诠释不同,并且西方法治观很好地转化为实践,中国古代法治观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2.
刘铮 《科技资讯》2007,(10):215-215
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等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的职业足球比赛裁判员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中国先行的体育体制混乱;行为主体不清、司法难以介入等问题制定适合中国职业足球比赛裁判员的管理体制并提出几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法治观由治国之术升华到人治国家相对立的国家形态是认识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法律地位的至上性,法律内容的正义性;法治主体的人民性。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现实化的客观运动过程,经历了近百年漫长坎坷之路,直到今天仍存在着障碍法治进展的诸多因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方法工作,保证法律正义品质;维护法律权威,确保法律至上地位;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对客观事实的依赖性.如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的特质和基本功能.新闻的真实,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它是在新闻对客观事实真相的不倦地追索和盘问中实现的.没有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就没有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真实性,都是新闻传播活动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人事考核须由人来进行评价,但人的主观和情感色彩难免会为考核带来种种偏差,而克服考核偏差的办法是:一、建立并完善工作档案制度。二、制定出客观、明了的评定标准,尽可能将评定者所要进行的主观思考减少到最少程度。三、培训考核人员。四、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评定系统。  相似文献   

6.
以口供为代表的主观性证据在复述案件事实、还原案情全貌方面有着其他任何证据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主观性证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客观性证据有所不足,易前后不一、真伪不明,是冤假错案防范容易失守的重要一环。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就是要构建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证据审查体系,提出该模式并不是对口供等主观性证据的扬弃,而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善于从客观性证据寻找突破口,使二者有机结合,用客观性证据检验、解释、补强主观性证据,完善证据的印证规则。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响应,在公检法三机关均有开展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选择,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法治建立的思想基础是法治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普遍而深入的形成。在中国建立法治制度,就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现实状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的法治道路。社会关系的相对稳定,是中国实现法治的社会基础。探讨和认识我国正在建设的法治国家与我国以前和现在所不同的特征,是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法治的特征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内在契合,才使法治确保了市场经济正常这行所必需的经济自由、平等和竞争秩序,也才确保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而,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必然选择了法治。  相似文献   

9.
客观性是科学的特采,而科学的客观性有三个维度——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在肯定科学具有和达到客观认识的可能性之后,从七个方面为科学客观性做了辩护。  相似文献   

10.
模糊语言学的创立为诸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自然语言模糊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模糊语言的客观基础和心理因素的探求,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模糊性研究层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比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模糊语言的客观性和心理因素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层次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1.
再论公法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性。一味强调市民社会自治、轻视国家在建构法治中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误解。主张市民社会与国家互补的治理理论并不能否定国家的主导作用。强调国家的作用并提倡一种公法法治观,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究竟什么是法治精神,需要进一步探索.笔者认为,法治精神是指法治的宗旨或主要意义,是法治所固有的内在品质、品格和品性.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可以概括为良法至上精神、社会主义宪政精神、公平正义精神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寻求刑法解释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性向来是刑法解释追求的目标,但哲学解释学给传统刑法解释的客观性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哲学解释学的理论背景中重求刑法解释的客观性,可以发现刑法解释的客观性存在于解释者的前见与各种客观因素的相互对话和各种客观因素对前见的有力制约中,这种客观性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客观性,而是波斯纳所谓的交流意义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与法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论断。可见,“依法治国”与“法治”不能划等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作为藏族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盟誓基于神灵信仰具有着结盟和解决纠纷的双重属性。神判适用的条件是存在神灵信仰的公共文化背景,产生纠纷且证据不足,在特定程序中进行,有"确定"的结果。神判有不同种类,藏族盟誓神判属于以语言言说和告白为媒介,向神灵告知自己的期求,以期辨别是非的起誓判。盟誓神判在今天的藏族农牧乡村仍有不同程度的遗存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法治视野下的自然正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对 "自然正义原则"的探讨大多停留在行政法领域,而对自然正义原则的法治价值认识不足.文章从法治发展的视角,对该原则的历史发展加以考察,揭示了自然正义原则的制度价值及其法治建构功能,以期对我国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建设法治中国重要内容和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只有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坚持司法为民,落实改革措施,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才能大大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华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1):108-111
西方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良法之治”“形式法治”“实质法治”三个阶段。中国的法治建设应走实质法治的道路,但需要通过完善一系列形式性的法律制度来推动。  相似文献   

19.
关于法治和德治的争论在东方和西方产生了相似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约 30 0 0年并将继续。法律是最低的道德 ,道德是法治的环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法治和德治都不可或缺 ,不可丢弃。要建设一个文明、民主和强大的中国 ,依法治国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指出法治和德治作为治国方略中的二个子系统,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德治能够有效降低法治的成本,二者优势互补,具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时要注意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妥善谨慎地处理道德法律化问题,使法律的正义、秩序、人权等价值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