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始终是贯彻西方哲学的崇高理想。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传统,由于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文化革命一方面把人最终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把人的存在同异人的存在推上了对立的两极,针对人之外的智慧生命,人文主义是无能为力的。在人文主义的框架下,建立不起来人与非人以及人与人之外的智慧生命之间的适当关系,虽然非人的智慧生命至今仍未变成现实,但科学的发展却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在这一意义上,科学和人文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与思想革新,知识分科教育代替了传统中国的经典教育,唯科学主义对人文领域产生重大冲击,使艺文、宗教以及道德哲学等等的研究局限在科学思维范围内,不再循人文思维去彰显关于情感、意志以及心性、天道方面的义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维,可分为儒道佛三个类型.但它们都经由所感、所觉、所悟而开展,落实于主体心智的完成与实现.面对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失衡,当今人文领域必须返本开新,它有三个重要层面:个人生活人文化、人文教育生活化、人文学术生命化.  相似文献   

3.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时下,学界经常谈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问题,各类高职院校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报道也频繁见诸媒体。但就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似乎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交流和文化碰撞无时不在的当代中国,“人文”一词也因而揉杂了中西文化传统下的不同内涵: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中注重人的德性培养的方面,又带有现代西方思潮中反科学主义、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的色彩。而一般来说,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鉴于对人文的上述阐释.人文素质也因而有着双奄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对科学及其“理性”的批判实质上揭示了“理性”重建的重要性.一方面“技术理性”创造出一种排斥差异、妨碍区别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概念,阻挠思考,从而技术理性制约下的科学课程不利于其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理性’’的本质是强调对原则问题永远持怀疑态度,决不执着于据说的公理,而是对一切都不想当然.因而,‘‘理性”重建必须摒弃“技术理性”,意味着对批判性思维的主张与鼓励.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人文:对立还是融合——浅谈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学界经常谈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问题,各类高职院校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报道也频繁见诸媒体。但就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似乎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交流和文化碰撞无时不在的当代中国,"人文"一词也因而揉杂了中西文化传统下的不同内涵: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中注重人的德性培养的方面,又带有现代西方思潮中反科学主义、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的色彩。而一般来说,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鉴于对人文的上述阐释,人文素质也因而有着双重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阐明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与作用.科学是“求真”,“科学用逻辑和概念等抽象形式反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技术是“务实”,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还可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工艺过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求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穷尽“自然的真理”;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穷尽“人生的真谛”,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亟需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理想.科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性活动.科学的理性包含着批判、怀疑、创新的精神:理性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人类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全面发展需要科技为动力,人文作导向.科技为人文提供依据,人文为科技确定目标.科普的社会责任是:“解读自然的奥秘;探究人生之真谛”.  相似文献   

8.
目前科学史研究中普遍认为,科学起源于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本文立足于科学史的事实材料,认为科学作为“分科之学”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人那里就已经诞生,而欧洲近代科学不过是古希腊科学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科学从哲学中的分化,曾一度是二者一道步入成熟并获得高层次跃迁的重要标志.但在随后的发展中,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铲断了“哲人之石”的科学根基,使哲学发展呈现为特种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繁殖的过程;而以孔德为急先锋的科学哲学则将“哲人之石”拒斥在科学大门之外,使科学发展因丧失了人文理性的精神导引而陷入重重困境.正是有感于此,西方科学哲学的现代逻辑主义、历史主义各派才发出了接纳和重建“哲人之石”的呼唤.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努力又在西方后现代转向所张扬的颠覆声中,被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贯穿在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中两种内在不同的精神构造。历史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发展的不平衡抹杀了人的内心自由和精神上的判断能力,从而造成了文化对人类的严重异化。因此,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生在理性重构过程中应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揭示科学人文价值的含义基础上,从科学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论述了科学的人文价值。通过反思我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与人文分裂、对峙的问题,提出了从科学内蕴的人文价值来推动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以来,科学和理性的巨大胜利使人类主体性得到空前提高,但个体却日益成为理性化的符号和工具而丧失本真的自我。为此萨特试图在自由的基石上重建人的主体性,突出人的创造性、非理性、个体性和责任性。  相似文献   

13.
[]?我们如果以西方近代科学为标准,通过将中国传统科学结构体系与西方近代科学结构体系对比,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科学的内部结构存在许多先天缺陷.例如,科学发展的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支持性要素是中国传统科学落后,中国辉煌的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李约瑟难题"到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研究的系统考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席文解答的分析,指出李约瑟难题所依存的观念语境依然是科学西方主义,只不过是温和的科学西方主义,在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内涵、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视域内,罗蒂哲学的后现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传统的科学哲学反思过程中,罗蒂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口号,极力主张反实在论,反表象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从而终结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在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方面,罗蒂的基本策略是以解释学替换认识论,以“弱理性”取代“强理性”,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在划界问题上,罗蒂批判了科学霸权主义,再次重申了划界问题的消逝。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明确对“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肯定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并以摒弃文化负价值部分为前提。物质层面的落后,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思想界发现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人文价值,它们对于消解科学价值的负面影响,保持心灵世界与物质追求之间必要的张力,都会起到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世界上最早的两部兰花专论为个案,从研究其富含的人文思想及哲学底蕴,揭示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并进而审视现代科学“人文文化”精神的缺失。我们不必为过去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感到羞愧,也不应因我们重人文理性而科学理性姗姗来迟就以为别有一方“绿洲”。以现代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完成新的“天人合一”──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博雅教育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科学和人文,这里所说的科学和人文,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理性的精神以及对非人性力量的抵挡力,是独立的知识和理念领域,而不是为技术或经济活动服务的预备学科。大学应能最集中地体现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即使在遵奉实用精神的当代社会,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文化有三大系统,即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美国文化是当今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保留了原有的特色,但又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内涵;日本文化则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人文)精神,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充分发扬人性的崇高,从而造成一个美与善的社会,但“见人不见物”。科学发扬人的智慧与知识,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肯定。但“见物不见人”。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