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拉萨地区小云雀种群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动后表明:(1)Alauda gulgula inopinata 在拉萨地区为留鸟,部分个体迁徙;(2)以草甸、沼泽草甸和农作区为最适生活环境;(3)种群具明显的季节消长.  相似文献   

2.
报道作者 2 0 0 1年 6月对长青保护区金丝猴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结果 ,调查采用访问、监测数据、现地落实猴群数量及分布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显示 ,区内有金丝猴 2 0群 470~ 63 0只 ,密度为 5 .88~ 7.88只 /km2 ,分布面积为 80km2 .主要活动于天然林、择伐迹地林、伐后天然更新林斑块中 ,人工林、灌木林、皆伐迹地林、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斑块对金丝猴利用形成不同程度阻隔和限制 .通过比较可知 ,金丝猴种群处于恢复期 ,栖息地恢复和改造是金丝猴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  相似文献   

3.
作者于2001年3月,采用潘文石等建立的数学模型法,对长青保护区26条样线进行了调查,并与1988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988—1997年,长青保护区大熊猫年均增长1只,1997—2001年年均增加2只,2001年3月监测结果为109只,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处于稳定期;大熊猫种群数量不仅受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而且受到迁出(周边地区天保工程)、取食竹子生物量、环境容纳量的影响;长青保护区的建立和天保工程的启动,为区内、外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区内6 000 hm2的人工林,高海拔2 515 hm2的竹林函待恢复和改造;大熊猫数据库的建立,为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分布变化趋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993年到199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境内银杉种群个体高于1m的数量为184株,其中花坪林区91株,大瑶山林区93株,个体高小于1m数量350株,花坪林区为120株,大瑶山林区230株。广西银杉种群现存数量534株。对广西大瑶山银杉种群进行样地环境调查和种群分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天然更新良好的分布点银杉种群呈集群分布,否则趋均匀分布;银杉种群大小级个体分布表现为由集群分布趋向均匀分布或随机分  相似文献   

5.
南极长城站地区湖泊沉积岩芯的^210Pb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南极长城站地区湖泊沉积柱样中~(210)Pb比活度的测量结果:附加~(210)Pb比活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典型的指数衰减分布,指出了~(210)Pb测年法在本区应用的可行性和该湖泊的沉积速率((0.072±0.018)cm·a~(-1)),并讨论了大气核试验对南极环境中210Pb沉降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宁夏贺兰山马鹿春季种群数量与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实体观测垂距法对贺兰山春季马鹿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为(2.15±0.66)头/km2,总数量为(1 705±523)头,1997—2005年春季马鹿数量累计增长了28.8%,年平均增长率为3.68%,比1983—1997年14 a间的年平均增长率2.38%提高了1.3%,种群成体与幼体个数比为3.78∶1,成体中雌性与雄性个数比为1.83∶1,对成体性别比的变化及种群增长速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朱弼成 《大自然》2014,(2):58-59
在经常烈日炎炎的非洲,生息繁衍着一群体形独特、性情温驯的企鹅--非洲企鹅。它们生活在非洲纳米比亚海岸、南非西海岸和东南海岸及其周围地带。全球变暖对非洲企鹅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戴森岛是非洲企鹅最大的聚居地,如今这里仅有不到6万只成年企鹅,这个数字对于种群健康延续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笔者对四川省南充市城区、场镇和农村中的树麻雀种群数量、时空分布及其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区和场镇中树麻雀已恢复为常见鸟类;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较显著,春季最低,秋季最高.农村中树麻雀仍是罕见种.在城区、场镇树麻雀的夜宿地为行道树、竹林和建筑物的缝隙.除传统房屋的缝隙外,它们还在现代建筑的各种缝隙中营巢.树麻雀觅食地为荒草地、食堂附近、垃圾堆、粮仓附近等,而在农村中的麦田、稻田、菜地和果园里未见到树麻雀觅食.对导致树麻雀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剧毒农药、鼠药的禁用和城区面积的扩大对南充市城区、场镇树麻雀种群数量的恢复起有较大的作用,但农村中农药污染的影响仍比较严重,致使树麻雀种群恢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世界狼的分布、种群数量及保护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狼的分布区域及种群数量已经大大减少,迫切需要予以重视和保护.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将狼列为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1.
据南极长城站建站以来连续四年的地温和气象观测资料,用时间序列的谱分析和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活动层不同深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地温振荡特征。发现:1、活动层不同深度的地温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地表及地下0.4m的地温具有显著的准1周、准2周、准3~4周和准1年的振荡周期,地下0.8m的地温具有准1年的振荡周期,地下1.6m的地温具有准3~4年的振荡周期。2、不同深度地—气相互作用的时间尺度不同。地表及地下0.4m的地温振荡周期与地面各气象要素准1周、准2周和准3~4周的中短期振荡周期相同,而地下1.6m地温的振荡周期与气温准3~4年的长期振荡周期相同,并且其距平年变化与过境气旋频数的年变化存在显著的同期正相关。地下0.8m是中短期与长期地—气相互作用的界面。3、地温受气温变化所驱动的振荡响应具有滞后性。气温与滞后3个月的各层地温相关程度最高。另外,从地表向下,地温对气温变化的滞后相关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生境的红尾水鸲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其分布规律,说明其数量大小与海拔高度线性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γ=276.9-0.062x。  相似文献   

13.
昊至康  许维枢 《贵州科学》1991,9(3):215-219
白冠长尾雉(Syrmalicus reevesii)是中国的特有种、现今分布仅限于中国中部的山地,约当北纬26°~34°,东经104°~117°之间,是典型的东洋界物种。垂直分布的高度为海拔200~2,600m,海拔1,000m左右为最适宜的栖息范围。白冠长尾雉是典型的林栖鸟类,栖息的生境为亚热带常绿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典型栖息地的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只左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组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和我国人口分布、演化的特点,建立了描述我国各省(海南省、台湾省除外)城镇人口演化的自组织模型,对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特点进行了讨论,拟合了1980~1984年的人口空间分布,并预测了未来城镇人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提出头胎生育基数概念,据此建立了一种受生育政策控制的人口动态模型.提出了预测人口的空间分布的分级漏斗模型.用这两个模型对南部县未来25年的人口时空分布做出的预测,已被政府采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弄岗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弥补黑叶猴种群数量的空白,掌握此保护区叶猴的生存现状,采用访问法和实地数量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弄岗自然保护区的弄岗、陇瑞和弄呼3个部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陇瑞片范围内,共有8群白头叶猴,种群大小在68只左右,和20世纪80年代末的244只相比,数量下降相当惊人;在弄岗片内,共记录到黑叶猴群10群,最大的种群为11只个体,最小的种群是4只个体,共计约有75只黑叶猴(绝对数量统计);弄呼的黑叶猴种群已经于上个世纪的晚期消失.造成目前状况的因素主要是过度狩猎和其他形式的过度干扰.弄岗自然保护区的叶猴种群数量已经接近可持续繁殖种群的最低水平,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个种群将很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壁面移动式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几种吸附方式和移动方式各自的特点,论述了在爬壁机器人的行走机构中采用全方位车轮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以浓度分别为3.0、6.0、9.0、12.0和15.0×106 cells/ml的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在温度为25±1℃下对萼花臂尾轮虫进行群体累积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其种群增长率、体长和卵体积均有极显著影响;种群增长率、体长和卵体积皆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种群增长率(Y,d-1)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关系为Y=0.1768+0.0565X;体长(L,μm )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回归方程为L=138.1577+4.8279X;卵体积(Ve,×103 μm3)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关系可描述为Ve=375.8776+19.9560X.此外卵体积(Ve,×103 μm3)与体长(L,μm )间呈显著正相关,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Ve=29.3382+2.8971L.  相似文献   

19.
研究认为种群动态曲线拟合目标函数的选取及定义取决于密度估计方差的性质。由密度估计方法的原理及计算机模拟确定了密度估计方差与密度估计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由此确定了采用1/Ni加权的目标函数Σ(Ni-Ni)^2/Ni的对于种群动态曲线拟合的合理性。并在实验数据的拟合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