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哈萨克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运用双语创作、双语思维、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优秀哈萨克女作家。在本民族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态势交汇的创作过程中,她们既有融合、认同,又有矛盾、困惑;既充分展示了哈萨克民族文化的神韵和个性,又广采博收,汲取人类多元文化的有益养分,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哲理思考;她们的创作实绩证明了多元文化视角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她们文本的解读和创作实绩的充分肯定,阐释少数民族作家多元视角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考察在哈萨克民族社会生活中遗留存在的萨满教与萨满文化对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小说及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主要围绕其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感知思维方式、艺术传达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认识萨满教及萨满文化对于叶尔克西创作独特面貌形成的资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境遇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独具市民文化女性书写的明显特征。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在创作观点、视野、题材上都饱含了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趣味,这使她们的创作有别于“五四”女作家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观照,为40年代都市女性文学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领域不懈探索,走过了从传统到写实又达现代的创作道路。在这个现代之旅中,叶尔克西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诗意眷想,进入到对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又进而开始对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状态进行反思。对古老又单纯的草原牧歌生活的留恋和对文化转型的忧虑是叶尔克西早期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第二阶段,她从对"远方"的怀想,对诗意的营构中走了出来,开始更多地直面文化转型中的无奈现实。到了她创作的第三阶段,叶尔克西在她的想像世界里表达着她对现代人生的观察、认识和困惑。  相似文献   

5.
萧红、迟子建两位女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意识,但她们的作品在相似之中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萧红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审视批判,迟子建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眷恋缅怀;萧红突出表现的是乡村自然风俗的荒凉冷漠;迟子建刻意描绘的是边地自然风情的宁静淳朴.萧红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迟子建的创作却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读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霞的中篇小说《魂在大地》,认为作者借此小说完成了一次文化寻根———寻找哈萨克民族文化旺盛生命力之根,同时具有民族特质之美和悲剧之美的人物形象,为民族文化注入了鲜活的内质。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民族女作家中,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依斯热依勒和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具有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意识,她们推出的中篇小说《轨道》和《魂在人间》,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提供了可供叙事学研究的文本。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特征、民族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比较这两个文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8.
潘年英的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体上的多元混合,内容上的乡村个人史似的书写,文化观念上的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守。其中体现出来的对于现代性发展观的反思、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认同等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与交融中,哈萨克女作家和维吾尔女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性”同“当代性”的结合,但同中有异的是啥萨克女作家更多地表现民族性的坚守与现代性的困惑,维吾尔女作家则表现为较为自觉的现代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少数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全球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同化”与“消解”的双重危机.学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主阵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民汉双语教育等多种具体实践,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成为传递和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最佳方式,学校教育对培养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