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安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一种不受威胁的现实状态。而当今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发生自杀、凶杀等极端事件,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健康的心理能有效预防心理安全事故的发生,高校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危机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试谈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诸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开情绪上的“疙瘩”,割除心理上的“肿瘤”,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系统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这一思想出发,探讨和论述了大学生当中最常见的五种心理障碍和具体表现,即:应激心理障碍、情感心理障碍、意志心理障碍、焦虑心理障碍、挫折心理障碍.并在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提出了多角度的防治对策,以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矫正与调适,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学习中,大学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理论的迷茫、心理的逆反、情感的失衡等诸多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化解这些心理障碍,找准解决问题的根本点、立足点和升华点。  相似文献   

4.
邓宏涛 《科技资讯》2009,(30):228-228
心理健康与否对大学生的成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据调查许多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本文拟从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等方面,积极探讨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因素,从而探悉学校体育在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江西省井冈山学院体育专业学生207人(男生108人,女生27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良好生活习性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P〈O.05);学习状况良好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P〈O.05);在交际方面,男生恋爱比例高于女生(P〈O.05);在家庭因素方面,女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高于男生(P〈O.05);总之,女生在校适应状况好于男生(P〈O.05)。结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习性、学习、交际、家庭因素、性格与处世态度等方面不仅存在诸多性别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也可能是导致男女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硅湖学院2002级女生200人在校期间的身体形态、机能及运动素质、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追踪调查,旨在反映高职院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状况和变化特征,为学校有关部门合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交际心理障碍,从而陷入交际困境,甚至出现自闭、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思政工作者应给予关心帮助,引导他们走出交际误区,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适应大学生活,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证明,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43.2%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加强对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卫生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对克服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广州市在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及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方法对444名广州市在校大学生的各项生活状况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多项因素对广州市在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与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的因素依次有家庭富裕度、生活费用、学习状况、心理倾诉频率、专业喜爱度、购物便利性、睡眠状况、住宿环境、亲密朋友数量、与老师关系等。广州市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属于中等水平。303名(68.243%)在中等水平或以上,232名(52.252%)在中等以上水平。而且有一些因素达到了显著性差异,例如:性别、睡眠状况等。  相似文献   

10.
郭利群 《科技资讯》2009,(5):228-228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依赖心理、焦虑心理、恐惧心理等方面。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外部的原因如片面追求升学率,教法单调、呆板等,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未真正认识到数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习方法不正确等。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与克服的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关系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修养,帮助他们及时调适心理状态,维护和增进行大学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及其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形式对1000名在校大学生所存在的性心理障碍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男女大学生存在的性心理障碍已到了不容乐观的程度。性心理障碍带来的心理、生理上的失调,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为大学生克服性心理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陈联娇  温金英 《科技资讯》2008,(36):142-14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时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近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姜杉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2):89-90
由于大学生经受不住挫折而引发心理冲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情感脆弱,对挫折的容忍力差,这已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科学地分析了挫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于振梅 《长春大学学报》2004,14(5):80-81,95
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发展阶段,特殊的年龄阶段,特殊的发展任务,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种种心理困惑,发生心理障碍。这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有必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实施调适措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其调适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萌 《当代地方科技》2011,(19):159-159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加入社团组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的成熟;有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姚以亮  王妍 《科技信息》2013,(19):169-171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形势竞争愈显激烈,人际关系也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增加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紧张感。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本,均需要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重视、深入研究。通过对长安大学环工学院近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就他们的学习情况、生活适应情况、就业态度等方面展开了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各年级大学生所受的压力类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高低年级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对比,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意义。并针对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常见的学习、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以朋辈互助的形式疏导他们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也在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如下新的涵义:"健康不但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摇篮.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忽视.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正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其中不少人陷于心理障碍不能自拔.因此,论述人的心理实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探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和接斑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笔者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就西藏农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2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西藏农牧学院大学生在世界观、大学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处理、心理适应能力及情绪稳定性等方面都能很好的认识和处理,心理素质较好。在时间的管理和支配及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积极、理智与否,不仅影响她们在校学习期间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而且对她们毕业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把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如今的女大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来进行对比研究: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期;90年代时期;2000年至今。从社会背景、特点和成因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三个时期女大学生的婚恋状态,分析对比我国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