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数学课《观察物体》是继一年级学习《位置》后编排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观察物体主题情景图--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象,让学生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67页的《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宋营弟 《奇闻怪事》2007,(10):11-12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几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知道增减物体的重量、体积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通过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的表述培养学生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物理问题,同样需要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去解决。通常我们运用受力图去解决力学问题,运用电路图去分析电学问题,运用光路图去解决光学问题。那么研究运动学问题,需要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根据机械运动定义: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在做机械运动。而运动图示恰恰又能给出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情景。因此,运动图示是解决运动问题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4.
[情景简述] 2006年10月19日,区语文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在区教育局穆老师、田老师两位语文教研员的带领下,来我校做听课指导活动。此次活动中,我上了一堂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练习3》中的说说写写训练课。教材内容是让学生从教材给出的十二个表示动作的词中任意挑选三个根据图画内容各写一句话,要求学生写清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左右》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位置与顺序》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课通过对《左右》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的意义,体会到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由于左右概念相对复杂,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左右的教学感到困惑,尤其是对有人物情境图的左右位置的教学更是莫衷一是。下面就是笔者在听课中遇到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活的数学、有用数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建构的,学生已有经验是基础,教师营造多种现实情景是桥梁;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仅凭听、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亲历、发现,在“做”中感悟、品味,在“做”中体验、解决,在教师的引领中内化、升华.让学生在“生活数学”的海洋里遨游。下面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美丽的田园》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用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打开北师大数学教材,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图。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若能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8.
蒋晓蓓 《奇闻怪事》2009,(10):22-23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5》,在学生能正确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词语所指的具体事物。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给情境图贴词卡。  相似文献   

9.
一、钻研教材,明确目标 (一)钻研教材 《认识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本节课是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在学习这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经验。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李慧 《奇闻怪事》2005,(9):35-35
今天的天空格外的蓝,这给充满自信的我又增添了几分激情。这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是《小蝌蚪找妈妈》。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先让学生通过欣赏课件出示的动画片,然后通过教师范画并讲解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等“主要人物”的基本画法,使学生尝试创作出一幅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图。  相似文献   

11.
《有理数的乘方》一节取自华东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有理数》的第十一节。它是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后学习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有理数的运算经验。小学里学生只接触过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而乘方运算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运算,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形成。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够全面,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比较,归纳形成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段】 学习一年级上册《识字二》中第3课《菜园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图归类识字,通过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名称,初步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喜欢蔬菜。午餐时不爱吃蔬菜的坏习惯。我决定在识字时加入一个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和文中哪一种蔬菜宝宝做朋友,并说说理由。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浅谈《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巧英 《科技资讯》2006,(21):223-223
根据多年的《C语言》教学经验,对传统的《C语言》教学方法做一些改革,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思路,通过一些适当的提问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理解所学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科技》2010,(3):92-92
自2006年起,哈利·波特的“隐身衣”就不再仅仅是电影中演绎的神话了。2006年,Leonhardt和Pendry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分别独立提出实现“隐身衣”的物理机理,这类“隐身衣”可以使光绕过物体,从而使物体看起来似乎不存在,即实现了“隐身”。  相似文献   

16.
普通摄影是以一般白炽灯作为记录光源,在物体的共轭像平面上记录物体的像,结果只能从记录介质观察到物体的强度信息分布,不能再现物体深度这一信息分布,也就是说:普通摄影失去了物体相信信息成份。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物理问题,同样需要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去解决.通常我们运用受力图去解决力学问题,运用电路图去分析电学问题,运用光路图去解决光学问题.那么研究运动学问题,需要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根据机械运动定义: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在做机械运动.而运动图示恰恰又能给出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情景.因此,运动图示是解决运动问题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8.
【情景描述】《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教师先介绍《周髀算经》中关于圆周率的记载,介绍了“周三径一”,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让学生了解了我国最早的计算周长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刘徽和祖冲之用“割圆术”研究圆周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唐代崇道之风盛行,成玄英从道教观点出发,其注疏有一定成就,但他又把重玄之道强加给庄子。从唐朝开始,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文论家也对《庄子》一书的文学旨趣心领神会,尤其是司空图的《诗品》。  相似文献   

20.
《投针试验》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第六章《频率与概率》中的第二节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试验的方法估计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学难点是在试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当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率渐趋稳定”。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努力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力图为学生搭建体现主体性,实现自主、合作、探求、发现学习的平台,使课堂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机制,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动起来”、“笑起来”、“活起来”,实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