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科学昌明的当代社会,宗教或某种宗教观念依然存在着广大的信众基础,这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现实需要的原因,甚至有人类天性的原因等等。这种宗教观念是在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大环境的教化都起着特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宗教状况出发,深入剖析了三国国内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和国民的宗教观念,并以佛教为例论证了从宗教方面进行东亚合作的可能性,虽然东亚宗教状况似乎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事实上仍有较大差异,通过宗教为东亚合作奠定文化基础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姜剑云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67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文品,历来褒贬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笔者广泛清理原始文献,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文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同时从政治斗争、文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往来穿梭般的立体考察,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专论陆机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4.
杨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4):100-101
人格精神指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大学应通过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和塑造学生主体精神、理性精神和道德精神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论稿》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论述闻一多由"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型知识分子转变为精英型民主斗士的必然,以及留给我们的深远思考。这部专著内容丰厚,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充分,极具学理价值,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论稿》所体现的学术创新精神,以及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所作的可贵探索,在闻一多研究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发展,隐逸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已经不仅表现于追求肉体上的隐居山林,而更加的内倾化,幻化成为一种精神,深深植根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意识,成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并且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形成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而这种审美趣味其本质上是中国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悲剧性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7.
张培丽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3):32-35
合同法中的违约行为只能提起违约之诉,只有在和侵权行为竞合的时候才能依侵权行为提起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人格物的合同中,涉及到合同违约但未侵权的情况时,若仍以原标准来进行救济就不能体现人格物的人格权属性.人格物可分为显性人格物和隐性人格物,将人格物进行划分有利于充分构建人格物违约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张智勇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107-110
通读阿来的小说作品,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浓郁的族群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特色,这也是阿来进行小说创作的精神原乡和不可或缺的民问文化资源。本文透过其小说中隐含的宿命的宗教观念,神秘的宗教传说和仪式,以及众多肩负着宗教文化传承使命的僧人形象等方面入手,力图比较全面地揭示和展现阿来小说作品中的宗教文化。以及由此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9.
对轩辕黄帝可以从化原型学的角度看。从化的内在结构和化的时空全息角度,从化的人格凝聚和人格的化幅射角度来看,可以说轩辕黄帝作为一种远古的精神化现象,是中华传统化的一个原始模型,一个人格象征,一个精神母题。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11.
宋永忠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35-139
[]?“士志于道”是“士”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士”禀赋着鲜明的人格特征,如好学乐道、律已修身的“内圣”诉求,天下已任、民胞物与的“外王”理想,当仁不让、浩然正气的主体意识,和用行舍藏、中庸乐和的处世态度等.大学教育应当自觉继承先贤的优秀思想文化,并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养,将既有助于青年成人成才,又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春丽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13(4):23-25
元代文人身处逆境,散曲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从中可管窥到元代文人的人格精神;他们反叛现实反叛传统,力求寻找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坐标,他们崇尚自由,任情任性,以极端的放浪不羁实现主体人格的高扬。 相似文献
13.
14.
闻一多诗歌除了"爱国"这一基本精神或特征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和个人性特征.就情感性特征而言,闻一多诗歌在形态各异的情感表达背后,隐伏着两大情感之源--孤独和失落.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孤独感、失落感,凝结成了闻一多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至于闻一多诗歌的个人性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闻一多诗歌可以看作他同时期个人生活和情绪的忠实纪录;闻一多总以个人的情绪体验和存在状态来看取现实世界并构筑起诗歌中的精神世界;闻一多诗歌十分突出强调抒情主体--"我"并注重营造极富个人性、主观性的意象.闻一多诗歌中这两大特征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闻一多自身的个性、自我意识,闻一多对诗歌主体性的认知和对诗歌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陶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58-61
闻一多的唐诗文献研究,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将辑佚、辨伪、辨重、校勘、注释等结合起来,将作品考订与作家生平事迹和交游考证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研究格局,显示出宏大气魄与广阔视野,反映了本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功不可没。但限于时代环境等条件,他的这些研究均未完成,又令人兴“千古文章未尽才”的喟叹。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欣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1):52-56
原始思维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心理基础,象征性是其中最重要特征之一。象征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特点在于“借此而言彼”,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神秘性与含蓄性。文章旨在探讨闻一多在古代典籍中所揭示的原始思维的象征性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学"人格"的发展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意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75-80
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儒学文化的“人格”演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人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前儒学时期是“自然人格”;儒学形成时期是“理想人格”;儒学发展时期是“神化人格”;儒学教条化时期是“工具人格”;儒学解构时期是“批判人格”;后儒学时期是“寻根人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