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几年来,“80后”作家在文坛声名鹊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文坛的一个热点话题。关于“80后”写作、“80后”文学的研究和讨论层出不穷,但对“80后”及其文学作品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外部研究,而对其内部研究——其文本本身的内涵却较为鲜见。文章将致力于“80后”文学的内部研究,探讨其心理蕴含。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 ,中国文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文学的接受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影响不仅使“五四”文学发现了“人” ,注入了“爱的精神” ,带来了现代文体的革命 ,而且也确立了现代文学的基本走向。本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五四”文学的关系 ,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文学界,“重写文学史”因为关系到文学史观、评价标准、研究方法、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重新选择和定位问题而备受学人们关注,成为文坛的热议话题,肯定、赞同者有之,质疑、批评者亦不乏其人,双方唇枪舌战,展开了激烈的观念碰撞和思想交锋。争鸣议题主要有三:“要不要”重写、“如何”重写、“价值”几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现代文学史上的诸多著名作家几乎同时停止文学创作,形成了“文坛的失语”和“失语的文坛”。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作家自己思想认识的幼稚,又有当时文艺政策舆论导向的作用.还有频繁政治思想运动造成的精神压力,甚至还有前苏联文艺“模式”的影响。清理与反思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理智地面对未来。  相似文献   

5.
“自我小说”与“乡土小说’嘟是活跃于二十年代中国文坛的小说流派,它们各自以对中国现代社会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感模式、文化意识和艺术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新文学的诸多元素,并都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奠定了抒情文学和乡土文学的表现形态,对叨世纪中国文学的流向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充满改革创新精神,具体表现在人格标新、政治鼎新、学术更新和文学革新等方面。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改革创新的同时,辟“怪”而守“中”,切实地改变了世风士气,改变了政坛、学坛、文坛风气。其思想渊源,除“变通说”、“人情说”之外,还在于他对“道”赋予“平易性”、“务实性”的解释,在于其立身治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拉丁美洲,可以说是个文学兴盛的大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拉美文坛叙事文学的黄金时期,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不少还被译成各国文字,其中不乏惊世之作。世界文坛上的“荣誉桂冠”诺贝尔文学奖就曾被3位拉美作家撷取。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指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家口号下的文学写作;它也可以指涉“创作自由”、“人道主义”、“新启蒙”、“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知识分子与文学家们的倡导。它可以用来概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可以用来概括“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在“新时期”。组成我们现如今的广泛的“共识”,广泛“认同”的观点,都是由“新时期”来提供的。90年代以后,往往是对80年代某些观念的强调、延续或者以此为基础的推断。“新时期文学”的最基本态度还可以用这几个概念来描述:“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文学独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学”的最强音,也代表了1970年代末以来文学的最感人最健康的声音。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文学资源,“新时期文学”展开了对文化大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极左”政治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旗帜上有“自由”、“博爱”,却鲜有“平等”。人道主义者更倾向于把当下的问题看成是“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这种态度一致延续到1990年代。但是没有对平等价值的奋力追求,又何来人道主义呢?而人道主义者的现实和历史位置究竟又在哪里呢?“新时期文学”10年盛会那段时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忏悔”。忏悔在当时的表述下,是对今日之我的肯定,是自我与历史的“切割”。让文学与时代、社会“切割”,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考察“人本身的灵魂”,在这一点上,“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后者也有所谓“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述1956年上半年,中国当代文坛上“干预生活”文学出现的原因。分析有代表性的10篇小说,归纳它们在文学上的贡献。探讨“积极干预生活”的创作口号,在5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实践中的不同结果,及其中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连作家群”命名依据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连作家崛起于中国文坛,形成了一个富有成就、特色和内涵的作家群。通过对“大连作家群”之形成、基于地域风格的文本题材同一性和作家普遍的现实主义作风格三大要素的分析,论证了“大连作家群”命名的科学性。“大连作家群”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区域文学内涵,也为文化基壤相对薄弱地区提供了促进文学文化良性互动、增强整体城市文化实力的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的文艺美学研究陷入了对经典与传统文献的反复阐释和演绎中,裹足不前、难以自拔与超越.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关于文艺民俗审美的研究,就是一种尝试.即在文艺民俗学的框架下进行审美的交叉融合研究,以提炼民族的文化精粹,从发生论和起源说上探究中国文艺审美活动与民俗活动的联系.促进文艺创作与审美教育的发展.这对于民俗文艺的传承、保护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中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领域。文章运用抽象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义,采用“况义”之法,从文化层面入手,以基督教教义阐释古代儒家思想,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双向的翻译、阐释和研究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佛教东传时的“格义”不同的特色。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具有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比较性质,而“况义”之法及其理论,也不失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论渊源之一,对于当...  相似文献   

14.
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是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同时是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中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范围涉及到诗词曲、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虽然诗词与小说戏剧等的传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盛况和成果相比依然相差悬殊,可开拓的研究领域极为广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探索,需要研究者不断地为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为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文艺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 076篇中文文献及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3 794篇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药食同源领域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药食同源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药食同源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快速上升;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中、英文文献来源最多的期刊分别是《食品工业科技》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中、英文文献中发文量大于20篇的学者分别有22人和35人;对中、英文文献各关键词聚类影响程度最深的分别是“药食同源”和“purification”;2010年以后药食同源研究分支和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其在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产品中的应用。总体来看,传统药籍挖掘、植物有效成分、栽培技术、新食品工艺、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等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对副文学的研究,包括对中美说书的比较研究,既是同国际学界接轨的新研究方向,又是对振兴发展我国优秀1:2述表演文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新领域.不仅如此,对口述表演文学的研究,还有更为重要的认知文化传统的深远意义.这活生生的文化传统,也就在这活生生的口述文学表演活动中,由参与各方共同遵守和运用而得以传承保留和运用发展。这就使之成为了解与掌握自身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与生动课题。而进一步作中外口述表演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就成为认知自我与他者文化传统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为提高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必须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科技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尽快在若干科技领域实现突破,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企业要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裕固族是中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长期以来文学样式以口头传承为主,具有丰富的文学资源。近50年来,裕固族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专家和学者,出版了大量研究论著。总结成果,发现不足并展望未来,对裕固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以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现代中国来说,从文字书写到口头传承的多民族文学是特殊而珍贵的遗产。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研究”获准立项。围绕此课题,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多民族文学系列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各地区、各机构、各学科的多民族学者在学术讲座、项目开题、族际对话、学科整合、跨国比较中,关注和思考中国多民族文学的未来与前景。会议收获的启示与共识,不仅标志看本课题高质量研究的良好开端,也预示著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学翻译借鉴西方民俗学的历程后,总结出西方民俗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两个特征:阶段性特点,以西方民俗学为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误“将现代化”视同于“西化”,简单地用中国材料去印证西方的阐释系统,未能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学现实。但西方的学术价值在开阔中国人的视野,训练规范化的思维方面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