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沈端民教授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古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发表了百余篇论文, 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填补了学术空白。5年后的今天,他从 论 文和论著中遴选出37篇结集为《沈端民古代文学经济研究论文选集》(以下简称《论文选集 》)。我读完35万字的样书,深知他学术功底深厚,自觉趣味昂然,新意叠出,深感这是 本很有见地的又一开创力作。首先,运用经济理念进行文学研究,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沈先生深探力取古代文学作 品中的经济理念,深入剖析人生经济众生相,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局面。《诗经·氓…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16~19日,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40余位知名学者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接受论文50余篇,就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前沿性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讨。  相似文献   

3.
近加年来,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艺理论,在对其进行鉴别、接受和消化的同时,考虑到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精华,国内许多学者便以之为理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重新进行审视,着力挖掘和阐发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蕴涵和现代意义,以求实现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这种情形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初步尝试到本世纪初的系统探讨可以说愈演愈烈,已经构成了当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大景观。邓新华教授新近推出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巴蜀书社2004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观照》)即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该书由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国传统文论研究的二十篇论文结集而成。  相似文献   

4.
邓新华教授新近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是目前国内最为完备的一部有创新有特色的中国古代接受理论史著作,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曾提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文学继承和创新原则,笔者认为以此来概括该著的理论特色甚为允  相似文献   

5.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4届年会暨2006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21~23日在浙江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杭州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协办。  相似文献   

6.
《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谭桂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是谭桂林教授(以下简称谭)在学术转型之后的首部著作,正如他在《后记》中的感言:在经历过宗教与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人与神的“对话”、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等等专题研究之后,他把学术视野转到更宏阔的中西诗学关系上来,力图以之为杠杆,重新梳理并整体地探讨现代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骈人、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21~24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西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学遗产》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古代文学专家及国内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学者代表60余人汇聚西南大学,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加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进行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9.
张永刚教授、朱堂锦教授的最新学术专著出版,中文系2 0 0 4年学术研究又取得进展,为中文系省级重点建设备选学科“文艺学”、院级重点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张永刚教授的《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就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了富有理论价值的阐发,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形态进行了富有建设意义的探讨,这是张永刚教授近几年来继《文学原理》(与董学文教授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年出版)之后在文艺学研究领域的又一结晶。朱堂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审…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3~4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具体承办。本次会议有来自海内外的90多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论题集中于中国文学史及文学史观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正5月16日,全球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出版社之一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在北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举办了"2017中国年度论文、年度机构发布会".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章晓辉教授团队发表于《神经元》的研究论文被选为年度论文之一.在2017年,以中国内地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细胞出版社旗下的《细胞》及其包括《癌细胞》、《神经元》和《当代生物学》等知名学术子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达150篇,涵盖了结构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神经科学和  相似文献   

12.
查洪德,河南内黄人。1957年11月生,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殷都学刊》主编,安阳师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2005年调南开大学文学院。先后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等。1999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教师奖,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党员,  相似文献   

13.
黄开国与唐赤蓉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推出了由巴蜀书社出版的《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一书。之前,作者在《哲学研究》及其台湾的《孔孟学报》等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受到一些学者的高度评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和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和《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的演讲。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师大科学研究所,早在建所之前,就开始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工作。60年代,对清代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进行了专题研究,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分别论述了他在数学和测绘方面的成就与贡献(1960—3,1964—6)。还有一篇论文讨论了蒙哥与元代《几何原本》传入的关系,认为蒙哥是最早在中国研究《原本》  相似文献   

16.
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既承继了传统的精神特质,又显示出解鲜明的当代性,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开辟了新生面。《文学解释学》的显著特点,是对本学科作了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全书共分“方法论——对话论”“过程论——阅读论”“本体论——意义论”“范畴论——空白论”四大部分。它从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基本准则的宏观考察入手,逐步深入到…  相似文献   

17.
厦门大学蒋炳钊教授所著的《东南民族研究》最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蒋教授近 2 0年来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 2 7篇。全书 3 6 3万字 ,定价 2 6元。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为该书作序 ,对蒋先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李先生说 :蒋先生是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 ,曾主编《百越民族文化》和《百越民族史》两部专著 ,《百越民族史》还获得国家的奖助。此外 ,他还发表了一批很有见地的论文。在畲族史研究方面有《畲族史稿》 ,被誉为国内畲族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泉州回族、福建疍民和客家以及福建汉民族的来源与形成…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获悉,1991年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发表论文数最多的个人是我校化学系张光教授,他在1991年由2~5人合作,共发表科技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18篇(本刊发表2篇)。在这18篇论文中,除1篇是与其它机构合作外,其余17篇均为校内的合作项目,这些论文均属独立的科研成果,由张光教授主持负责完成。这是自1988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对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来,我校第一次荣登全国性学术榜之首,显示出我校基础研究的优势和潜力,这对扩大我校影响,提高我校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在3月26日学校召开的科研工作暨表彰会上,对张光教授的突出贡献予以奖励,颁发奖金人民币1000元。  相似文献   

19.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5):F0002-F0002
中国古典文献学为我院院级重点学科和重庆市立项建设重点学科。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兼职),博士后1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8人。近五年来,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古汉语研究》、《敦煌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  相似文献   

20.
汪继南教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26(5):F0002-F0002
汪继南,男,1956年10月生,江西余江人,教授,上饶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1-2003、2004-2006)。1980年毕业于上饶师专(77级),199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1995-1996)。系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学、学术期刊、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1986年至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5篇刊登在《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四川图书馆学报》、《情报业务研究》、《社会科学报》等专业核心期刊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