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巴人,是活动于我国南方长江中游一带地区的一个旺盛的民族,强悍的民族,有许多传奇和优美的历史故事。但由于历史久远,历史文献记载尚有不少疑难问题。因此,对于巴人的起源地望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未能形成共识。直到近1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鄂西清江长阳发现了我国早期巴人的典型遗址一香炉石遗址和大批夏商周时期的巴文化遗物之后,巴人的起源之谜,才终于成功揭秘。  相似文献   

2.
在三峡地区一些商周时期巴人遗址中常发现有用于占卜的甲骨,甲骨的原料主要选用于鱼鳃骨和龟腹骨,与北方中原地区的甲骨原料多用牛肩胛骨、龟甲及鹿、羊、猪骨等有一定差异。三峡地区甲骨上的钻孔数量是由早期数量少到晚期逐渐增多。甲骨的制作方法除了受到北方中原甲骨文化的影响外,其自身特色也十分明显。三峡地区的甲骨无文字,而北方中原地区甲骨上多刻有文字。从甲骨使用的时间上看,甲骨延续时间长。通过对三峡地区商周时期巴人遗址中的甲骨研究和分析,可明显观察出其甲骨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而为“巴文化土生土长说”的观点提供出一些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3.
清江流域古文化时空演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江流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从远古时期的"长阳人",新石器时期的古代巴人,到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无不揭示这一地区人类历史的渊远流长.从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与江河、洞穴及其它地理条件的关系来0看,流域古文化时空演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说明了人类适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根据三峡地区与巴文化有关的考古发现,再从这些资料中分析巴人生活习俗有几大特点:巴人生活的生态环境良好;早期巴人的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陶器不但种类很多,并且多圜底器,圜底器一直贯穿巴人生活的始终;巴人以稻米、鱼类和其它动植物为重要的食物来源;食盐在巴人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巴文化遗存多在水边或水边台地上,反映了巴人临水而居的居住特点和建筑方式。  相似文献   

5.
巴人早期南迁,后进入了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在当地考古文物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巴文化发展的脉络.土家族文化是古代巴文化的承接,从土家族文化所反映的一些特征来看,它体现了古代巴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的主要面貌,也是古代巴人族源、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巴渝舞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代表了巴人后裔的骁勇与刚毅,展现了浓郁而深厚的巴文化内涵,成为巴人、巴文化重要的积聚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基于巴渝舞的原生土壤——巴人和巴文化,从三个重要视角再现巴渝舞的发展,针对当代巴渝舞发展困境进行探索,简析巴渝舞文化传承的思路,以促进巴渝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罗家坝巴人遗址与川东北旅游形象的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家坝巴人遗址的发现,为川东北区域旅游业的突破与发展提供了契机.要以旅游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品牌升级为目的,以强大的和针对市场的旅游学信息流,影响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的选择心理,走超越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认识巴人     
巴人曾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强悍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形成独特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对于“下里巴人”,人们并不陌生,但巴人文化一度几乎被历史遗忘,新近的考古发现使其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9.
我们就要离开工作两年之余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了。不知是因为留恋之情还是出于重游故地的欲念,我们再次踏上了前往也门古文明发祥地—马里卜地区的路途。马里卜位于首都萨那以东170。公里处。很早以前,也门人的祖先萨巴人就在那里建都并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古兰经》中所提到的绿色天堂就是指的这一地区。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萨巴人筑起据说是世界第一大坝的马里卜大坝(见上左图大坝遗址)。古坝长800米、高17米、顶宽5米。这一水利工程灌溉了周围1600多公顷土地。发达的农牧业使当时的萨巴王朝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0.
盐神巴人     
盐是生命之源,巴人创造了灿烂的盐文化,他们奉盐为神。对廪君(白虎神)的崇拜,实质是对盐的崇拜。  相似文献   

11.
宣汉县罗家坝遗址是四川东北部新发现的一处先秦文化遗址。该遗址具有显著巴文化特征和土著文化特征,是研究巴文化及序列的重要依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座丰富的人文资源宝库。开发和利用罗家坝遗址,能够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焦作地区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揽太行之秀,南得黄河之利,为一块形如牛角的冲积平原,气候温和,自古有先民生息,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单是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4处,其中,裴里岗文化遗址1处,仰韶文化遗址10处,龙山文化遗址18处,含仰韶、龙山、二里头等文化类型的遗址13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但未确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泰森多边形、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文化遗址均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存在单核与多核的差异。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的东、西部,以草鞋山、骆驼墩遗址群最为密集;崧泽文化遗址集聚于太湖东、东北部,以草鞋山遗址群最为密集;良渚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南部、东部,以余杭—良渚遗址群最为密集;马桥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东部和西南部,以上海西部的马桥、湖州—长兴、海宁—海盐一带的遗址群最为集中。马家浜至崧泽时期遗址呈多核心特征,崧泽至良渚时期遗址由多核变为单核,马桥时期遗址聚集区重现多核心特征。(2)随着气候、地貌、社会结构的演变,遗址密集区的分布趋势、连续性及密度相应变化。遗址密集区分布呈现出由太湖东、西部先向太湖东、南部,再向太湖南部,最后向太湖东、西南部发展的趋势。遗址聚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在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逐渐增强,而马桥时期遗址密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较良渚时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对研究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崖土司城遗址包含着丰富的土家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结晶,透过唐崖土司城遗址,揭示其所包含的土家族文化,不仅有利于再现当时的土司场景,为唐崖土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文献资料,而且对于土司文化的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廪君是否为巴人的始祖,这是一个涉及巴人起源的问题。至今尚有不少学者依据前述文献中有关廪君的历史传说记载,认为巴人起源于清江中游地区的武落钟离山。只有运用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才能更清楚地阐明有关廪君巴人的起源、时代及迁徙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革命史染出殷红颜色素以“红军故里”著称的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迄今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巴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古时的巴人部族(巴中人) 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历史记载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张飞夜智擒严颜等都发生在巴中境内。就是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  相似文献   

18.
三峡文化是荆楚文化与巴人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在三峡地带土著居民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与三峡文化的开发具有突出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着力进行。  相似文献   

19.
巴蔓子作为巴族历史上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是巴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代代相传的英雄崇拜意识,使巴人及其后裔形成了一种仁义无私而又勇猛无畏的民族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