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观和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生态道德观。包括尊重天地自然的“天父地母”生态伦理情怀,尊重生命的“贵生戒杀”生态伦理规范,“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和“自然无为”的生态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
蔻德基于生态自然主义在认识论上建构了一种生态思维.蔻德的认识论建构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理论缺失:第一,没有考虑生态思想的人文向度;第二,没有考察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作用;第三,忽略了广义生态学的实践维度.生态思维的认识论建构,不能靠认识论的自我建构来完成,而是应当整合生态学诸多领域和方面的理论和思想资源,使之建立在对相关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多层次反思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道家、道教的生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教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包含美学思想.道家、道教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特色的完整的生态美学体系.当然,道家与道教在这方面有区别,但共同性更多.道教继承了道家生态美的主流思想,以生命为基点,对道家生态美思想进行了细化、拓展.在审美实践方面道家、道教也有贡献,其审美思维及相应的实践方式是反认识论的、直觉体验型的,他们还基于自己的生态美学观勾画出了生态人的楷模和理想生态社会的蓝图,并为此做了努力.道家、道教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审美实践卓然高妙而独具一格,能够给予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其技术主义社会一种新范式的冲击,对我们推进当代生态哲学发展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食物环境伦理是随着环境伦理的发展而被提出的,是食物伦理的新要求。为了应对食物生产、分配、消费所导致的环境问题,食物环境伦理提出“有机”“本土化和季节化”和“素食”的三个核心诉求,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的食物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食物环境伦理存在着科学主义误区:过度依赖科学作为基础,从而把伦理问题变成了科学问题,变成了用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误区将会导致道德上的选择困难,解构目前的食物环境伦理以及降低人作为道德主体地位。为了走出误区,首先应该适当区分科学和伦理的不同论域;其次应更多地关注食物环境伦理所汇总的人文价值和社会问题;再次是将食物环境伦理建构在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更广泛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人类应当把道德翔不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关系的超越,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实践这个伟大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6.
“无情有性”与“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其中所蕴含的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有诸多契合之处。但同时也不应忽视佛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在理论建构和伦理实践上存在着的重大差别。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构词法、国际共识和中国实践,再次讨论“生态环境建设”提法,并认为:“生态环境”不应成为环境领域和生态领域的术语;“生态”与“环境”的具体含义应视其用于生态学抑或用于环境科学而定;“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不应包含“新建”与“创建”;应放弃“生态环境建设”而保留“生态建设”,后者应主要用于人工生态系统,并可英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8.
奈斯与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毅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3):82-87,96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当代西方激进环境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派,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环境意识形态和环境运动由浅层向深层的一个转折,有人甚至把它作为激进环境运动的一面旗帜,深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它的开创者阿伦.奈斯紧密联系着,他建构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系(生态智慧T)已成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者来说,奈斯的思想如此地重要,以致于不弄清他的思想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深层生态学。  相似文献   

9.
技术哲学语境下的“技术生态”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背景:技术建构论自身的缺陷与当代技术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趋势要求技术观作出新转变;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生态学为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技术生态是对技术体系内部或外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在共同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联动关系的一种形容与描述方式,其早期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组合工具。技术生态的判定标准有两条:至少由两种功能不同的技术构成,且技术之间要具有互补关系;技术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技术生态的基本结构分为由技术间互动构成的内部生态和技术与环境互动构成的外部生态。在一定意义上说,技术生态论是一门“关系”哲学,它强调社会与技术之间、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依存性、共生性与和谐性,追求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完整性”成为当前生态伦理研究中的重要观念。人们诉诸于“自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来描述各种人为活动可能对自然造成的环境伤害。很多人认为,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同一性”。任何侵害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人为活动都应该受到伦理上的拒斥。问题是,生态系统并非是诸如“物种”那样的自然类,后者才拥有本质主义意义的“完整性”,生态系统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动态复杂系统。无论是传统上的“自然性”,还是构成上的“整一性”,都无法确切地诠释完整性的真实要义。重塑生态完整性需要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农业源和工业源业已成为全球生态胁迫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得一种良性的人与生态的互动关系,人们有必要在生态伦理逻辑下对农业行为进行重新认知。这种逻辑认知主要围绕下述方面展开:农业的哲学轮廓、农业生态伦理内涵的动态表达、农业的道德内涵以及农业的功利性探讨。这将有助于社会建构对基于生存需求的生态伦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育技术思维范式下的理性的生态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2.
发展伦理学的价值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只有动力机制而缺少评价和规范机制的发展模式。它在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相当成功,而在解决“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上却是失败的。发展伦理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是对社会发展本身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怀,在对“自然价值”的理解上,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的片面性,合理解决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与“环境价值”,“存在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的内在冲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价值的,伦理的基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消费价值对使用价值的背离,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挥霍性的消费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消费方式和消费观的革命,把人类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规范社会发展的提高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的勃兴和80年代后开始盛行的生态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生态旅游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需要,但生态旅游以其伦理标识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旅游。生态伦理的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命令支持生态旅游发展,但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4.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社会主义纷争看马克思生态学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社会主义视野中,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对理解生态问题有启示意义.不过,他们关于马克思的生态学价值观却提出了"人类中心论"、"生态中心论"和"人类生态学"的指认.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本真性指认,只有从生存论路向去领会才可能揭示马克思生态学的"原码"价值观--这就是"生存生态学".  相似文献   

16.
缘于对主体惟我性引致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生态中心论力求实现伦理观革命。它以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诠释为逻辑起点,凭借把自然抬高为人和把人还原为物,论证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人对自然应尽的道德义务。这一自然与人相互关系倒置的错位,带来生态中心论难以自圆其说的伦理困境。面对人与自然的生硬割裂,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原创性构想的提出,为矫正生态中心论自然与人关系的错位和伦理困境的解悖,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的提法在国内广为流行,对这一提法我并不认同,也不使用。“生态”与“环境”是两个不同概念,二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不同内涵。生态的重点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离开了“相互关系”的内涵,那么就分别成为“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是一门生物与环境的交叉学科。我曾试图解读“生态环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得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发掘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蓝,评价了“天人合一”的得失,指出“天人合一”忽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应建立在科学高度发达和人对自然规律充分把握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是汉初道家哲学集大成之作,凝聚了丰富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其思想与今天西方的深层生态学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本文从《淮南子》哲学的本体论、自然观、价值观等方面入手,与深层生态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力求更好解读《淮南子》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从生态道德关系的角度,承担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任务;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伦理思想。生态伦理学只建立了生态伦理(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的思维模式,而没有从理论上建立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行为模式。本文从人地关系角度,以行为地理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这是对生态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