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伊芙琳》中所运用的“精神顿悟”法、内心独白法和象征等写作技巧,特别是重点分析了其中的“精神顿悟”法,这种方法无疑为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全面解读乔伊斯作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玄言诗以感性形象体悟玄理时,遵循玄学思想方法的“略于具体而究心抽象原理”,即“得意忘象”,自然景物须先通过概括、抽象后才能使之具有玄理意味。谢灵运山水诗虽也述说某些玄理,但其诗中的自然景物则具备鲜明的具象性和充分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即是《辨宗论》提出的“顿悟”,认为面对自然景物不须经过概括化,一般化的过程就可以“顿悟”玄理,这就是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3.
《经》顿教法门,为传统佛教教义范畴和宗教仪式及功课中注入了鲜活的世间内涵,将人们从传统宗教角色和使命之中解放出来。《坛经》将传统佛教通过戒、定、慧等修行程序,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依据佛法经论,实现成佛之目标的历程转换成体认自性般若,“识自本心”、“即心成佛”的顿悟过程。将外在的宗教仪式、功课与自性联系起来,实现宗教仪式和功课的内在化,体现了高度主体性精神和自由品质,这是《坛经》所蕴涵的人间佛教品格。  相似文献   

4.
顿悟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顿悟形式常为人们所运用。愉悦能使人心情轻松乐观,也是人们修炼佛性首先要调整到位的心态。向佛者顿悟佛性过程有多个层次,持之以恒就会有进步。一次顿悟有一次体验,从体验中顿悟,从体验中进步,佛地就在前面。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佛教禅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藏春集》中诗歌作品所蕴含的禅宗理念,将作品的文本分析与禅宗思想的基本特征有机地结合比对,总结提炼出刘秉忠诗歌创作表达的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无念为宗、即世间出世间的佛学主题。  相似文献   

6.
顿悟思维方法是灵感创造和直觉创造成果的捕获者,是突破性创造的第三思想工具,顿悟创造能力是第三创造力。但是它几乎还是一块研究的“空白区”或“真空地带”,应当充分认识到分析研究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着力分析研究顿悟思维方法理论与开发顿悟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顿悟     
从前,有位樵夫生性愚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不经意地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动物。于是,他上前询问:“你到底是谁?”那动物开口说:“我叫‘顿悟’。”樵夫心想:我现在就缺少‘顿悟’呀!把它捉回去算了!这时,“顿悟”说:“你现在想捉我吗?”樵夫吓了一大跳:我心里想的事它都知道!那么,我不妨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趁它不在意的时候捉住它!结果“顿悟”又对他说:“你现在又想假装不在意的模样来骗我,等我不注意的时候将我捉住。”樵夫的心事都被“顿悟”看穿了,所以就很生气:真是可恶!为什么它都知道我在想什么呢?谁知,这种想法马上又被“顿悟”发…  相似文献   

8.
燕青原是一个风流放荡的“浪子”;“一丈青”原是一个歌妓。鲁智深原是一个飞飞儿“花和尚”;龚旺因“浑身上刺着虎斑”故有“花项虎”的绰号。王定六走跳的快,象神女“活闪婆”那样;白胜的绰号“白日鼠”,即“白日贼”。“病关索”、“病尉迟”之“病”与“赛”同义。张横是一个船工,故称“船火儿”;杜兴生得又丑又怪,象戴了个“鬼脸儿”的假面具。张顺的绰号“浪里白跳”是错的,应是“浪里白条”。  相似文献   

9.
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指在危机时刻人的突然灵机闪现.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几天的游历中经历了人生的几次顿悟使其达到对人生的理解和超脱,美好梦想的破灭和爱的再生能力最终使霍尔顿回归社会,走向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介绍李顺春先生所著的《美国“垮掉的一代”与东方佛禅文化》一书,深入讨论了书中重点强调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借鉴、柔和、实践、升华、并存”的理论,高度评价了禅宗佛教以“顿悟”式的洒脱自在之感觉来“拯救人类迷失的心灵,挽救日益沦丧的尘世,实现人性的回归”的理念,[1]旨在强调借鉴、合作、尊重、共存、双赢对当今世界人际交往及国际合作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对《荀子》六处旧注重新作了辨析,或从新的角度去补苴前人的说解,或对于说解不合荀文原旨的而发表己见:“傲”即“狂妄”、“逞己能事”;“类傲”、“求柔”即“(遇富贵之人)相应就傲慢(之)”、“(遇贫贱之人)相应就柔屈(之)”;“愉殷赤心之所”即“清楚在国家名声微弱之时将自己的赤诚奉献于何处”;“纂论公察”即“继承先祖的遗训作出公正的辨别”;“佚之以绳”即“依据礼义法度来安排语言”;“浃万物之变”即“达万物之变”。  相似文献   

12.
这是潇湘独有的箫声.那轻轻缓缓、细细森森、隐隐约约的箫声,如漫天柳絮飞扬洒落,以其清丽、深婉与悠长轻轻地拨动人们的心弦.那天然流溢的诗意,自然圆融地表达了作者超然的心态,给人以清凉和慰藉.诚如著名作家聂鑫森在序中指出:《箫声一缕》“是一团缅怀往昔岁月的温婉情致,是一束张望生命意义的明慧顿悟,是一缕流连现实风景的邈远沉思”.  相似文献   

13.
培根的《人生论》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的行为是如何其自身第一性(即天性)、环境、习惯、教育所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即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为表现的实践”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神会是早期禅宗南北两派“顿渐”之争的关键人物。他对联大乘起信论》中的顿悟思想进一步抉择与发挥,提出了心的“灵知”之用,认为心不仅可以认识外界事物,还能够认识自身的空寂本性,这就为顿悟学说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基础。但这种顿悟禅法不藉由任何手段和阶次,因此在实践中无法入手,仍然不得不让渡于渐修,如接受善知识的开示、引导以及广读大乘经典,而他明确反对坐禅修心的方法则有刻意强调南北两宗禅法区别之嫌。  相似文献   

15.
《最后的歌》是当代美国著名畅销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作品。它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了少女罗妮在18岁的夏天在父亲的家乡的各种经历,反映出她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路径通常是他们经历成长的困惑,遭遇考验,陷入困境,然后顿悟获得认知。这种结构模式极大程度地展现出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最后的歌》对罗妮的成长叙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考验到顿悟,在经历考验时,她遇到诱惑,感受了迷惘,顿悟后失去天真并认识了人生和自我。  相似文献   

16.
要探讨(招魂)之主题,我们还得溯源于(史记)的(屈原列传):屈平“虽放流,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其赞又回:“余读(离骚)、(天问)、(招魂)、(袁鄂),悲其志。”太史公的话,对整个屈作作了高度的概括。“锦顾楚国,系心怀王”,是屈作之情;“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是整个屈作之创作意图;“存君兴国”才是整个屈作之“志”,即我们在本文中所要探讨的主题思想。其中的“一篇”我以为也是从整体而言的,即他所举出的诸篇作品中的每“一篇…  相似文献   

17.
俗语说:“三分治疗七分养”,养即落在了护理保健的身上。《内经》开篇即论述了关于防病养生护理的问题,”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并把这种“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现在这“治未病”则当属我们护理保健范畴,因此,我们护士也应广泛学习中医经典,把我们的护理保健工作开展得更为全面。我们愿将学习心得简录如下。《内经》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归纳其基本观点,可分三大要素。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内经》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天地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三国演义》的主题作了新的探讨,认为表现“天道循环”亦即“历史循环论”,这才是小说深层次的主题。文章认为,小说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展现主题的:1、以“点睛”之笔直接直扬“天道循环”;2、通过政权斗争的相似性表现“天道循环”;3、通过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表现“天道循环”。小说表现“天道循环”,意在警戒弑君篡位者、施暴行恶者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相似文献   

19.
《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有疑而问的是非询问句、半信半疑的是非测度问句和无疑而问的是非反诘问句。三种类型的是非问句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是非询问句有的是只保留疑问焦点的省略式,有的是特殊的回声问。是非测度问句均使用测度疑问副词,即“莫”、“莫是”、“莫非”。测度疑问副词“莫非”的最早用例可能见于《张协状元》。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反诘副词,即“岂”、“岂可”、“终不成”。反诘副词“终不成”可能最早出现于宋代,来源于“最终不能成为”或“终究不至于”义的超音步结构“终不成”。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2000,(4)
“信息决断”(即信息决定决策) 时代的到来令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必须,越普及,因此,办公族于繁忙工作之余还须耗费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种种办公软件。于是洪恩公司即时推出了《得心应手办公2000》,这是一套为各种行业办公人员研制的简易、快速地学习、掌握及应用办公软件,以提高自己办公效率的教学软件。这套软件包括“教师篇”、“文秘篇”、“经理篇”、“财务篇”、“工程篇”、“出版篇”甚至“家庭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