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招生规模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用熵值法测算我国各省份2014—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通过Moran’s I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维度的空间作用机制、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高等职业教育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东部地区呈现显著正向直接效应,西部地区呈现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在西部地区还具有显著正向间接效应。建议从宏观层面构建层次分明、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从中观层面加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从微...  相似文献   

2.
地形起伏度是反映地形特征的重要指标,对人口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基于GIS/RS技术,集成DMSP/OLS灯光数据、NDVI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沱江流域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空间化,并从DEM中提取地形起伏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空间分布值域介于496.67~9 896.4 km-2之间,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从城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的态势,精度验证表明,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地形起伏度值域介于0.229~7.054之间,且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态势.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其关系散点图呈现"L"状分布.当地形起伏度为0.805时,两者关系出现拐点,即地形起伏度大于0.805时,人口空间分布陡然降低,单位面积内人口数呈现平缓减少的空间分布态势.对地形起伏度进行自然间断点5级分类后发现,地形起伏度前3级(0.229~0.509)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79.85%,分布着占全区88.23%的人口数.  相似文献   

3.
攀枝花市人口分布与道路设施布局空间自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攀枝花市各乡镇人口数据和道路路网结构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综合研究人口分布和道路空间布局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均具有空间关联性,且均为正相关,说明该市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并非完全随机性,而是遵循空间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为进一步探讨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对两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联性。同时,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图显示存在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片区,说明人口聚集程度受道路密度影响较大,进一步证实了两者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研究结论为攀枝花市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引入重心模型、相关分析、熵权法等研究方法,以四川省的21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川省的人口与经济数据,综合分析经济视角下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2010-2020年四川省人口重心呈向西移动的趋势;市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人口性别比呈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口比重呈上升的趋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在波动中下降。经济重心总体呈向东北移动的趋势,均位于成都市,可见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较稳定,经济体具有保持原有状态的“惰性”。四川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资源聚集,形成典型的“增长极”,人口流动量、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量相对较大,是典型的人口与经济活跃区,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状态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运用人口重心模型、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行政区与街道两个尺度对长春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探索了城市内部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结果表明:(1)长春市不同区域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处于向心集聚阶段,由中心城区向外呈现出"U"型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内存在着连续的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区,且其空间范围仍在扩展;(2)长春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呈现出"中心多、外围少",城市中心区内部"东西方向多、南北方向少"的空间布局特征,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亦存在显著差异;(3)长春市各行政区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分布空间协调性关系复杂,可划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不协调型三类,整体来看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基于南昌市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南昌市人口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昌市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人口密度大致呈现"中心外围"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西湖区系马桩街道内部,并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2)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3)不同自然因素对南昌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有所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是河网密度、起伏度、海拔、坡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大气污染增长的成因及空间溢出效应,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关键。在对省域空气污染分布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空气污染物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域存的空气污染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部分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污染区域传输情况。经济增长总体对于空气污染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仍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增长方式需向创新、协调、绿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人口为研究对象,揭示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整理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分乡(镇)人口数据,构建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青藏高原分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据集。研究方法采用重心分析法和改进后的人口集聚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四川省石渠县境内,在此期间人口重心略微向西移动;全域人口分布显著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区划和省区间人口集聚度评价结果差异显著,但各地内部的人口集疏模式保持相对稳定。研究结果为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优化青藏高原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口空间与经济空间的关联匹配性研究,是合理规划配置空间资源的依据之一.运用"六普"人口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以广州行政区和街道为评价单元,采用人口地理集中度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均衡特征;采用熵值法、敏感度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GM(1,1),从人口和经济空间增长关联性、空间分布匹配性以及空间协调发展预测3个方面进行了广州市人口-经济空间关联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广州市人口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向心集聚性;②广州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于人口聚集的吸引力强,而人口聚集效应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但其内部空间存在程度差异:以南沙和番禺为典型代表,区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增长不同步;以萝岗和越秀为典型代表,区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匹配;③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广州市各区人口-经济空间匹配度呈两种极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结构,以期探索西安市人口的空间重组规律。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总量增长快,空间分布上圈层分化明显,市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城市化发育程度成熟的区域,人口郊区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高,郊区内部差异大;2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空间集聚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人口高密度集聚中心,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3西安市人口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特征,小寨路街道为发育成熟的人口次中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课题组在利用熵值法测算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U"型关系;区域异质性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抑制作用。因此,应动态处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差异化制定产业升级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省作为研究区域,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四川省及各地市2003—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各地市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的协调发展度同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阶段式增长,2014年总体上达到高度协调发展水平;各地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类型,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了高速增长型、波动起伏型等4种类型,土地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了高快高、高慢低等6种类型;在空间视角下四川省各地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各地市协调发展度平均水平由2003年的0.36增长至2014年的0.58,并且所有城市在2014年都已达到中等磨合协调发展及其以上水平;不同区域间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区域同质化"带动作用显著且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较大;2007年为四川省各地市协调发展速度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分形理论和方法,利用四川省和重庆市1950年1月—2009年9月(震级≥4.0)的地震数据和川渝地区大地构造图,计算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地震空间分布的信息维,并对地震空间分布及其分维值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显示:1川渝地区的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的地震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结构,二级构造单元的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差异比一级构造单元更明显;2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大小与构造单元内地震发生的次数没有互相对应的关系,而与地震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与构造单元复杂程度、地壳活动强弱之间有较好的联系,其信息维是构造单元活动性强弱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福建省各县(市、区)2005年和2014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不一致性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格局,并有围绕沿海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关系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不断趋向于协调,表现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县域逐渐向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型转变;从人口与经济的动态关联上看,Moran’s I由2005年的0.422降为2014年0.374,表明不一致性指数较高(较低)县域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减弱,但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以"高-高"型集聚区域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以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案例地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山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屯溪区是黄山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黄山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分布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海拔、城镇化率、交通、旅游发展、政策等是影响黄山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形理论以街道(乡镇)为单元,对上海市及其典型区县1994-2002年的人口资料进行研究,测算上海市及其典型区县人口分布的盒子维值(D0)和相关维值(D2)以及相应的相关系数,发现上海市及其典型区县人口分布分形性态明显,不同地域层次的人口分布分维值呈现不同的时间演化趋势,利用分形很好地解释了上海市及其典型区县当前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同时本研究也涉及人口分布数据分形处理的误差和及其影响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和浙江省1980-2010年数据,运用协整理论与方法对四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广东省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山东省第一产业、四川省第三产业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对比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熵值法,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建构产业结构系统与城镇化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2002—2014年吉林省两种尺度下二者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评.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综合指数波动较小,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上升,形成了产业结构主导型和城镇化主导型两个时期.(2)2002—2014年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3)从空间尺度看,地市级耦合协调度呈现相间分布的特征;市县级在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显著,经历了散点分布、带状相间分布和成片联动分布.  相似文献   

20.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不断塑造着人口分布的格局.本文基于第六次乡镇级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 10.3可视化山西省人口信息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G统计量、信息熵等空间分异指标,结合地形、经济、资源、产业等特征,得出山西省各人口要素空间分异特征,发现山西省各项人口指标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人口分布受矿产资源导向和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