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1996年审定公布的煤炭科技名词共2603条,涵盖了煤炭科技各主要领域所有的常用基本词,每一词条都给出了尽可能准确简明的定义。在煤炭行业,运用现代术语学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整理行业名词这还是第一次。这一成果现在已在统一和规范煤炭科技用词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能源煤炭名词审定工作继续取得进展。2008年6月26日,能源效率和节能分支学科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启动了该学科组的审定工作。会议讨论了本分支学科组选词范围及专家分工,初步确定以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耗能、照明、节材、能效标准和标识等方面的名词为主收词,并注重选收新词。会议还对部分新词进行了逐条讨论,并决定于9月份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能源效率和节能名词初稿。  相似文献   

3.
《科技术语研究》2006,8(3):F0002-F0002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术语》2007,9(4):F0002-F0002
  相似文献   

5.
《科技术语研究》2006,8(2):F0003-F0003
  相似文献   

6.
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科技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工作更为重要和迫切。针对科技名词审定中遇到的问题、定名原则的贯彻以及名词释义问题的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科技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工作更为重要和迫切。针对科技名词审定中遇到的问题、定名原则的贯彻以及名词释义问题的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研讨会议医学疼痛学名词审定会议材料学名词审定会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交叉而相互渗透着的自然科学,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生态学本身的学科范畴。伴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除了其原有的术语外,又产生了大量的新术语。其原有的术语,也因为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赋予了某些新的科学内涵。为了满足国内外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使用科学内涵明确、简明易懂、用词规范并统一的生态学名词,实属一项紧迫的基础工作。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方面得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并在业务及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体审定委员和有关专家的鼎力支持,使我国第一部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生态学名词》(含释义)得以顺利完成。这对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对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生态学名词编纂与审定工作的回顾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编纂与审定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50年代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委托北京大学生物系林昌善教授编写《动物生态学名词》(不含释义),并邀请沈嘉瑞、林昌善、武兆发、马世骏、曹骥、费鸿年、蔡邦华、刘崇乐等8位专家组成动物生态学名词审查小组,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审查工作并于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正式出版。进入上世纪80年代,王梅峒编纂了《汉英生态学词典》并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世纪90年代,安树青、林金安等20余名生态学专家编纂了《生态学词典》,并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此后,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王孟本编纂的《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2004年又出版了王孟本等编纂的《英汉生态学词典》。由于新的生态学词书大量涌现,对生态学名词进行审定和统一,就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1999年,中国生态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委托,于当年11月组成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全国9所高等院校和10所科研院所的41位生态学各分支学科著名专家组成(其中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45岁以下的年轻专家14人名,约占专家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根据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成17个分支学科组,即生态学总论,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包括农、林、牧、草原),水域生态学(包括淡水、海洋、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及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为确定生态学选词原则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选词工作。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生态学词书、专著、教科书和杂志,从中选用的生态学名词共计14008条,于2002年编印了《生态学名词》(讨论稿)。第二阶段(2002~2003年)为对已选入的名词进行精选。筛选出拟进行释义的词条共计5800条,确定释义的注意事项和格式。第三阶段(2003~2004年)为专家初审阶段,每一分支学科领域,组织4~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分支学科完成的释义词条进行初步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由各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按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然后再召开生态学名词定稿会,由17位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对初审后提交的4082条名词进行集体审定。第四阶段(2004~2005年)为终审阶段,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专家,对《生态学名词》(释义稿)进行终审,并将专家意见提交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最终由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会议终审定稿,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核批准后,予以出版公布。二、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一)充分发挥全体专家的积极性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的交叉而又相互渗透着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点是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众多,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可能是绝无仅有。一些老的分支学科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一些新的交叉科学如免疫生态学等还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面对如此庞杂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态学,个人的知识就显得十分贫乏,而必须依赖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各分支学科专家们集体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名词审定的任务。(二)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交流信息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及直接参与审定的专家约有35位,他们分散在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经费所限,不可能经常召开全体审定专家会议。为了及时沟通信息,开展交流,我们创办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共发行12期,及时报道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审定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分支学科名词审定工作进展等信息。为了介绍各分支学科专家对名词释义的不同理解和讨论,我们还开辟了“争鸣”专栏,刊登有关审定专家对一些有疑义名词的正确汉文译法和正确释义的文章。如:(1)metapopulation一词在国内对应的汉语译法就多达七种:麦塔种群(音译)、meta种群(英-汉组合)、异质种群(意译)、联种群(意译)、聚合种群(意译)、复合种群(意译)、集合种群(意译)等。经过大家深入讨论,确定统一采用:集合种群。(2)在我国,关于allelopathy意译的汉语译名就多达五种:相生相克、他感作用、生化他感作用、植物互感作用、互感作用等。上述译法都比较接近allelopathy的原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给出简明准确的科学释义。在最近出版的《昆虫学名词》(2000年,科学出版社)中将allelopathy译为“异种化感”并释义:“一种生物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他种生物产生的影响。”化学生态分支学科专家对此提出疑义,认为这里强调“异种”和“他种”是不全面的。因为allelopathy的作用对象既包括与产生化学物质者不同种(异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生物。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同种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自毒作用)是相当普遍的。许多作物“重茬”就长不好,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化学生态学分支学科专家组初审时,大家同意将allelopathy译为“他感作用”,其释义为:“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上述释义中的“其他”,既包括“异种”,也包括“同种”;该释义中的“生物”,既包括植物、微生物,也包括昆虫等动物。这样的译名与释义可能更符合原义、更符合实际、更能表达allelopathy一词的科学内涵。(3)长期以来,在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文献中,关于acclimation和acclimatization这两个术语有多种翻译,并且多数没有将这两个术语区别开,其对应的汉语译名五花八门,如“顺应”、“习服”、“适应”、“服习”、“风土驯化”、“服水土”、“驯化”等等。专家们为了搞清这两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及其区别,查阅了大量文献,根据其科学内涵,将acclimation译为“驯化、实验驯化或室内驯化”,将acclimatization译为“气候驯化、野外驯化、自然驯化或季节驯化”等,既符合术语所表达的科学含义,又将二者区分开来。他们的上述见解,得到了初审和终审专家的认可。此外,审定专家们还在《简讯》上,对“生态环境”一词进行了评论;对“gene flow”一词的正确译法展开了讨论;此外对适应(adaptation)一词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和释义等发表了新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上述事实表明,《简讯》在生态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交流信息并开展学术探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坚持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三审”定稿的规定在各分支学科完成名词释义后,要坚持组织专家进行初审,一般要求组织4~5名本领域的专家对释义初稿进行逐条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应按照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保留至复审(即二审)时提出讨论,并申述保留的理由;复审又称二审,由17名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和特邀的专家组成,对各分支学科经专家初审通过的初稿,进行集体定稿;集体定稿后的稿件呈交全国科技名词委,再由全国科技名词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终审,全国科技名词委再将终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反馈给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相关的专家进行修改。这个程序虽然有点繁杂,但实践证明,“三审”定稿的规定,确实可以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对保障名词审定的质量是必不可少。三、对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展望(一)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名词的统一、规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门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交叉,相互渗透的时期还在继续,新的术语将会继续涌现,而一些被实践证明已难以表述客观生态规律的术语将被淘汰,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本次完成的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现在开始,就要组织一批专家对生态学名词的演变进行追踪观察,并定期进行增补和删除。在此,我建议可否初步确定生态学名词审定的修订工作(包括增补、删除和修改)每3~5年进行一次。(二)要加快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的汉语译名统一的工作,在目前可参照《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的做法,先暂不要求进行统一,可以相互对照,以推进两岸生态学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1月8-10日在南宁召开了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批免疫学名词二审会。出席会议18人。会议首先传达了国务院〔1987〕142号文件及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肩负的艰巨任务。会议讨论了名词的排序(以相关概念排列、标数码)和反馈的意见。1987年12月15——20日海洋科学名词委员会在广州召开了广州地区海洋名词座谈会。出席会议40人。在会议上对海洋科学一千余条名词和海洋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征求了意见。会议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海洋科学名词框架应修改。2、总论内容应调整。3、收词范围不一致,有粗有细,应统一。副词、形容词不应收。4、个别词订名不准确。5、海洋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名额不平衡。1987年12月24——30日在青岛召开了海洋科学名词三审会。出席会议60人。会议对二审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审定。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1、重新制定海洋科学框架。2、重新调整总论部分。3、认真审定了反馈意见。4、对原定名不准确的名词进行了修改。1988年1月23日在科学院院部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副主任会议。钱三强主任,叶笃正、吴衍庆、戴荷生、苏世生、吴凤鸣和黄昭厚副主任,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副主任谢淑莲等同志出席了会议。钱三强同志主持了会议。黄昭厚同志汇报了1987年的工作总结和1988年工作计划。吴凤鸣同志介绍了交叉学科协调组的工作情况。会议进行了讨论,原则上同意87年总结和88年计划,并做出一些决定(见另文)。1988年2月4日在北京数学研究所召开了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出席会议5人。会议讨论了数学名词一审后工作进展情况。会议决定开始印发征求意见稿,订于5月份召开二审会。并决定到上海和杭州去征求几何学方面的意见。1988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17人。参加会议的有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各组学术秘书、全国名词委黄昭厚副主任和特邀代表田志仁同志等。吴鸿适同志主持了会议、曹黄强同志介绍了前一段工作进展情况,田志仁同志通过全面研究初稿后在会上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热烈讨论和补充,与会同志得出如下意见作为进一步修改名词初稿的依据:1、参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制订的《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补充。2、抓住本学科的基本词,层次不宜太多,词数以精为好。代表电子学发展趋势的重要新词不能遗漏,收词要反映本学科特点,也要反映本学科最新水平。3、应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协调一致,力求统一。4、全稿应有统一体例。5、在编排方面增加总论部分,工艺技术部分统一列出,补充显示器件、表面分析技术、核电子学等。会议提出88年4月底以前拿出第二稿,然后广泛征求意见,与有关学科进行协调。计划在88年第四季度召开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进行进一步审定,以达定稿。1988年3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海洋地质与地质的协调会。出席会议的有海洋地质、地质、地理和地球物理各名词审定委员会的17名同志。会议对这几个学科的交叉术语进行了协调。如:在海洋学中的“深海”、“深渊”词,在地质学中称为“半深海”、“深海”,为统一起见,“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二词改为“远洋沉积”和“半远洋沉积”。又如海洋学中的“湖滩”词,在海洋地质学中称“湖坪”,协调后统一称“湖滩”。1988年3月24-25日在京召开了遥感名词协调会和地理、地质和气象协调会。参加会议23人。对各学科中有关遥感的交叉名词,做了适当调整。纠正了“潟湖”,使为“潟湖”。“热带稀树草原”订为“萨王纳”。“岩溶”与“喀斯特”定为哪个,尚在争议中。1988年4月8-10日在京召开了物理学名词终审会(审核上报稿)。87年8月三审会后又征求一次意见,这次会议对反馈的意见逐条加以讨论。对各学科有分岐的词条做了处理,如矢量、向量问题,物理学定为矢量、注明数学中称向量。对本学科有不同定名的词,列“亦可称”。讨论认为这比“又称”妥当,“又称”为100%的相等,“亦可称”表示有的场合可用,但还是推荐正文中的订名。如“角动量”,亦可称“动量矩”。曾用名即为废除名。1988年4月12-13日在京召开了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气象学协调会。出席会议20人。对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物探专业方面交叉的名词,进行了协调,并与气象学交叉的术语进行了协调。会议决定地球物理学名词待第二次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开协调会(梁际翔 整理)  相似文献   

11.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在1996年公布,是在国内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审定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名词统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它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是同步发展的,既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又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必要的超前性。滞后性是因为科学名词有一个产生和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所接受的过程,因此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而预见性和超前性,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快地发展,使许多名词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名词本身也不可能不相应变化。例如,我们在审定本专业的名词时,就曾经对“园林”一词发生过争论。根据传统概念理解,“园林”指的主要是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等,是我国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园林局所管辖的范围,在英文中相应的是garden architecture。在审定中,有的委员提出应当用“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来涵盖这一学科。理由是现代社会已经把视野从局部的人造园林扩大到整个人居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和人造的景观,例如城市景观、城市天际线、城镇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等都在景观学研究的范围内。但是,多数专家(特别是园林专家)反对,认为在我国,“园林”一词的概念已经不断扩大和变化,实际上已覆盖了国外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内容,不宜轻易更改。委员会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用法,采纳了后一意见,虽然持前一意见的(包括笔者本人)仍有不同看法。再如,有的委员对将ergonomics一词定名为“工效学”持反对意见,认为用在机械设计中似可接受,但是要用在庞大的建筑物中,就很不适宜,因为这里涉及的远非工效的概念可容纳。经多次研究协商,暂选用了[人因]工效学(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主要考虑这门学科在我国建筑学研究和应用中还远未发育,为了不与其他学科发生不一致,又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暂用此不致于发生过多矛盾的用词。有的词,其新名一时难以确定能否被普遍接受的,就暂用现在流行,但不很确切的用法。如human habitat,涵义极广,是国外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术语,联合国还有专门的Habitat机构,不少杂志以此为名。我国采用在我国已流行的“人居”,期待学术界在不久的将来可找到更为广泛被接受的用语。其他如“文脉(context)”、“解构(deconstruction)”等,也是国内学者常有争论的,这次都未作改动。本“名词”出版后,有反映认为收词偏少。我们在审定过程中,对此也有考虑。例如,对中国和外国古代建筑和构造部分,原来设想要收纳更多,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极为丰富,变化多端,从唐、宋到明、清,随着建筑技术和风格的发展,用词不断变化。许多中外学者在翻译和写作中,都遇到极大困难,最后多数用拼音加注解的方法解决,如标志中国建筑特征的“斗拱”,就用dougong加注bracket set。与此相比,古代外国建筑的名词也极为丰富,但我们采纳一些专家的意见,只选了少数关键名词,其他留待写外国建筑史和编有关专业词典的专家开拓了。尽管如此,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本册名词的用法提出新的挑战。例如,在国内甚为时髦的“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我们用了“智能办公楼”一词,这是考虑到此类建筑主要是指有较高的通信和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能力的办公建筑。然而,有的专家认为范围太窄,现在还有智能住宅,甚至智能厕所等的出现。同时,也有的专家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与非智能建筑的界线也不易划清,以至这一名词大有消亡的可能,不如用“建筑智能化”一词更为科学。笔者认为,后一意见是很有道理的。* 张钦楠高级建筑师是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2.
电工名词审定工作是从1991年5月开始的。首先由起草组提出,经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多次讨论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发顾问委员、委员、各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有关专业研究所和有关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再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反复研究讨论。对少数争议较多的名词,又专门与有关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或标准归口研究所协商、协调或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然后确定。如此几易其稿,于1993年6月提出第二稿,分发征求意见后,于8月下旬召开全体委员会讨论审议,会后再根据讨论意见做了修改,于1993年年底提出第三稿,上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此后,又由全国名词委多次进行与电子、物理、数学、电力等学科之间的查重和协调,由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了名词中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如今已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发布。为帮助读者了解审定的电工名词,本文谨就若干问题作一说明。一、重点审议的词1.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介电常数”是历来普遍惯用的名词。在国家标准GB2900.1-82《电工名词术语基本名词术语》中还列有“电容率(permittivity)”同义词“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与此有关的有两个名词:“电常数(electric constant)”,也称“真空的绝对电容率”;“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同义词“相对介电常数”。在新版国家标准GB2900.1-92中,情况略有变化,列出的三个名词是:“电常数(electric constant)”,同义词“真空绝对电容率、真空介电常数(absolute permittivity of vacuum)”;“[绝对]电容率([absolute] permittivity)”;“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这里不列基本词“介电常数”,而组合词则列了中文词“真空介电常数”取代旧版中的“相对介电常数”。对照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术语,新版中的术语和定义完全和IEC的相符,唯一的差别就在于IEC术语中不出现相应于“介电常数”的dielectric constant。可见,dielectric constant这一术语已未列入国际标准术语之中。为使我国术语与国际上一致,这次决定不再列“介电常数”。2.有关coercivity的定名有三个相关的英文术语:coercive force,coercive field strength 和 coercivity。其中文术语是什么,三者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在我国电工界一直存在着混乱和不一致,常常引起争论。对第一个,中文定为“矫顽力”;第二个,中文定为“矫顽磁场强度”,这两个定名都基本统一。但这两者是同义词还是两个相关的,但又彼此独立的词,则存在着不同看法。至于第三个,则对定名也存在着分歧,有的把它也称为“矫顽力”,成了coercive force的同义词,有的则把它称为“内禀矫顽力”。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在审定中对这三个名词的定名和相互关系,经过反复研究分析,请教了电工基础方面的教授,也请教了磁性材料方面的专家,同时又查阅了国家标准、IEC标准以及美国标准。研究分析的最后结果,可综述如下:相应于coercive force,定名为“矫顽力”;相应于coercive field strength,定名为“矫顽磁场”,两者是同义词。这和国家标准一致,其定义为“在一个铁磁体已经被磁化后,要使它的磁通密度降为零所必须加的磁场强度”。在IEC标准中,无coercive force这一术语,而只有coercive field strength。在ANSI/IEEE标准中,则反过来,只有coercive force,而无coercive field strength。两者的定义虽然词句不同,但概念是一样的,和我国国家标准中定义的意思也相同。相应于coercivity的定名情况较为复杂。在国家标准中没有这一基本词,而只有一个组合词“循环矫顽力(cyclic coercivity)”。IEC标准和ANSI/IEEE标准中则都列有coercivity这一术语,其定义词句虽不同,但意思却相同,都是指用磁性材料脱离饱和状态时的矫顽磁场强度(矫顽力)来度量的材料性质。对此概念,专家教授也都是一致的。我们在审定中认为,既然是性质,就不应以其在某一状态下度量的量来命名。因此,最后决定定名为“矫顽性”。3.指产品优劣概念时名词quality的定名用“质量”来表示产品的优劣,是普遍的习惯。但质量一词有一个重大缺点:有时会分不清究竟是指产品优劣的quality,还是力学中物质的量mass。而且对应于quality factor的组合词,术语却是“品质因数”,形成基本词和组合词不一致。此外,香港和台湾表示产品优劣的名词都是“品质”,虽然港台也已知道和祖国大陆的用词差异,但有时仍不免引起误解。质量一词的国家标准中已将“品质”列为“质量”的同义词,虽然已进了一步,但仍未彻底解决矛盾。我们在这次审定中,从解决quality与mass的混淆问题,解决基本词和组合词的不一致,并与港台统一,以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认为必须改变此词的定名。最初我们想把“质量”作为曾用名。后来考虑到废止“质量”一词在实践上很难一下子做到,因而最后把“质量”列作非推荐性的“又称”。期待经若干年后,以“品质”取代“质量”已为大多数人习惯之时,再废止“质量”这一名称。二、重点更改命名的词1.“均方根”改为“方均根”“均方根”(root-mean-square)的意思是将几个值加以平方,然后将平方值相加,最后再将平方值之和开方。计算顺序是“平方→相加→平均→开方”,因此,“均方根”一词表达不妥,应改为“方均根”。2.“超瞬态”改为“初始瞬态”电机专业中相应于subtransient的术语,历来用“超瞬态”,如“超瞬态时间常数”、“超瞬态电抗”等等,意指整个瞬息变化状态中的初始阶段的参数。用“超”字不足以表达此意,因此改为“初始瞬态”。三、目前使用混乱,应予规范的词有些名词目前使用混乱,其中有的是概念上的混乱,有的只是习惯上的不同。不论属何种情况,都需加以规范统一。以下是常见的一些。1.“因数”和“系数”因数(factor),指无量纲的。系数(coefficient),指有量纲的。2.“电导率”与“导电率”;“磁导率”与“导磁率”这两对名词,目前都有使用。为规范起见,现规定只用“电导率”和“磁导率”。3.“相位差”和“相位移”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指一个正弦量相对于相同周期的另一个正弦量之间相位的差。相位移(phase displacement),指变压器两个绕组的各相应端子与中性点之间电压矢量的角度差。4.“表观”和“视在”相应于英文apparent的词,有的用“表观”,有的用“视在”。现在为了规范统一,定为“表观”。“视在”则用于相应于virtual,只指虚拟的,如“视在原点”(virtual origin)。5.“热稳定”、“热平衡”、“热稳定性”这三个名词的用法目前相当混乱,有的把它们作为三个都有不同意义的独立词,有的则把这三个或其中的两个作为同义词。现规定如下:“热稳定”(thermal equilibrium,thermal stability)指物体的温度不再上升而达到一稳定值时的状态。“热稳定性”(thermal stability),指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性能不变的特性。6.“中[性]线”和“中间线”“中[性]线”指电位为中性的线(neutral line)。在不致被误解的情况下,“性”字常可省略。“中间线”,指电位为某一中间值的线(mid-line),“间”字不能省略。7.“同步”和“整步”“同步”(synchronism),指一个或多个器件的两个或多个周期量具有相同的频率的状态。“整步”(synchronizing),指将非同步状态转至同步状态。四、中英文的对应1.原则 这次定名是根据概念定中文名,并选对应的英文名。选定英文名的原则是凡IEC标准中已有的用IEC;IEC标准中没有,而ANSI/IEEE标准中有的,用ANSI/IEEE的;IEC和ANSI/IEEE标准中都没有,而国家标准中有的,除国标内英文名确不合适者外,一般按国家标准;国际和国家标准中都没有的,则按行业习惯或参考其他有关资料确定。因而,中英文的对应词并非字面上的互译。最突出的例子是“全自动洗衣机”,其对应的英文词是IEC的标准术语“single container washing and extracting machine”。2.英文的单、复数 除名词本身是指不止1个者外,英文名词原则上都用单数。但在“电气照明”专业中的信号灯方面,却有不少名词的英文用复数。这些都是IEC的标准术语。分析起来,似乎必须由多个信号灯来显示的信号用复数lights,否则用单数light。但又似乎也不尽然。只好决定完全按IEC。3.英文词一词多义 这次审定的中文名词,贯彻了一词一义的原则。但对应的英文词则不同。鉴于英文词基本上采用国际国内的标准术语,而这些术语本身不少是一词多义的,因而就存在着1个以上中文名词对应于同一个英文词,而一个中文词对应的英文词也可能不止1个。4.外国科学家译名的改动 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规定,带有科学家名的名词中,外国科学家的译名统一由全国名词委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审定的原则是除科学家的社会知名度很高的译名按约定俗成外,其余都按外国人姓名翻译规范审定。电工名词中的科学家译名除电工基础和计量单位中的以外,审定的各专业名词中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几乎都作了更改。五、审定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这次审定的名词中,有一些本应统一的名词因历史原因而未能统一。这些遗留问题期待于今后创造条件解决。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仪表称“表”、“仪”,还是“计”对此问题历来无统一原则,因而称法混乱。这次仍只能约定俗成不加改变。2.“失效”和“故障”就单词而言,“失效”对应于英文failure。在可靠性标准中,其定义是“产品执行其功能的能力的终结”。“故障”,对应于英文fault,定义是“产品的特性处于不能执行其所需功能的偶然事故状态”。但在组合词中,也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些以failure组成的英文词在中文名中都被定为“故障”的组合词。此问题在电工以外的其他专业中也存在,同时又与各国家标准不统一有关,需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次只能按约定俗成,在“故障”的对应英文词中将failure与fault并列。3.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专业的若干名词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同一个概念在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行业中用了不同的名词。这些名词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但这次审定中虽然经多次协调和反复讨论,却仍未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科学性较好的统一的名词,因而只能用“又称”方式将两个行业中的惯用名词并列。主要有如下4对:使开关的触头从接触状态转到分开状态,英文是opening,低压开关行业中称“断开”,而高压开关行业中则称“分闸”。考虑到“分闸”中的“闸”不科学,因为在高压开关设备中没有称为“闸”的部件,因而决定将“分闸”中的“闸”删除,定为“断开”、又称“分”。与此相反的动作,使开关的触头从分开状态转到接触状态,英文为closing,低压开关行业中称“闭合”,高压开关行业中称“合闸”。与上述情况相同,定为“闭合”,又称“合”。电路中有电流时,通过将开关设备的触头分开而使电流中断,英文为breaking,两个行业分别称为“分断”和“开断”。这次予以并列。通过将开关设备的触头从分开状态转到接触状态而使电路内流通电流,英文称making,两个行业分别称为“接通”和“关合”。这次予以并列。  相似文献   

13.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在1994年底完成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并经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然后经全国名词委批准予以公布出版。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使大家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成为常用的规范性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的科技人员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知识手册。二、名词释义工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即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工作,以及出版后3年的使用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科学。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熟悉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则只有总体轮廓认识,不一定能理解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不会模棱两可引起混淆,而能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广而言之,对于非大气科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加以释义的新版本就是该学科的规范的汉英-英汉简明词典,起着普及知识,统一认识的作用。比起仅仅是订名的版本来,内容和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距地面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开展了名为MAP(middle atmosphere program)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的五层(从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的中间一层距地面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我们将两者订名后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也便于区别。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这些名词搞气象工作的人经常要提到,很熟悉,但要准确释义,问题就产生了。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则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所以通过名词释义工作,深化了我们对该名词的认识。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笼统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订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其他如“毛毛雨”、“小雨”、“中雨”、“暴雨”等,都给出了严格界定。所以,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审定中的收词工作必须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而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如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云物理学—云滴谱—滴谱参数;大气科学—大气探测—地基观测—气压计—气压订正等等,一层层递降。此次收词一般收到第5层,有的只到第4层,没有再向纵深发展。通过释义还能发现选收名词时的一些疏忽,如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一概全收就重复了。我们按照订名中一词一义的“单义性”原则,如“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就选定了最早和最常用的英文配名,但在某些汉英词汇、手册中,还有ocean-at mosphere interaction,sea-air interaction等,并将同一事物分别称为“海气相互作用”、“气海相互作用”等。通过名词释义,就可消除此类重复多义现象。总之,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名词订名随着科学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订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订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订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在注释栏中给出它的基本特性。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涵义搞清楚了,才能更确切地订名。这种做法也给以后的审查和修订带来便利。有时很精练的几个字难以全部概括该条名词的涵义,如农业气象中的“活动温度”(active temperature)与“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如非这方面的专家,根据此四字订名,是很难了解他们的差别的。即使一时搞清楚了,时间一长也会淡忘或混淆,加上释义后,可以消除此类现象。最近我们看到在某些英汉词汇、手册中,由于没有释义工作,就将active temperature和effective temperature不加区别地统统译成“有效温度”了。三、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中的若干说明1.确定了一些常见新词的订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词,如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的El Nino;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降低现象的La Nina;表示海洋温度与大气压力升降有关联的ENSO现象。这些词频繁出现在科技论文中,有的甚至出现在科普文章中,各种译名纷至沓来。经多次讨论,认为EI Nino,La Nina(圣婴、圣女)意译也不妥,原本就是传说中的借用名词,还是(不得已)采用音译为好,所以分别订名为“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组合缩略词,也以音译“恩索”为宜,这与“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的订名是一种类似的方式。气候研究中词汇繁多,关于形容气候变化的名词术语就有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荡,气候振动,气候变化等5个,它们的细微差别常使人混淆,不易分辨。我们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近义名词术语做了几次专题讨论,对它们一一释义并作了严格界定,从变化的时间长短和形式上进行区分。将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作为各类气候变化形式的统称;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指106年以上的变化;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指30年以上的变化;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指周期为几年的短期变化;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则指包含有极大、极小值的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气候变化。对这些常用术语给出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种做法对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假彩色云图(false-color cloud picture)与伪彩色云图(pseudo-color cloud picture),从中文名词订名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两者的差别。前者指的是将不同探测通道得到的图象用不同彩色表示而合成的云图;而后者指的是同一通道探测的图象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灰度而得到的云图。本想重新订名以便于区别,如增加本质差别的提示语来订名,叫通道假彩色云图和灰度伪彩色云图,但大多数人认为此二词在卫星云图分析中已经约定俗成,以不改为宜。由这类名词术语中也可以看出名词释义的重要性。2.注意与国际接轨以及英文配名问题上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些名词订名就充分考虑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不是我们“闭门造车”自搞一套,而是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习惯用法。与国际接轨的突出例子是关于热带气旋的系列订名。我国气象部门从1989年起已正式采用了国际标准,即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和台风(typhoon),取消了原来“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并按国际规定作了释义。英文配名首选原有的英文对应词汇,有些中文名词订名直接来源于英文,如气旋(cyclone),气团(air mass),均质层(homosphere),对流层(troposphere)等,这些较好办。有些是合成词汇,英文中就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就选用常见的一种,如上述的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再如气候变化,大气遥感之类的合成词汇,一般用“形容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选climatic change,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而不用“名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climate change,atmosphere remote sensing),尽管后一种方式有时在外文书刊中也能见到。在英文拼写上,采取American English(美语)的方式,所以选用color,favorite,center等,而不用colour,favourite,centre等。英文名词原则上均用单数,这已为广泛接受。3.约定俗成与抓新词订名名词订名中“约定俗成”是一大原则,因为此名称已为大众所接受,硬性改动效果不佳,如上述“假彩色云图”与“伪彩色云图”就未改动。再追溯上去,还有“副热带高压”(subtropic high),一直未能改为“亚热带高压”,因为“副热带高压”已成为气象界的常用术语了。这次订名中对“气溶胶”(aerosol)一词也感到不满意,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媒体中常提到气溶胶,已逐渐接受了这一术语,此时已不宜轻易改动了。避免约定俗成订名不理想,又不易改动的问题,应该抓紧新词的订名工作。大气污染方面最近有一个新词chlorofluorocarbons(CFCs),报刊上译名甚多,含氯氟烃类、氯氟烃类、氟氯烃类、氟里昂,台湾订名为氟氯碳化物,它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希望化学或环境科学方面能尽早给予定名,时间一长,就更难统一了。4.不足之处外国科学家的中译名是个技术性不强但却非常麻烦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标准,如常见的Boltzmann(玻尔兹曼、玻耳兹曼)、Descartes(笛卡儿,笛卡尔)*等。不同的手册,甚至是作为标准的手册,其译名也往往有微小的差异,叫人无所适从,希望能尽早统一,给出真正的标准。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遇有此类问题,也尽量向标准靠拢,如Richardson number就由理查孙数改为里查森数。但还有一些译名由于各种原因,仍维持了原有的订名。大气科学涉及数学、物理等许多基础学科的名词,希望这些学科名词本身要统一,否则其他派生学科很难办。如一个root-mean-square,物理学、电工学订名为“方均根”,数学订名为“均方根”,以前还见过有叫“根均方”的,这样的不统一局面,叫派生学科很难适从。关于仪表称“表”、“计”还是“仪”,我们只能有个大致约定,不可能完全统一,如温度表(thermometer),微波辐射仪(microwave radiometer),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同是英文meter结尾,对应的仪表功能不一样,有目测的,有自记的,所以订名往往还得结合仪表的复杂程度而定,简单的称“表”,如温度表;较复杂的,有自动记录装置的称“计”或“仪”。当然,有的仪表也有合适的英文结尾(graph)。由于当时本着从严收词,有争议或暂时统一不了的名词均不收入,稍涉及其他学科的名词也不收入,这样整个大气科学名词只收录了不到1900条,从总数上来说少了些,这就限制了它的广泛性。尤其是在大气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气化学、大气环境的研究不断添加许多跨学科的新词。数值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又将许多计算机和计算方法的新词引入,在这种形势下,大气科学名词要进行较大的扩展(如3000~4000条)才敷应用。 --------------------------第24页* 周诗健编审是第四届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27页* Boltzmann已由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为玻尔兹曼,Descartes已定为笛卡儿——编者。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的几处笔误或欠妥当之处,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的几处笔误或欠妥当之处,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由电子器件及相关设备和系统软件组成的自动计算系统。电子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和部分应用软件。无软件的计算机常称为裸机。现代电子计算机可完成算术运算、逻辑操作、数据处理、符号处理、图象处理、图形处理、文字处理、逻辑推理等功能。根据数的表示方式和计算原理的不同,电子计算机可分为电子数字计算机和电子模拟计算机两大类。从规模上讲,电子计算机又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以电子器件作为划代标志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已经历了四代:采用电子管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为第一代;采用晶体管的为第二代;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为第三代;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为第四代。数字计算机(digital computer)即电子数字计算机,简称计算机(或电脑)。在数字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数及相应的布尔代数运算规则。数字计算机可分为机械式、机电式、电子式以及光电式等几种。它的主要特点:(1)受内部存储程序控制具有自动进行操作的能力;(2)有高速计算或处理能力。现代计算机每秒可完成数百亿次运算;(3)有很强的记忆能力。计算机联机存储系统的容量很大,可存储数百亿字符;(4)有灵活的逻辑操作能力,能完成比较、判断、推理功能;(5)有很高的计算精度。计算机主要由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外围设备及系统软件几大部分组成。中央处理器由控制器和算术逻辑部件组成,它对数据进行运算,并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控制。主存储器用来存储计算机运行时随时需要使用的程序和数据。外围设备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和能长期保存数据的大容量外存储器以及海量外存储器。模拟计算机(analog computer)通常是指电子模拟计算机。是对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进行运算的解算装置。模拟计算机具有速度快、实时性、并行性等特点。可分成机械式、机电式和电子式。模拟计算机由相应的运算部件(如模拟加法器、模拟乘法器、积分器、控制器)构成。当把模拟计算机的不同功能的部件按照一个物理系统的数学描述连接时,用这台模拟计算机就可对该物理系统进行仿真。混合计算机(hybrid computer)既能处理数字信息又能处理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的计算机系统。或者说,通过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将模拟计算机的部件和数字计算机的部件互连起来,构成的计算机系统。由混合接口(或中间界面)、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继承了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两者的特点: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逻辑功能强、解题速度快、操作灵活、仿真能力强等。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计算机已发展成具有自动编排仿真程序的多处理机系统。它主要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实时仿真,例如导弹系统、航天飞行器系统等的仿真。单片计算机(single-chip computer)通常简称为单片机。将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一个芯片上包含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部件。单片计算机因主要应用于控制系统中,人们又常称其为微控制器。它的中央处理器一般是根据控制系统的应用要求而设计的。单片机的输入输出功能较丰富,除了通常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串行输入输出接口、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直接存储器存取以外,还可以有各种专用输入输出接口,如液晶显示器驱动电器,声音合成电路等。单片机主要作为中心控制部件用于各种机电设备或工业控制系统中。在家用电器、轻工产品、玩具中应用得也越来越多。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简称微型机或微电脑。由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及其配套电路和部件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通常由微处理器芯片、存储器芯片及其他辅助电路芯片安装在一块或几块印制电路板上,再配置必要的外围设备组装而成。微型计算机的种类和型号很多。按字长分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微型机;按结构可分为单片机、多片机、单板机、多板机;按规模可分为台式微型机和移动式微型机(又称为便携式微型机)。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微处理器。它的存储部件包括: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可改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以及相应的读写电路和控制电路。外围设备有输入输出接口、软磁盘驱动器、硬磁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键盘、鼠标器、显示器、打印机等。新型微型机还可配备多种通信设备、语音输入输出设备、图形图象设备、文字输入输出设备等。微型计算机除处理数据和文字外,还可构成能处理图形、图象、声音和语音的多媒体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与通信结合,可作为网络的终端机。超级小型计算机(super minicomputer)字长不小于32位的一类高性能小型计算机。它的处理能力、存储容量、操作性能等方面都超过普通小型计算机。超级小型计算机提高了计算精度,扩大了寻址空间,增强了处理能力。它通常与普通小型计算机软件相兼容。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既可用作科学计算、企业管理、信息处理,又可在大型计算机系统中作为前端处理机,在客户-服务器结构中作为服务器,还可以作为基本处理单元用于构成并行计算机系统。小型计算机(minicomputer)一种比大型计算机价格低廉、结构简单、规模小,而比微型计算机功能强、规模大的计算机。小型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信号处理和图象处理、工业过程控制、工程设计与科学计算、模拟与训练系统、企业管理等,以及在客户-服务器结构中用作服务器等。近年来,随着微型计算机性能的提高,许多原来应用小型计算机的地方,已被微型计算机所取代。大型计算机(large-scale computer,mainframe)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操作功能强等特点,且硬件、软件资源极为丰富的通用计算机。它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代表着当时的计算机科技的综合水平。它能解决中、小型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高难度科学计算及大型数据处理等问题。常用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战略防御体系、航天测控系统、大型商用事务处理系统、大型预警系统、全球和大区域中、长期天气预报系统、大面积物探信息、资料处理系统、科技计算系统等。巨型计算机(supercomputer)通常称为巨型机或超级计算机。在计算机型谱中运算速度最快、技术最先进、系统最复杂、性能最高、价格昂贵的一类最高档计算机。巨型计算机主要用于解决大型计算机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它是解决科技领域中某些巨大的难解问题的关键工具。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至今已经历了四代:第一代巨型机是单指令流多数据流的阵列处理机系统。第二代巨型机是具有流水线结构的向量机系统。第三代巨型机是采用多指令流多数据流的共享主存向量多处理机系统。第四代巨型机是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MPP,它是由千百个、甚至上万个处理机并联而成。巨型计算机系统十分复杂,它通常是由主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及前端机系统组成。它的发展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建设、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每秒数千亿次运算的巨型计算机已经实现,并正在向每秒万亿次的运算速度目标发展。小巨型计算机(mini-supercomputer)简称小巨型机。运算速度及功能高于大型计算机,接近于巨型计算机,但价格及系统规模均低于巨型计算机的一种高性能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发展很快,它与低档巨型计算机及高档多处理机的界限已不十分明显。由于其性能价格比的优势,已被广泛用于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气象部门的信息和图象处理,航空航天部门的模拟试验,地质勘探和资料分析等方面。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简称PC机。一种主要为个人单独使用(一次只能一个人操作)的微型计算机。其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与微型计算机相同。台式计算机(desktop computer)也称桌上计算机。泛指体积比较小、重量比较轻、适合于摆放在办公桌(或微型计算机桌)上操作的计算机。所有的微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低档服务器以及工作站均可划为台式计算机的范畴。随着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体积越做越小,一些小型计算机以及小巨型计算机的体积已大大缩小,甚至也可以安放在办公桌上操作。台式计算机只是从计算机的体积大小而粗略划分的,是一个泛指性名词,而不是专业性术语。它适合用于办公室和家庭环境。移动式计算机(mobile computer)重量轻体积小的可携带式微型计算机。常见的有笔记本式计算机、手持式计算机以及笔输入式计算机。移动式计算机的特点是:能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方式与网络连接,具有电话和传真的功能;存储容量易扩充;电路板卡的互换性高,选择性广泛,如存储卡、调制解调卡、以太网卡、传真卡等;功率消耗很小;采用节能的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芯片;采用快擦写存储器和液晶显示屏。它的操作系统一般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Pen Point、 Pen DOS等。笔记本式计算机(notebook computer)一种结构十分紧凑的便携式微型计算机。其外形及尺寸与大16开精装笔记本相仿,重量一般不超过3kg,厚度约3cm,因它的体积小,功耗低,便于随身携带,随时使用。打开计算机,其顶盖内装有平板式显示器,底部是操作键盘。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屏、键盘、电源等。笔记本式计算机可采用电池或普通交流电源。为了增强它的功能,扩大应用范围,可以插入标准的PCMCIA设备(简称PC卡,包括:传真及调制解调器卡、网络适配器、多功能卡等)。它的功能已和台式微型计算机相同。工作站(workstation)以个人计算环境和分布式网络计算环境为基础,其性能高于微型计算机的一类多功能计算机。它的特点是能向用户提供一个比微型计算机水平更高的、功能更多的个人工作环境和分布式网络计算环境。工作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主机、显示器、输入输出设备。它大体可分为3类:信息处理工作站,图形工作站和工程工作站。工作站可广泛用于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图形与图象处理、办公事务处理、金融、商业事务处理、过程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教学、医疗指导等。智能计算机(intelligent computer)具有计算、感知、记忆、推理、学习等功能的计算机。人能以文字、图形、图象、声音与它交互作用,有和谐的人机环境;有高水平的软件设计和生产能力,及研制智能应用系统的开发环境。对于我国而言,智能计算机应具备认识汉字、听懂汉语语音、理解和处理中文信息的能力。智能计算机研究的最高目标是研制一种具有人类知识和高级思维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它的突出特点是能积累、更新和增长知识。通常认为智能计算机应具备3个主要部分:(1)高性能计算机、知识库机、推理机;(2)智能软件系统,包括知识库管理软件、问题求解和推理软件、智能接口管理软件、智能软件开发工具等;(3)智能接口系统,它使计算机具有视觉、感觉、听觉、触觉等功能。当前智能计算机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有待于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突破。数据流计算机(data-flow computer)以数据驱动方式进行操作的一种计算机。它的操作方式与传统计算机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数据流计算机中,只有当一条或一组指令所需要的操作数全部准备好,才驱动相应指令执行操作,操作结果的输出数据将传送给下一条或下一组指令。而在传统计算机中则是先从主存储器取出指令,再按指令的地址从主存储器或寄存器取出操作数,按指令的操作码对数据进行相应操作。数据流计算机的研究推动了指令级并行优化编译与多线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神经计算机(neural computer)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构成的计算机。神经计算机以模拟神经刺激反应自适应调整方式实现信息处理功能。目前神经计算机主要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编程在通用计算机上实现某种学习算法等技术。已研制成并商品化的神经网络仿真工具可在高档微机或工作站上运行;已开发了多种专用于仿真人工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器;针对特定功用,研制成一些集成度适当的线性集成电路产品。人工神经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的高度简化模型,而且在数量上和品质上均远远比不上生物神经网络,无法与人脑神经系统相比。生物计算机(biocomputer)利用生物系统固有的信息处理机理而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计算机。其结构和计算原理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它具有某些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功能,如信息存储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有自学能力等。因此,它比传统的计算机更易于处理如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问题。人工神经网络可看作是生物计算的一种简单模型。目前,生物计算机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DNA计算机(DNA computer)一类重要的生物计算机。它利用DNA(脱氧核糖核酸)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酶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采用量子器件构成的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的突出优点一是能够解决一些传统计算机无法处理的问题;二是一大类用传统计算机处理为指数复杂性的问题,利用量子计算机可以将其降为多项式复杂性。由于技术上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建造量子计算机非常困难,目前仅处于研究阶段。光计算机(optical computer)采用光学原理和光学技术,由光器件构成的计算机。光计算机如同电子计算机一样,也分为数字光计算机和模拟光计算机两大类。光技术有传输速度快、信号衰减小、互连密度高、无干扰、高时空带宽等明显特点,比电子技术有很大优势,因此认为,第五代计算机将是光计算机。但是,由于全光计算机工艺上的难度,以及速度、功耗、体积、互连数等方面尚不如电子计算机,因而转向研制光电混合型计算机。在这种计算机中,仍采用硅或砷化镓技术制造传统的数字电路,而芯片、部件等之间的互连则由光器件来实现。超导计算机(superconducting computer)又称约瑟夫森计算机(Josephson computer)。由超导元器件和电路组成的电子计算机。超导计算机有可能做成运算速度为每秒几百亿次的超快速计算机,是下一代计算机的候选对象之一。绿色计算机(green computer)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计算机。这就要求在设计生产计算机时应尽最大努力减少电磁辐射、噪声、化学等污染,保护使用者的健康,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且能回收再利用等。现代计算机存在许多不利于保护环境的问题,因此,人们提出了绿色概念和一些初步的尚不十分确切的指标和有效措施,例如采取各种屏蔽措施,以减少高频电磁辐射;采用节电技术,在计算机或某些部件处在非真正工作状态时,自动关闭某些部件的电源,使其处于“休眠”状态;电源电压从5V降到3.3V;改进键盘设计,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等;减少打印纸等消耗材料;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以及选用无害的化学材料等。多媒体计算机(multimedia computer)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象、声音、视象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力的计算机。一般指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ultimedia PC,简称MPC)。但是各类现代计算机几乎都具备处理多媒体信息的功能。MPC系统应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硬件方面应有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软盘存储器、硬盘存储器、光盘驱动器、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音乐合成器、VGA彩色图形接口、键盘、鼠标器、MIDI(乐器数字接口)、串行接口、并行端口、操纵杆等。软件方面应有Windows 3.1操作系统、MS-DOS 3.1版以上的操作系统,以及与Windows 3.1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兼容的软件系统。与普通个人计算机(PC)相比MPC只是增加了用于存储数字信息和音频信号的CD-ROM驱动器和数字音频子系统。多媒体计算机在办公室自动化,电子出版和广告,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游戏环境,通信、旅游等领域都有多方面的应用。过程控制计算机(process control computer)又称工业控制计算机。对过程进行监测、调节及控制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的计算机。过程控制计算机连续不断地接收过程的模拟量和数字量,按一定的控制算法对其进行处理,并及时地向过程发送信息,调节过程,使过程总是保持正常状态。现代过程控制计算机不仅能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如电力、冶金、化工、纺织等各类工业生产过程),而且能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进行故障诊断和处理,以保证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度安全运行。容错计算机(fault-tolerant computer)在硬件发生故障或软件产生错误时,能自行采取补救措施,继续正常运行并给出正确结果的计算机系统。容错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冗余技术是容错计算机中容错技术的基础。它是指在基本的计算机系统中加上一定数量的备份,包括硬件冗余、软件冗余、信息冗余和时间冗余。容错计算机系统具备如下功能:故障检测、故障屏蔽、故障限制、重复执行、故障诊断、系统重构、系统重启动、系统修复等。它主要应用在可靠性要求很高的环境中,如航空、航天、工业生产、军事、交通、医疗、金融、公安等方面。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NC)适于在网络中使用的廉价简易型计算机。NC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计算机配置简单,价格低,具有联网功能,不带硬盘;(2)操作系统紧凑,且有丰富的应用程序接口。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可从网络上动态下载分布的对象。网络计算机的操作更多地依靠网络和服务器。(3)NC的应用程序由分解成动态下载的小应用程序或小部件组成(长度一般为几万字节)。NC的所有应用都基于Java,有很大的灵活性。使用网络计算机可大大减少管理费用,使系统免受误操作的影响,网络计算机最有吸引力的应用领域是因特网(Internet)的应用,以及取代旧的终端机等。* 本栏目内容不属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规范——本刊编辑注。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词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新词在每日每时大量涌现,他们反映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本文就科技新词的概念、科技新词的界定、科技新词的来源及其构成着手,探讨了如何开展科技新词的命名及审定工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新词在每日每时大量涌现,他们反映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本文就科技新词的概念、科技新词的界定、科技新词的来源及其构成着手,探讨了如何开展科技新词的命名及审定工作.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正如下文作者所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规范”同样需要不断完善。本刊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公布的各学科规范词提出意见,以便集思广益,深入探讨,修正存在的问题,使再版的规范名词更好地为大家服务。1996年,经国务院授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航海科技名词》,给航海技术的国内外交流和联机检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专业编辑们终于有“章”可循了。在使用《航海科技名词》的过程中,本人感到有些词规范得欠妥,现归纳成下面几种情况,就教于专家。1.用事物的部分意义或功能来定名,“以偏概全”。如“船吸效应interaction between ships”一词,其中interaction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船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只有“船吸”呢?当船舶近距离航行时,如对驶、追越或驶近系泊船时,在两船之间产生流体作用,会出现互相吸引、排斥、转头、波荡等现象,“船吸效应”只是“船间效应”的一种现象。“船间效应”是航海上的惯常叫法,反映了事物的全貌,与英语名称也相一致,应作为正确的术语。再如“起锚机windlass,anchor windlass”。在规范前既叫“锚机”亦叫“起锚机”;从作用来看,既用来起锚也用来抛锚,亦兼作船首的绞缆机绞收缆绳之用。这样一种机械装置,选用“锚机”作为定名显然是科学全面的。之所以有“起锚机”的说法,盖因套用“起重机”一词。2.不顾约定俗成,“强行”规范。由于汉语言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像“secondary”既可译成“副”,也可译为“附”。如英名“secondary station”的中文名为“副台”(导航系统罗兰C台链由主台和副台组成),“secondary port”为“附港”。由国家海洋局编制的《潮汐表》,每年出版一次,已被广泛使用,影响较深,该表中一直用的是“附港”,这已经约定俗成,又无不妥。但《航海科技名词》中却定名为“副港”。在新近出版的教材中,尽管书后所附部分《航海科技名词》中是“副港”,但文中所用依然是“附港”;在一本工具书中以“附港(副港)”的形式列出。这显然都是出于无奈的折中做法。3.用词不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定。《航海科技名词》列有“空档ullage”、“标准空档深度”、“平均空档深度”等,但遍览相关的汉语词典从未查到过“空档”一词,表示空隙的只有“空当”。还有将fish group indicating buoy定名为“渔群指示标”也不妥。“渔”是捕鱼之意,“渔群”是讲不通的。行业词语亦应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定,独立于语言体系之外是没有道理的。4.不必要的一词多名。像“强化群呼enhanced group call”和“增强群呼接收机enhanced group calling receiver”,“增强群呼”已经被广泛使用,平添“强化群呼”没有任何意义,易造成混乱,也不符合术语学的要求。5.已被固定化的异名不应删除。“油船”又称“油轮”,各种语言词典都是这么定名的,而《航海科技名词》中却没有列出“油轮”。作为液货船之一种,为了与液化石油气船、液化天然气船相一致,用“油船”作为推荐用词,我表示赞同。但“油轮”一词早已“深入人心”,应作为异名予以保留,不应该也不能将其删除。当我们的编辑按照“标准”将书稿中的几百处“油轮”统统改为“油船”后,作者惊愕不已。其实,《航海科技名词》亦未否定此词,不然又何以列有“世界油轮运价指数”一词呢?再如“船东”一词,不能因为我国海商法中用的是“船舶所有人”而将“船东”这个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词删除,若此,久负盛名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该更名换牌了。《航海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们多是我仰慕的航海教育界前辈,他们为这项基础性的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航海科技名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来源于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尚需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和修订,才能更科学,从而更有力地运用于实践。为此,我认为应广泛收集使用者的反馈信息,尤其要多听取执行“标准”的“急先锋”——出版界的意见,及早对《航海科技名词》进行修订和定义,保证《航海科技名词》的全面性、实用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 本篇名词选自《航天科学技术名词》。该书即将出版,收有航天科技名词7000余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