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工名词审定工作是从1991年5月开始的。首先由起草组提出,经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多次讨论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发顾问委员、委员、各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有关专业研究所和有关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再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  相似文献   

2.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在1996年公布,是在国内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审定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名词统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它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是同步发展的,既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又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必要的超前性。滞后性是因为科学名词有一个产生和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所接受的过程,因此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而预见性和超前性,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快地发展,使许多名词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名词本身也不可能不相应变化。例如,我们在审定本专业的名词时,就曾经对“园林”一词发生过争论。根据传统概念理解,“园林”指的主要是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等,是我国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园林局所管辖的范围,在英文中相应的是garden architecture。在审定中,有的委员提出应当用“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来涵盖这一学科。理由是现代社会已经把视野从局部的人造园林扩大到整个人居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和人造的景观,例如城市景观、城市天际线、城镇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等都在景观学研究的范围内。但是,多数专家(特别是园林专家)反对,认为在我国,“园林”一词的概念已经不断扩大和变化,实际上已覆盖了国外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内容,不宜轻易更改。委员会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用法,采纳了后一意见,虽然持前一意见的(包括笔者本人)仍有不同看法。再如,有的委员对将ergonomics一词定名为“工效学”持反对意见,认为用在机械设计中似可接受,但是要用在庞大的建筑物中,就很不适宜,因为这里涉及的远非工效的概念可容纳。经多次研究协商,暂选用了[人因]工效学(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主要考虑这门学科在我国建筑学研究和应用中还远未发育,为了不与其他学科发生不一致,又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暂用此不致于发生过多矛盾的用词。有的词,其新名一时难以确定能否被普遍接受的,就暂用现在流行,但不很确切的用法。如human habitat,涵义极广,是国外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术语,联合国还有专门的Habitat机构,不少杂志以此为名。我国采用在我国已流行的“人居”,期待学术界在不久的将来可找到更为广泛被接受的用语。其他如“文脉(context)”、“解构(deconstruction)”等,也是国内学者常有争论的,这次都未作改动。本“名词”出版后,有反映认为收词偏少。我们在审定过程中,对此也有考虑。例如,对中国和外国古代建筑和构造部分,原来设想要收纳更多,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极为丰富,变化多端,从唐、宋到明、清,随着建筑技术和风格的发展,用词不断变化。许多中外学者在翻译和写作中,都遇到极大困难,最后多数用拼音加注解的方法解决,如标志中国建筑特征的“斗拱”,就用dougong加注bracket set。与此相比,古代外国建筑的名词也极为丰富,但我们采纳一些专家的意见,只选了少数关键名词,其他留待写外国建筑史和编有关专业词典的专家开拓了。尽管如此,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本册名词的用法提出新的挑战。例如,在国内甚为时髦的“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我们用了“智能办公楼”一词,这是考虑到此类建筑主要是指有较高的通信和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能力的办公建筑。然而,有的专家认为范围太窄,现在还有智能住宅,甚至智能厕所等的出现。同时,也有的专家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与非智能建筑的界线也不易划清,以至这一名词大有消亡的可能,不如用“建筑智能化”一词更为科学。笔者认为,后一意见是很有道理的。* 张钦楠高级建筑师是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3.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在 1996年公布 ,是在国内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审定过程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名词统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它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是同步发展的 ,既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 ,又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必要的超前性。滞后性是因为科学名词有一个产生和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所接受的过程 ,因此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而预见性和超前性 ,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快地发展 ,使许多名词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名词本身也不可能不相应变化。例如 ,我们在审定本专业的名词时 ,就曾经对“园林”一词发生过争论…  相似文献   

4.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  相似文献   

5.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在1994年底完成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并经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然后经全国名词委批准予以公布出版。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使大家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成为常用的规范性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的科技人员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知识手册。二、名词释义工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即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工作,以及出版后3年的使用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科学。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熟悉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则只有总体轮廓认识,不一定能理解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不会模棱两可引起混淆,而能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广而言之,对于非大气科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加以释义的新版本就是该学科的规范的汉英-英汉简明词典,起着普及知识,统一认识的作用。比起仅仅是订名的版本来,内容和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距地面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开展了名为MAP(middle atmosphere program)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的五层(从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的中间一层距地面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我们将两者订名后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也便于区别。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这些名词搞气象工作的人经常要提到,很熟悉,但要准确释义,问题就产生了。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则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所以通过名词释义工作,深化了我们对该名词的认识。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笼统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订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其他如“毛毛雨”、“小雨”、“中雨”、“暴雨”等,都给出了严格界定。所以,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审定中的收词工作必须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而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如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云物理学—云滴谱—滴谱参数;大气科学—大气探测—地基观测—气压计—气压订正等等,一层层递降。此次收词一般收到第5层,有的只到第4层,没有再向纵深发展。通过释义还能发现选收名词时的一些疏忽,如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一概全收就重复了。我们按照订名中一词一义的“单义性”原则,如“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就选定了最早和最常用的英文配名,但在某些汉英词汇、手册中,还有ocean-at mosphere interaction,sea-air interaction等,并将同一事物分别称为“海气相互作用”、“气海相互作用”等。通过名词释义,就可消除此类重复多义现象。总之,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名词订名随着科学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订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订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订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在注释栏中给出它的基本特性。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涵义搞清楚了,才能更确切地订名。这种做法也给以后的审查和修订带来便利。有时很精练的几个字难以全部概括该条名词的涵义,如农业气象中的“活动温度”(active temperature)与“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如非这方面的专家,根据此四字订名,是很难了解他们的差别的。即使一时搞清楚了,时间一长也会淡忘或混淆,加上释义后,可以消除此类现象。最近我们看到在某些英汉词汇、手册中,由于没有释义工作,就将active temperature和effective temperature不加区别地统统译成“有效温度”了。三、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中的若干说明1.确定了一些常见新词的订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词,如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的El Nino;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降低现象的La Nina;表示海洋温度与大气压力升降有关联的ENSO现象。这些词频繁出现在科技论文中,有的甚至出现在科普文章中,各种译名纷至沓来。经多次讨论,认为EI Nino,La Nina(圣婴、圣女)意译也不妥,原本就是传说中的借用名词,还是(不得已)采用音译为好,所以分别订名为“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组合缩略词,也以音译“恩索”为宜,这与“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的订名是一种类似的方式。气候研究中词汇繁多,关于形容气候变化的名词术语就有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荡,气候振动,气候变化等5个,它们的细微差别常使人混淆,不易分辨。我们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近义名词术语做了几次专题讨论,对它们一一释义并作了严格界定,从变化的时间长短和形式上进行区分。将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作为各类气候变化形式的统称;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指106年以上的变化;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指30年以上的变化;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指周期为几年的短期变化;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则指包含有极大、极小值的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气候变化。对这些常用术语给出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种做法对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假彩色云图(false-color cloud picture)与伪彩色云图(pseudo-color cloud picture),从中文名词订名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两者的差别。前者指的是将不同探测通道得到的图象用不同彩色表示而合成的云图;而后者指的是同一通道探测的图象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灰度而得到的云图。本想重新订名以便于区别,如增加本质差别的提示语来订名,叫通道假彩色云图和灰度伪彩色云图,但大多数人认为此二词在卫星云图分析中已经约定俗成,以不改为宜。由这类名词术语中也可以看出名词释义的重要性。2.注意与国际接轨以及英文配名问题上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些名词订名就充分考虑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不是我们“闭门造车”自搞一套,而是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习惯用法。与国际接轨的突出例子是关于热带气旋的系列订名。我国气象部门从1989年起已正式采用了国际标准,即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和台风(typhoon),取消了原来“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并按国际规定作了释义。英文配名首选原有的英文对应词汇,有些中文名词订名直接来源于英文,如气旋(cyclone),气团(air mass),均质层(homosphere),对流层(troposphere)等,这些较好办。有些是合成词汇,英文中就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就选用常见的一种,如上述的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再如气候变化,大气遥感之类的合成词汇,一般用“形容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选climatic change,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而不用“名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climate change,atmosphere remote sensing),尽管后一种方式有时在外文书刊中也能见到。在英文拼写上,采取American English(美语)的方式,所以选用color,favorite,center等,而不用colour,favourite,centre等。英文名词原则上均用单数,这已为广泛接受。3.约定俗成与抓新词订名名词订名中“约定俗成”是一大原则,因为此名称已为大众所接受,硬性改动效果不佳,如上述“假彩色云图”与“伪彩色云图”就未改动。再追溯上去,还有“副热带高压”(subtropic high),一直未能改为“亚热带高压”,因为“副热带高压”已成为气象界的常用术语了。这次订名中对“气溶胶”(aerosol)一词也感到不满意,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媒体中常提到气溶胶,已逐渐接受了这一术语,此时已不宜轻易改动了。避免约定俗成订名不理想,又不易改动的问题,应该抓紧新词的订名工作。大气污染方面最近有一个新词chlorofluorocarbons(CFCs),报刊上译名甚多,含氯氟烃类、氯氟烃类、氟氯烃类、氟里昂,台湾订名为氟氯碳化物,它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希望化学或环境科学方面能尽早给予定名,时间一长,就更难统一了。4.不足之处外国科学家的中译名是个技术性不强但却非常麻烦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标准,如常见的Boltzmann(玻尔兹曼、玻耳兹曼)、Descartes(笛卡儿,笛卡尔)*等。不同的手册,甚至是作为标准的手册,其译名也往往有微小的差异,叫人无所适从,希望能尽早统一,给出真正的标准。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遇有此类问题,也尽量向标准靠拢,如Richardson number就由理查孙数改为里查森数。但还有一些译名由于各种原因,仍维持了原有的订名。大气科学涉及数学、物理等许多基础学科的名词,希望这些学科名词本身要统一,否则其他派生学科很难办。如一个root-mean-square,物理学、电工学订名为“方均根”,数学订名为“均方根”,以前还见过有叫“根均方”的,这样的不统一局面,叫派生学科很难适从。关于仪表称“表”、“计”还是“仪”,我们只能有个大致约定,不可能完全统一,如温度表(thermometer),微波辐射仪(microwave radiometer),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同是英文meter结尾,对应的仪表功能不一样,有目测的,有自记的,所以订名往往还得结合仪表的复杂程度而定,简单的称“表”,如温度表;较复杂的,有自动记录装置的称“计”或“仪”。当然,有的仪表也有合适的英文结尾(graph)。由于当时本着从严收词,有争议或暂时统一不了的名词均不收入,稍涉及其他学科的名词也不收入,这样整个大气科学名词只收录了不到1900条,从总数上来说少了些,这就限制了它的广泛性。尤其是在大气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气化学、大气环境的研究不断添加许多跨学科的新词。数值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又将许多计算机和计算方法的新词引入,在这种形势下,大气科学名词要进行较大的扩展(如3000~4000条)才敷应用。 --------------------------第24页* 周诗健编审是第四届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27页* Boltzmann已由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为玻尔兹曼,Descartes已定为笛卡儿——编者。  相似文献   

6.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分支学科多,经研究,《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械名词》等9个分册,分期、分批审定、公布。经过一、二审和征求意见稿的审定,以及机械名词委主任委员扩大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前5个名词分册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于1999年初定稿上报。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建议,将上述5个分册按其内在联系及收词数量的多少合并成3本出版,它们分别是《机械工程名词》(一),由《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与《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8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二),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1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三)为《仪器仪表名词》,共有3105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及根据此文件制定的《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下面着重谈一谈《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和体会。一、专业审定组是审定工作的主体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包含的专业范围广、数量多这个特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分册成立专业名词审定组,各专业名词审定组是本专业名词审定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本专业名词的全部审定工作。专业名词审定组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通常由5~10名专家组成,设组长1~2人。专业名词审定组成员主要来自专业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及著名的大学等。审定工作以函审,每位专家独立审定为主,充分发挥每位专家的积极性。根据审定工作进展的需要,每个专业名词审定组都分别召开过1~2次,甚至3次审定会议,共同研究审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此外,每个分册的征求意见稿都在全国范围内向本专业的10~20位知名专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审定工作质量。二、《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提供了主要词源《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是在《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数据库是原机械工业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历经近十年时间,汇集了数百名专家的意见,由机械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的国内机械行业目前最大的术语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丰富词源,完善的软件功能,使《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和可靠的保障。但该数据库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尚不完全吻合,为此在审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①删除其中非本专业名词;②对因建库时期较早及专业范围限制所产生的遗漏作了较多的增补;③对与审定工作不相符的部分命名、定义和格式等作了修改。例如: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测定型砂、涂料等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从该词条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的不是通用的测定仪,而是用于测定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应改为:造型材料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of casting mold material三、术语标准、专业词典是审词的重要依据机械工业系统历来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已有的专业术语标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用作参考的术语标准有近百种,此外还有数十种相关的专业词典和手册、词表及百科全书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面前如何决定取舍呢,我们在实际审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原则。1.尊重标准国家术语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审定《机械工程名词》过程中,凡涉及到已公布的术语标准,在不违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原则时,尽量尊重术语标准,不轻易改动,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并有利于统一。2.不照搬标准现行的标准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产品的原理、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展开。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按学科体系框架展开,因此已有的术语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相关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大传统工艺中,锻造行业只有《锻压技术术语》标准,没有专门的锻压设备术语标准;焊接专业也只有《焊接术语》标准,没有相应的焊接设备术语标准。对于缺少的部分我们另行补充。由于各种术语标准通常是独立使用的,为尽量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适当扩大了收录范围。我们按审定的要求做了删选。3.完善标准由于术语标准受专业范围、适用范围等限制,难免有局限之处。如《热喷涂常用术语》中,有词条:喷涂 spray,spraying 用热喷涂的方法向基体喷射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微粒的过程。热喷涂 thermal spraying 利用热源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并以一定速度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以上两词无论从汉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看,“喷涂”都应是“热喷涂”的上位词,但标准将“喷涂”定义为:用热喷涂的方法……,似乎喷涂均为热喷涂,“热喷涂”成了上位词,显然不妥。审定中将“喷涂”词条改为:喷涂 spray 用喷或(和)涂的方法把涂料覆盖在制品上的过程。又如在《焊接术语》标准中,有词条:接头 joi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从此定义来看,“接头”是焊接而成的。但从整个机械工程学科来看,“接头”包括:“焊接接头”、“铆接接头”、“螺纹接头”、“管接头”等,此定义专指焊接接头,应改名为:“焊接接头”,该词条改为:焊接接头 welded j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4.及时参照更新标准标准是动态的,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有很多术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推出了替代标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时及时参照新标准进行修改。还有一些术语标准,尚未获准重新颁布,我们也找来报批稿作参考,如《工业自动化仪表术语通用术语》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术语和定义》等都使用了报批稿。四、学科内各专业间名词的交叉重复《机械工程名词》涉及的面广,本学科内部各专业间选出的名词重复较多,我们在审定过程中根据发生重复名词的不同情况,作了如下处理。1.保留一处,其余删除重复的词条有的是名称、定义都相同,是真正的重复。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配置着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按顺序完成设定的,生产流程的作业线。例如汽车的装配线。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也有相同的词条,其汉、英文名称、定义完全一致,决定只保留《机械制造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这个词条。2.词条一处出现,定义合并有些词条汉、英文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同,如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并与螺栓配合使用的紧固件。在《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与螺杆配合使用,用以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机械零件。我们采取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一处出现该词条,两个不同的定义同时并列。3.不作重复处理,均保留在计算机查出的重复词条中,有少数词条的汉文名称一致,但英文名称与定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词条。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机床]横梁 rail,beam 装在立柱上,且带有水平导轨的部件。在《仪器仪表名词》中:[天平]横梁 beam 绕平衡支点刀刃运动的杠杆或梁体。前者是机床零部件,后者是天平零部件,两者概念不同,两处均保留。五、重点审议的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新的名词,原有的名词有些概念和涵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个重点。下面是几个较典型的例子。1.增补“表面工程”词条表面工程技术是近年来从热处理、焊接、锻压等技术领域分离出来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审定时国内尚无较权威的定义。我们作了增补,并多次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经多次修改,其结果是:表面工程 surface engineering 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或)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仪”、“表”、“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统一“仪”是“仪器”的简称,“表”是“仪表”的简称。那么什么是“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呢?在《仪器仪表名词》的一、二审稿中,我们将“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三个词分别列出,审定后专家提出不少意见,认为分别列出不合适。征求意见稿中将此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认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一、二审稿提供的“仪器”、“仪表”定义中,将“仪器”作为“仪表”的上位词缺少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分析与测量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仪表已没有了指针,去掉了表头,没有了过去“表”的样子。“仪器”和“仪表”不易区分,不如统称“仪器仪表”好,为了照顾以往的习惯,用又称“仪器”,“仪表”来注释。公布的词条为:仪器仪表 instrument and apparatus 又称仪器,仪表。简称仪,表。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3.重新定义“切削力”“切削力”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的一个重要词,在GB4863-85《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标准中: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切削加工时,工件材料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审定中专家认为该定义不准确,切削力是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虽然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与刀具施给工件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切削力不应是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再查阅GB/T 12204-90《金属切削基本术语》标准:切削力 cutting force 总切削力在主运动方向上的正投影。在此定义中用了“总切削力”的概念,查该标准并未给出“总切削力”的定义,因此标准中的关于“切削力”的定义也无法使用。审定组专家重新给出定义,表述如下: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在切削过程中,为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分离所需要的力。六、遗留问题在《机械工程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的五个分册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解决,待以后修订时给予考虑。1.关于未稳定的新词问题审定过程有些专家提出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应包含一些现代的新词,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由于这些词在本行业专家中尚无统一看法,不能给出公认的命名和定义。这些词可以作为新词先在《科技术语研究》刊物上发表,进行讨论,待成熟后再公布。2.关于“图解”的问题有些专家提出,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有些词条应增加“图解”,如刀具的各种角度、各种机械零件的形状,用文字说明不易理解,采用“图解”更直观。但考虑到现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是采用计算机编排、处理,混进图形后处理难度较大,待计算机软件功能增强以后可以考虑。 ① 董春元研究员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7.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称机械名词委 )于 1993年 4月 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 4 5人组成 ,其中包括有 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 ,分支学科多 ,经研究 ,《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 )、《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  相似文献   

8.
《科技术语研究》2006,8(3):F0002-F0002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术语》2007,9(4):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术语研究》2006,8(2):F0003-F0003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审定公布的煤炭科技名词共2603条,涵盖了煤炭科技各主要领域所有的常用基本词,每一词条都给出了尽可能准确简明的定义。在煤炭行业,运用现代术语学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整理行业名词这还是第一次。这一成果现在已在统一和规范煤炭科技用词方面发挥作用。古老而又年青的采矿业是综合了地质、土建、测量、机械、电工、化工等多种学科的技术或工艺。其主导学科——采矿学,因受自然因素的严重制约,存在着重应用、重方法、重生产而少理论、少学说、少实验的状况。人们至今仍不能完全避免瓦斯和围岩的重大事故,除了管理方面等人为因素之外,其更主要的原因是还没能完全掌握它们的内在运动规律,因而还不能对瓦斯和围岩的活动作出及时和准确的预报。采矿科技的上述特点反映在矿业术语上就是由其它学科或普通词语转用的术语较多。在审定时如果只定名,而不将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明确界定出来,仍会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或混乱。例如:“上(下)山”是指“位于开采水平以上(下),为本水平或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上山或下山活动。又如:“阶段”是指“沿一定标高划分的一部分井田”。而不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一段时间或过程。我们在审定时定名和定义同时完成,这是很必要的。在审定中,根据现代术语学的原则,首先考虑的是定名和定义的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等原则,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习用性,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原则。经验说明,在两者发生矛盾时,如何把握或取舍是一个很难又很关键的问题。过严,会使审定的名词脱离实际,甚至造成新的混乱;过松,又违背了审定名词的宗旨。我们对不那么科学但已长期或广泛使用的名词,只要无碍大局,尽量用“又称××”的办法处理,留待日后逐渐统一。只有经研究认为必改的,才用“曾称××”处理。所作的取舍,是否最为理想,尚需时间证明。下面重点介绍若干名词的审定情况。一、瓦斯,沼气,煤层气与甲烷由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相近,又长期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在煤炭行业使用混乱,造成信息交流不便。审定时经慎重研究,认为:1.甲烷(methane) 化学结构式为CH4。是单一气体化合物,在煤层及其围岩中有大量贮存,是构成瓦斯或煤层气的主要成分,对煤炭行业极为重要,但因这是一个重要的化学词,而未将其列入这次审定范围。重要的是要正确使用这一科学名词。凡是能够确定是专指甲烷的场合,就不要用“瓦斯”或“沼气”。2.沼气(marsh gas) 这个词在农村能源和生物化工行业,以至日常用语中使用很广泛。根据众多权威的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化工辞典》、《现代科技词典》,美国的《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McGraw-Hill)等书,其定义是明确的、一致的。主要有三个要点:1)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不超过70%,其它还有25%左右的二氧化碳和5%左右的微量气体。2) 产于沼泽底部。3) 成因于植物体在无氧条件下的腐败。可见沼气是一个专指性很强的名词,不能任意改变它的含义,或用它代替其它气体。甲烷来源于沼气。某些词书中把沼气和甲烷完全视为同义词,是不正确的,作为近义词是可以的。根据术语标准化“单义性”的原则,有了甲烷这个科学名词,就没必要再引入沼气一词来代替它,两者一指单一气体,一指混合气体,概念并不相同。沼气一词大量进入煤炭科技文献只是在50年代末农村大办沼气之后,此后时而用它来指甲烷,时而又指瓦斯。造成概念上的混乱。考虑到上述情况,这次审定时也没有将它列入。3.瓦斯(gas,firedamp) 瓦斯一词在煤炭行业中使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来源于日本人用日文汉字瓦斯的发音来翻译很多西方文字中共有的gas一词。然而如今日文中已基本不使用瓦斯一词,而是和对待其它外来语一样用片假名书写,即写为ガス。gas一词是荷兰化学家J.B.Van Helmont(1577—1644年)根据希腊文χαοs 提出的。目前已为多数拉丁语系的文字采用。它普遍的含义是指任何呈气态的完全弹性的流体,简言之就是气体。它的另一个极普遍的含义是专指某些不寻常的气体,如可燃可爆气体(城市煤气、天然气、煤层气、石油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各种军用毒气、窒息性气体等),特殊用途气体(麻醉用笑气、气艇中的氦气等)。这种一词二义或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语文中屡见不鲜。犹如中文“气味”一词,一般指任何可用鼻子闻到的感觉,另外特指难闻的感觉。gas译为瓦斯,恰恰代表了第二种含义。在我国各行各业仍有广泛的使用。如瓦斯炉、瓦斯罐、瓦斯枪、催泪瓦斯等等。在这里不能或不便用“气体”或“毒气”、“燃气”等代替。在审定煤炭科技术语时,有个别意见认为:gas的含义是气体,人所共知,瓦斯属于对gas的错译,而且只有煤炭系统还在使用,所以应予以废除。经研究认为这样做理论上并非没有可能,实行起来却会有极大困难,并且会引起混乱。原因是瓦斯一词使用广泛,历史悠久,其构词简单,易于派生新词,因此难以用其它词完全代替。假如我们不说“高瓦斯矿井”,用“高气体矿井”代替会使人不知所云;用“高甲烷矿井”或“高二氧化碳矿井”则既无此细分的必要也未见得切合该矿井的实际。说“高煤层气矿井”也不完全恰当,因为此处瓦斯指矿井瓦斯。“瓦斯”和“气体”同为gas的正确译名。这种译法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使“气体”具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另外,在英文中还有一个煤炭行业未有且常用的字firedamp,它指的就是煤体中存在可燃气体,最恰当的中文名词就是瓦斯。可见瓦斯一词有存在的必要,问题是瓦斯具体所指的气体在不同行业有所不同,其概念有不确定性,在不同的行业需要用各自的定义来界定。瓦斯的定义在中外矿业文献中不下十余种,主要分为三类:1) 指单一气体——甲烷。2) 指某一类或几类气体——如有害气体,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等。虽符合瓦斯一词普遍的本意,但过于笼统。使瓦斯成为一个外延很广而内涵狭窄的抽象概念,因此能正确使用的范围变小。3) 指某一种混合气体。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把瓦斯定义为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见于美国文献),这种定义对于“瓦斯爆炸”等用法固然很恰当,但对“瓦斯突出”、“瓦斯抽放”、“瓦斯聚积”、“瓦斯储量”等常见用法就不确切了,因为突出,抽放和聚积的是没有和空气混合的煤层气。至于瓦斯储量更是不包括空气了。二是把瓦斯定义为:植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大量气体,又称煤层气(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这一定义相对来说更合理,因为a.煤层气是个具体概念,专指性强,不易混淆;b.煤层气是井下甲烷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确定矿井瓦斯等级的主要根据;c.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约占90%)和二氧化碳(3%—5%)。煤矿中的主要危害——瓦斯突出和瓦斯爆炸都是煤层气造成的。是井下最主要的有害气体来源。煤矿中次要的有害气体来源是:炸药爆炸产生的气体、机电设备挥发的气体、采空区有机物的腐败产生的气体。它们和煤层气共同构成“矿井瓦斯”。综上所述,在审定的煤炭科技名词中仍保留瓦斯词条,但没有直接给瓦斯下定义,只是指出瓦斯“在煤炭界习惯上指煤层气或矿井瓦斯”。4.煤层气(coalbed gas,coalbed methane)煤层气是有机质在古代成煤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作为一种较洁净能源今后将会加大开发力度,这一名词使用已日益广泛。二、地下开采(underground mining)对于由人进入地下进行采矿作业的方式有“井工开采”或“地下开采”两个名词,而以前者使用比较普遍,这次定名为“地下开采”。原因是①“井工”不能完全表达“地下”的含义。有很多矿,特别是中小型矿不靠立井或斜井,而靠“平硐”进入地下。②和国际通用术语一致。英文的underground mining和俄文подземная разраδотка都是“地下开采”的含义。③可以和“露天开采(surface mining)”相对应,体现了系统性原则。同样道理推荐使用“地下矿”代替“井工矿”。三、顶板垮落(roof caving)过去对顶板岩石的下落有许多叫法:“顶板冒落”、“顶板塌落”、“顶板崩落”、“顶板陷落”等。这次审定凡发生在采空区,人为的、预期的顶板岩石坠落称为“顶板垮落”,这是“放顶”后的产生的现象。而“顶板冒落”(roof fall),或称“冒顶”是指发生在工作区,事故性的、未预期的岩石坠落。其他叫法都不再推荐使用。四、采出率(recovery ratio)采出率是指采出煤量占动用储量的百分率。在煤矿生产管理上是一项重要指标,往往称为“回采率”。然而采出的煤量不仅包括回采煤量,也包括掘进煤量和其他回收煤量,在生产统计时很难将这些煤量分开,故称“采出率”比较确切。真正的回采率英文为extraction ratio,指“已采面积占设计开采总面积的百分率”,是靠图纸计算或估算得出的。五、煤-岩巷(coal-rock drift)对于巷道断面中既有煤炭也有岩石的巷道原来多称为“半煤岩巷”,这种叫法不太恰当,因为按照定义凡在巷道中煤(或岩石)的断面积占巷道总断面积的百分率在20%到80%之间的都属于“半煤岩巷”。这个半字既欠准确,也属多余。称为“煤-岩巷”比较恰当,而且和英文完全对应。六、煤层产出能力(coal seam productive capacity)定义为煤层单位面积内的煤炭储量。原来一律称为“煤层生产能力”,其科学性较差,因为生产是人的社会活动。生产能力只有生产者或他们操作的生产工具才能具有,而被生产或加工的对象,如原料、土地或煤层是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我们可以说“某厂生产汽车”,但不能说“长白山生产人参”,只能说“长白山出产人参”。现在定为“煤层产出能力”,没有了上述毛病,缺点是名词太长,过于直白,有人提议改为“煤层丰度”,概念不变,比较简练,更像个科学名词,缺点是不易理解,而且“丰度”与“风度”谐音,易生误解,最终没有采纳。七、切口(stable,niche)在机械化采煤的长壁工作面中,为了机采工艺的需要,在工作面两端或中间用人工超前开出的空间称为“缺口”,也有称“机窝”、“壁龛”、“切口”的,最终决定称“切口”。因为“缺口”是一个用处广泛的普通词汇,“机窝”属俗语,且没有表达实质内涵,“壁龛”虽然比较形象,但用字太冷僻,不易理解,而“切口”较好地表达了它是“采煤机切入煤壁之口”的意思,比较贴切。八、基本顶(main roof)又称“老顶”。老顶在采煤界是个几乎人人皆知,历史悠久的名词。然而和“老塘”、“老空”、“老窑”等名词一样明显来源于俗语、口语。这倒无关紧要,问题是老顶表达了错误信息,它和它下面的“直接顶”和“伪顶”相比,从生成年代来讲非但不老,恰恰是比较年青的。“老顶”的英文为main roof;俄文为оснавная кровля;德文为Haupthangendes都是“基本的顶板”或“主要的顶板”的意思。所谓“基本”或“主要”不仅表示在矿压显现中起主要作用,也表示其厚度占上覆岩层的基本部分,比较确切。但考虑到老顶已约定俗成,作“又称”处理。九、挖底(floor dinting)在巷道中挖去部分底板岩石的作业过去多称为“卧底”。也有称“起底”的。根据各种语文词典,卧字作为动词只有躺、睡等意思,而没有下挖含义。而“卧底”属于方言,含义与这里相去甚远,显然不适于用作科技名词。在煤炭行业所以出现“卧底”一词可能是“挖”与“卧”读音很相近,错写的缘故。十、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这是近年来使用日益增多的名词。指的是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技术。所说的洁净是针对煤炭从生产直至利用的整个过程,决不仅只是针对煤炭本身的品质而言的。因此这种洁煤技术范围很广,已超出了煤炭工业本身。由这个词近来引伸出一个新词——洁净煤,并已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然而,洁净煤的定义是什么?有没有技术指标?对此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英文的clean coal中文一向称为“精煤”,泛指经过分选获得的高质量产品。在硫分,灰分等方面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但不可能低到无硫、无灰。因此不译为“净煤”而译为“精煤”是有道理的。即使能达到无硫、无灰、无杂质,作为化石燃料的煤,在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虽然,洁净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也需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基于上述考虑,“洁净煤”没有列为主词条。留待以后补充。笔者认为clean coal technology中的clean似应视为动词,译为“洁煤技术”,不但更切合原意,而且既简单明了,又不会产生上述问题。十一、统一了某些混乱的名词将露天开采的“边坡”、“帮坡”统一为“边帮”;将“阶段”、“梯段”统一为“台阶”;将选煤的“回收率”、“出率”、“出量”统一为“产率”;将“实收率”、“抽出率”、“采收率”统一为“回收率”;将“废石”、“矸子”、“碴石”、“洗矸”统一为“矸石”;将地下开采的“小阶段”、“亚阶段”、“分阶段”统一为“分段”;将提升机械的“滚筒”、“绳筒”、“绞筒”统一为“卷筒”;将运输机械的“皮带运输机”、“皮带输送机”统一为“带式输送机”等。审定中还校正了外国科学家的译名,统一了计量单位,规范了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词汇,审查了技术数据和代表符号。某些一时不能统一的名词用“又称××”处理,如“煤阶”又称“煤级”。留待日后解决。 * 殷永龄高级工程师是煤炭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12.
1.SARS病毒目前引起SARS病的病原体为变异的冠状病毒。冠状病毒(Coronaviridae)为RNA病毒,在电镜下的典型特征为:囊膜上有大的棍棒形突起的球形病毒体,大小约100(60~220)纳米,多为多形性,内有螺旋状核糖核蛋白。病毒基因组由单一线形正股ssRNA分子所组成,相对分子质量600万道尔顿,有帽和多聚腺苷尾,具有传染性。NCBI的GenBank已发布两条完整的SARS病毒基因组,NC_004718(29736bp),AY278554(29206bp)-SARS coronavirus CUHK-W1。(发布日期均为4月18日)。目前美国(CDC,USA)和加拿大(BCCA Genome Sciences Centre,British Columbia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Nation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Canada)的实验室完成SARS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初步的基因组注释在NCBI完成,预测得到的主要蛋白质有RNA聚合酶蛋白(聚合酶1a,1b),S蛋白(spike protein),E蛋白(small membrane protein),N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等。已知冠状病毒只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自1980年在德国召开第一届国际冠状病毒讨论会以来,日益受到医学、兽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广泛重视。这类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特别是类似于鼠肝炎病毒的JHM病毒可以引起小鼠的脱髓鞘性脑脊髓炎,它是研究人类多发性硬化病的良好模型。冠状病毒mRNA的转录机制又为分子病毒学家提供了另一种RNA拼接机制。可见冠状病毒科在分子病毒学中也有相当的重要地位。1965年,Tyrrell等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1975年国家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冠状病毒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人类的冠状病毒分别属于OC43和229E两个抗原型,它是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儿童的冠状病毒感染并不常见。但是,5~9岁儿童有50%可检出中和抗体,成人中70%中和抗体阳性。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我国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芬兰、印度等国均已发现本病毒的存在。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在美国华盛顿D.C.地区,连续4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10%~24%。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次家庭检查中,证明冠状病毒可以感染各个年龄组,0~4岁占29.2%,40岁以上占22%,在15~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这与其他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况不尽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降低。另外,当冠状病毒流行时鼻病毒却不常见。冠状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气管炎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原。病毒分离可用人胚肾细胞,分离阴性者可用人胚气管或鼻粘膜的器官培养。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比病毒分离要敏感。由于冠状病毒类似流感病毒均属于RNA病毒,突变很频繁,易于变异,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困难。2.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不同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甚至数年。即使是同一种传染病,其潜伏期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局限于一定范围。潜伏期长短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病原体侵入的数量、毒力、侵入途径、机体状态以及宿主环境条件的影响。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和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SARS潜伏期约为2~21天,通常在3~10天。目前认为SARS病在潜伏期暂无传染性。3.人群对SARS的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力水平高,则人群易感性低。从目前的流行病学的调查来看,人群普遍易感SARS,医护人员由于是和患者密切接触,因而是本病的高危人群。4.病死率(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它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目前全球SARS病的预期病死率在4%~50%左右,其中老年病死率为50%,青壮年病死率为10~15%,儿童病死率为4~6%。5.疫苗根据病原生物抗原可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将疫苗注入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用细菌、螺旋体制备的生物制剂称为菌苗;用病毒、立克氏次体制备的称为疫苗(vaccine),亦将上述二种生物制品称为疫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活疫苗是通过毒力变异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接选择出来的弱毒或无毒株,经培养后制成的疫苗,如卡介苗。死疫苗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抗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如脊髓灰质炎Salk疫苗。另还有多肽疫苗、核酸疫苗等。当前SARS疫苗尚在研制中。6.SARS诊断试剂(1)核酸检测(PCR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R)能够在不同的样品中测定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物质(包括血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或身体组织等样品)。引物是PCR测试方法中的主要片段,已经由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网络在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公布。已经研制出了包括引物、阳性和阴性对照的PCR检测试剂盒。总的来说,现有的PCR测试方法有非常好的特异性,但是缺乏灵敏性。这就意味着阴性的测试结果并不能排除病人中有SARS病毒的存在。而且,由于缺乏实验室质量控制而导致的实验室样品的污染,能够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对于存在有必要的质量控制程序的PCR测试的阳性结果,推荐用于SARS冠状病毒的实验室测试是有非常好的特异性的,阳性结果意味着在样品中有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物质(即RNA)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有活病毒的存在或者是存在着大量的病毒足够感染其他人。PCR测试的阴性结果也不能够排除SARS病毒的存在。用PCR方法对SARS冠状病毒进行测试,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结果可能出现阴性:病人没有被SARS冠状病毒所感染;病例是由其它的病原体(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或者是由于非感染性的原因引起的;测试结果是不正确的(假阴性),目前的测试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以提高其灵敏性;样品并不是在有病毒或基因物质存在的时候收集到的;病毒和基因物质有可能仅仅存在于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取决于用于测试的样品的种类。(2)抗体测试这些测试方法用于由于SARS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抗体应答的测试。不同类型的抗体(IgM and IgG)是在不同的感染过程中出现的并且抗体水平会发生改变。在感染的早期这些抗体有可能是测不到的。IgG通常在病例恢复后仍然可以测到。以下的测试方法目前正在进行研究,但尚未用作商业用途:ELISA(酶联免疫吸咐反应):用于SARS病例的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的混合物的测定,大约在疾病开始后的21天出现可靠的阳性结果。IFA(荧光免疫检验法):用于SARS病例的血清中的IgM抗体的测定,大约在疾病开始后的10天出现阳性结果。这种测试方法也可用于IgG抗体的测定。这也是一种可靠的测定方法,需要借助于荧光免疫显微镜进行测定。阳性的抗体测试结果:显示以前曾有过SARS冠状病毒的感染。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发生了从阴性到阳性的血清转化,或者是抗体滴定增长了四倍,显示近期有感染。阴性的抗体测试结果:在疾病发生的21天后没有检查到抗体,表明没有受到SARS冠状病毒的感染。(3)细胞培养来自SARS病例的样品中的病毒(例如呼吸道分泌物、血液或者粪便),通过接种细胞培养和病毒增殖也能测到。一旦分离到了病毒,将做进一步的鉴别以证实是否是SARS病毒。细胞培养是条件非常苛刻的测试,但目前(除了动物测试外)仅仅表明了有活病毒的存在。阳性的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样品中有活的SARS冠状病毒的存在。阴性的细胞培养结果并不能排除SARS冠状病毒的存在(见阴性的PCR结果)。7.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或reservoir of infection)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非典病人是重要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大量SARS病毒,而且具有某些症状有利于向外扩散,如咳嗽、腹泻等。据公共卫生专家介绍,病人一口痰中至少有几十万个细菌,并有可能含有肺结核、肺炎、流感、SARS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病菌。此外尚未发现动物携带SARS病毒。8.冠状病毒的增殖病毒是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必须生长在活细胞中,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之处在于:当它们处于细胞外时并不表现出生命活性,既无自主代谢,也没有呼吸或生物合成功能;但当其核酸进入易感细胞后,便很快显示其生物活性,包括病毒物质的合成以及对宿主细胞的改变。冠状病毒基因组的表达是较独特的。病毒RNA分子可直接进行翻译,产物之一是一种RNA多聚酶。然后这种RNA多聚酶被用于转录出一条等长的互补RNA,从此互补再转录出一套共3'末端的亚基因组mRNA。这套正股mRNA由6个重叠的片段组成,从共同的3'末端伸展出来,但伸展的长度不同。只有靠近5'末端的独特序列可被翻译。而与其相近的套中最小的mRNA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在每一种情况下,产物是一种独特的蛋白质。冠状病毒的复制周期限于胞浆。通过芽生方式从含病毒糖蛋白的膜,即内质网池和高尔基池获得囊膜,然后病毒体在小泡中被转输到质膜而从细胞释放。  相似文献   

13.
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又掀起了新一轮地铁建设的高潮。在我国人口过百万的34个大城市中,有20个特大城市正在建设和筹建轨道交通,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阻塞、行车困难、汽车废气污染的问题。从今后的发展势头来看,随着地方财力的持续增长,地铁建设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会成为中国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之一。然而,伴随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名词,使不少人混淆不清,颇为困惑。本文试将有关专业名词术语作一简单解释和说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地铁、轻轨、市郊铁路、磁悬浮列车与其他交通系统。地铁 metro,underground railway,subway地下铁道1863年产生于英国伦敦,最初由蒸汽机驱动,运营几年后电气化。第一条电力驱动的地下铁道是1890年在伦敦开通的。时至今日,地下铁道已遍及世界各大城市。我国从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以来,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有约250公里地铁在运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延伸,地铁线路延伸到市郊时,为了降低工程造价,一般都爬出地面,采用高架或地面行驶。因此,编制中的国标《工程建设标准强制型条文》对地铁定义为:“城市中修建的在全封闭线路上,采用专用轨道、专用信号、独立经营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一般在30000人次以上,线路通常设在地下的隧道内,有时也延伸到地面或设在高架桥上。”所以,“地铁”的概念就不仅仅是“地下铁道”的简称,而是原“地下铁道”概念的延伸或扩展。译为metro还比较合适,有些城市干脆称为mass transit railway。地铁均采用直流供电,我国供电电压标准为直流750V和直流1500V两种。接触网分接触轨(又称第三轨)和架空接触网两种类型,接触轨供电一般为直流750V,架空接触网采用直流1500V或直流750V。同样,地铁车辆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地下铁道,运行在地面封闭线路或高架桥的电动车辆,单向高峰小时运力3万人次以上的都可称为地铁车辆(metro vehicle)。地铁车辆的类型分为带牵引电机的动车(motor car)和无动力的拖车(trailer)。必须编在一起运行的动车与拖车的最小独立组合称为列车单元(train unit);连挂成列的可以正常运行的若干单元或车辆的完整组合称为列车(train)或电动列车(motor train)。轻轨交通 light rail transit轻轨交通起源于有轨电车。20世纪60年代,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为满足城市公共交通运量增长的需要,在改造旧式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并发展了有轨电车系统,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运行质量,这就成为所谓轻轨系统。轻轨交通(light rail transit,LRT)是一个范围比较宽的概念。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UITP)为轻轨下的定义认为,轻轨交通车辆施加在轨道上的载荷重量,相对于铁路和地铁的载荷来说比较轻,因而称之为轻轨。现代化的轻轨交通,是一种集中了多种专业先进技术的系统工程,在信号自动控制下,能安全快速地完成中等客运量的客运任务。轻轨交通与地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可行驶于地面与其他车辆混行,由此产生在技术上小转弯半径、低地板(低站台)、信号优先等特点。轻轨系统车辆轻,乘降方便;车站设施简单,线路工程量小,造价较低,通常建于拥有10~100万人口的城市。对于更大的城市,则较多运用在郊区或边缘城市区域。轻轨系统有几种类型,一种基本上是由有轨电车改造而成,较多地保留了原有轨电车线路,在平交路口设智能信号,拥有先行权。即在交叉路口前一定距离有车辆检测器,车辆经过检测器时即通知信号灯清理路口的车辆,给轻轨车通过信号。另一种轻轨大部分是新建的或利用原市郊铁路改建的,为提高运行效率,一般要求至少有40%的封闭线路(隔离线或高架桥等),并有与地铁系统相同的信号控制和集中调度系统。轻轨交通的输电电压制式一般为架空线形式,直流750V,也有沿用旧式有轨电车的直流600V。轻轨车辆(light rail vehicle)有单节4轴车、双节单铰6轴车和三节双铰8轴车,可多车连挂。用铰接使车辆节间贯通,由于铰接车体较短,便于车辆转弯。为了方便乘客上下车,又出现了低地板型轻轨车辆,即地板最低处只有300~450mm,低地板车又有50%低地板、70%低地板与全低地板之分。这类车结构复杂、造价高,只应用于街道行驶,如用于封闭线路,则应采用结构简单的高地板车。市郊铁路 suburban railway市郊铁路起源于二战前城市间的铁路运输,主要为通勤者服务,故也称通勤铁路(commuter rail)。市郊铁路是沟通城市边缘与远郊区的交通方式,与城间铁路(inter-city rail)类同。由于市郊铁路服务于人口密度相对稀疏的郊区,站间距离比市区大,使得列车的运行速度可以提高很多,其最高速度可达100km/h以上。伦敦、巴黎以及美国一些城市如纽约、芝加哥、费城都有较大规模大市郊铁路运输网络。市郊运输的特点是装备重型化,最高速度较大,加、减速度较低,通常由电力或内燃机车牵引一列通勤客车,目前则逐渐为电动车组所取代。线路长度一般在40~80km,虽然市郊铁路的终点站可引入市中心,但大多数车站仍在郊区。市郊铁路一般是在过去只能跑货运的旧线上开展新的客运服务,其关键是建立一体化的快速旅客运输系统,保证市内出行旅客迅速抵达目的地。市郊铁路由于速度快、线路长、客运成本比较低。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通勤线,但由于管理体制问题,线路走向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市郊铁路。磁浮列车 maglev train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克服重力,使列车在轨道上悬浮,并利用线性电机推动其前进。根据磁浮列车的悬浮原理和结构,主要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常导型磁浮列车(normal conductive maglev train)属于电磁型。常温状态下通过置于车体下电磁铁绕组的电流,使车体与导磁轨道之间产生磁力(磁吸力或磁斥力),平衡车体重量,使车体与轨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起来。悬浮间距约8~10mm。列车牵引则采用线性电机。常导型又可分为常导短定子型和常导长定子型。常导短定子型磁浮列车适合于中低速运行;常导长定子型磁浮列车适合于高速运行,上海浦东机场磁悬浮线(maglev traffic line)就是这种类型,已达到430km/h的设计速度。超导型磁浮列车(super conductive maglev train)属于电动型,车上载有低温超导线圈,通电后产生强大磁场。列车运行的轨道中安装有导电环,当列车运行时,导电环中产生感应电流,对车体产生使车体上浮的磁斥力,斥力随车速增高而增大,当车速达到一定时速(150km/h)以上时,磁斥力与重力平衡而使车浮起。超导磁浮列车悬浮间距约100~150mm,线性同步电机牵引运行。超导型磁悬浮列车适用于高速运行,试验线运行记录为550km/h。磁浮列车安全、舒适、快捷、噪音小、无污染,特别适合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工具,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其他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还有许多,如单轨铁路(monorail)又称独轨铁路,单轨铁路一般使用道路上部空间,故土地占用少;视野开阔,利于城市观光。大多数单轨铁路采用橡胶轮胎,可适应小弯道及大坡度,对复杂地形适应性强。单轨系统分跨座型与悬挂型两种,重庆目前正建造一条跨座型单轨线路。此外还有一种采用轮胎车辆(tire vehicle)的轨道系统,线路更可以采用钢轨,也可采用混凝土路面,具有导向轮装置,其类型可以是地铁或高架线路。优点是爬坡能力强,噪音低。缺点是车辆结构及道岔系统都很复杂;轮胎承重不如钢轨,不适合大运量系统;由于高速运行时轮胎可能过热,实际速度不能过高。日本等国家近几年还搞了所谓“新交通系统(new traffic system)”,即无人驾驶的小型轨道列车,自动化程度很高,用于区域交通和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系统大都采用单独的线路设备,往往导致较大的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各种不同的轨道交通类型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但都具有交通容量大,运行快捷、准确、安全、舒适的优越性,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得到青睐和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至于采用哪种类型的轨道交通系统更好,则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结合汉字汉语的一些问题里要考虑的主要原则是要重视科学性、国际性、民族性和通俗性,还要注意到约定俗成。这些原则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有些甚至似对立的矛盾,不易解决,但它们的关系又是辩证的,应全面地看问题,给以较好的解决。如火车、汽车、轮船等名称的科学性都不够,几十年前就有人说火车应改名汽车,汽车应改名电车,现在有电气化火车,那火车也可以改名电车。但这些名称都是通俗的、约定俗成的,深入人心,不容易改了。如果首先要求科学性,恐怕暂时也不好改,要等待创造条件,将来合适时,适当地改。又如译音不准确的外国国名,如西班牙、葡萄牙的“牙”应译作“加”(或“咖”、“嘎”),是由于闽南人翻译的,他们把“加”说成“牙”;又“孟买”应译“邦(或崩)拜(Bombay)”,也因闽南人把普通话的声母m-读b-。又普通事物如“沙发”应译“索发”,因上海人把“沙”说成suo(so),就把sofa译成“沙发”了。又如冰激凌ice-cream,前边意译,后边音译;都成了习惯,不易改,改时要慎重。我们研究科技术语的制定结合汉字汉语的问题,要重视研究汉字汉语的规律,特别要注意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认识它们发展的方向、趋势。国际性同民族性发生矛盾时也要从长远考虑、从汉字汉语发展的趋势看问题。比如说我们主要发展多音节的术语,但有条件的、少数情况下还可有些单音节的术语作为发展中的过渡阶段,汉字汉语的发展趋向和术语的整个趋势仍是多音节化的。再如不管音译意译,我们都可采用双轨制,即在译名后,加括号注出原名的拼音写法,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几十年前的数、理、化、地理、外国历史课本和有些文学书、许多科技和社会科学书,就常在汉字译名后注出原文拼法,这也有利于科学化和国际化。现在提四点个人体会。一、科技术语尽可能多音节化这是符合汉字汉语发展的趋向和科学化、国际化的。汉字汉语古代虽单音节化,但从古到今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多音节化,现在仍向多音节化发展。从历史上看来,语词越古越单音节化(例证详下)。1.这和一个音节的特点演变有关。秦代以前的古汉语一个音节的音头(声母)有许多塞辅音浊声母,还应有复辅音的声母,如“孔”音近窟窿,“瓠”音近葫芦,还有st-、sp-等音头,与印欧语的英、法、德语相似;音节尾(韵母尾)有-m、-p、-t、-k等,一个音节有许多种不同的结构,单音节词容易区别,所以语词可以单音节化。复辅音到汉代才逐渐消失。许多塞辅音浊声母和闭口韵(-m)及入声-p、-t、-k等仍存在于江浙闽广方音里。但宋元以来的普通话里这些特别的声韵母就消失了。所以现代普通话北京语音的音节结构简单得多。声母约21个,韵母连带i-、u-、ü-约35个。所以不同的音节才约400个,加声调区别也才约1200个,太少了;发展多音节词也是为了语音上区别的需要,到现在多音节词就大大发展了。2.社会发展,事物增多,语词需明确、准确、精确,多音词、即使主要是双(复)音词比单音节词强得多。3.特别是专用名词术语,越是多音词越精确,较科学。现看一些历史例证情况。3300年前商代甲骨文里主要是单音节词,真正双音节词很少。常用句如“王田(猎)向(地名,或‘盂、宫’等),往来无(亡)灾”,“王(或‘贞’)旬无咎(田),”“其牢兹用”,“侑(又)于父庚犬”,“其遘大风”,“兹御获鹿六”。其中一般都是单音词;“父庚”和“大风”是松散的词组,可不作双音词。《易经》里的《卦辞》和《爻辞》有些词语同甲骨文相同,也是商代的,文献里说是周文王所作,正是商末。如丰卦“虽旬无咎”,“既济”卦“高宗伐鬼方”,乾、需、师、比等卦辞里都有“无咎”,贲、剥等卦里有“无尤”,恒、萃里有“悔亡”,即“无悔”,咸卦等有“往来”,坤卦等有“王事”,其他有“吉”、“利”字的很多,都和甲骨文相合。商代是奴隶社会,畜牧业和农业较发达。不只马、牛、羊、鸡、犬、豕各有专字、单音词,就是对于不同的牲畜公母和不同牲畜的牢也各有专字,单字区别细微,说明畜牧业的单音词的丰富。如牡字写牛旁指公牛以外,还有写羊、豕、鹿等偏旁的,指公羊、公豕、公鹿;母牛写牝字以外,也还有写羊、豕、犬、马、虎等的,指母牛、母羊、母猪、母狗,母马、母老虎等等。牢字也是偏旁写牛之外,还有写羊、写马的,牛牢可能就是大牢,羊牢是小牢,马牢即装马的牢[注1]。这种区别细微的单音词,很象《尔雅·释畜》里面颜色有细小差别的马的不同的单音词。如它说:四条小腿都白的马叫,前右脚白的马叫启,前左脚白的马叫踦(qī),后右脚白的马叫骧,后左脚白的马叫(zhù)等;这里所举这类例组,大约只占《释畜》的五分之一。《说文》第二篇上牛部里说两岁牛叫(èr),三岁牛叫(sān),四岁牛叫牭(sì)。《尔雅》的《释诂》等篇可能是周初写的,《释畜》可能是战国时写的;《说文》是东汉时写的;[注2]不过可能保留了商、周时或更古的字、词。一个字即一个词,作为复杂、细微区别的概念的代表,是不容易的;这是我所看到的单字、单音词含义如此复杂细微区别的概念的最高峰。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可能就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的水平不高,但商代已经是成熟的奴隶社会,文化水平已相当高了。如甲骨文的文字成熟,内容丰富,青铜器制作精美,艺术高超,种类繁多,所以可能是商代以前,甚至是原始社会时保留、流传下来的单音词。狩猎的对象也是单音词,如鹿、象、虎、兕(sì)等。中国最古的百科词典周代的《尔雅》和中国最古的字典汉代的《说文》还保留着。甲骨文里饮酒、吃菜、饭和烹调的器具也是单音词,如鼎、鬲、俎、豆、簋(guǐ)、爵、角、觚(gū)、壶、卣(yǒu)等。农业作物等如禾、麦、黍、粟以及米、耒等也都是单音词。亲属称谓祖(且)、妣(匕)、父、母、妇、兄、子等,人名王亥、王恒、季、土、侯虎、小臣醜咸等,贞卜人名壳、喜、宾、永等,官名臣、尹、射、卫、工等,地名商、亳(bó)、洹(yuán或huán)、盂、召(shào)、雍等,天文历法日、月、星、云、风、雨、启(晴义)、山、水、干支(甲、乙、子、丑等)、旦、夕、昃、祀(年)等,常用的、主要的都是单音词。一部分两字相连的词组,结合不是紧密的,或不算双音词;如祖甲、父乙、母丙、小臣、多尹、东吏、西吏。地名单字前加东、西方位字或上、下等单字、或后加京、邑、阜、泉等单字的,国名单字后加方(邦)字,如土方、邛(qióng)方、鬼方、邢(井)方等,好象现在说美国、英国、法国等;结构松散、自由,当时可能不算双音词。甲骨文里有些特殊写法,不知是否把几个字算作一个多音词。即甲骨文刻写一般直行,但偶有亲属称谓连单名横着合写的,如即祖(且)甲(十),即祖乙;还有“几月”连写的,如即八月,即三月,是十二月(字形参考孙海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总之,它们应不算是真正的多音词。西周开始以后,多(双)音词明显增多。如周初青铜器《大丰簋》铭文除松散自由结合的“大丰、四方、天室”外,有文王(和武王也合称“文武”),不(丕)显;周代中期《大克鼎》文有“穆穆、文祖、忽襄(冲让)、宁静、淑哲、恭保”等,这时复音词“天子”也出现;文献里《书经·大诰》有“多邦,御事、无疆、天命、小子、前人”等《诗经·大雅·文王》有“旧邦、有周、不显、陟(升)降、左右,翼翼、济济、穆穆”等有不少多(双)音词;西周中期《颂鼎》晚期《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诗经·小雅·鹿鸣》等更多。不过这时仍以单音词为主。西周时期虽复(双)音词渐多,但钟、鼎金文常有韵,还有古诗里双音词是多些,散文如《书经》里《大诰》、《酒诰》等则较少。[注1]春秋以后,金文、韵文和《诗经》里双音词相当多。如《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医学书,文体近骈(pián)文,对偶句多,近韵文;有“天真、调神、真言、秘典、阴阳、离合、六节、五藏(脏)、生成、气象、精微、血气、脉络、肠胃、清浊”等诸多双音词。《诗经·周南·关雎》则双音词更多;如“关关、雎鸠、窈窕、(苗条)、淑女、君子、参差、左右、寤寐、辗转、反侧、琴瑟、钟鼓”,约占全诗一半。春秋时的散文里双音词就少得多。如《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鄢一段,约550字,除“郑武公、庄公、武姜、姜氏、共叔段、祭仲、颖考叔、廪延”等人名地名外,双音词只“滋蔓、蔓草、黄泉、小人、融融、泄泄”等10个左右。如《论语》里双音词更少。开头《学而》篇的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只“远方”和“君子”可算两个双音词。左丘明《国语》和《左传》、《论语》相似。[注2]春秋战国间金文韵文较多,双音词也较多。[注1]从略。战国里现举《楚辞·离骚》作例。《离骚》开头的两段只105字,双音词有“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皇览、初度、嘉名、正则、灵均、内美、修能、江离、辟芷、秋兰、年岁、木兰、宿莽”,有40字,约占五分之二。[注3]《战国策》是散文,和《左传》等近似,双音词少。[注4]我国古代医学书是个丰富的宝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古书277种,主要是从战国到明代的书籍。[注5]现看谷部目从胡麻以下73种中单字的单音词只19种,只约四分之一。许多从古以来就是单音词,如黍、粱、粟、酒已见于甲骨文,麦、豆[古用菽(尗)字]等都成为复音词。至于菜(瓜类)部、果部、木部等里单、复音词比例大致和谷部内的比例相近。里面许多单音词商周时甲骨文、金文等已有,如麻、饼、稻、粥、(糟)糠(康)、酱、韭、瓜、李、杏、桃、栗(枣、梨见周代等古书)。柏、桐、柳、桑等,特别是《说文》和古文献里保存秦代以前单字单音词更多。另外如盐碱(硷)等也是从古有之的。但也有个别单字或单音词是后来产生的,除去改名的不算,如“豆”原叫“菽”,“醋”原叫“醯(xi)”,“糖”本作“”,“糕”本作“餻”都见于西汉时代杨雄《方言》,本作“饧”,见西汉《急就章》;如粽,见于宋代初年的《说文新附》。总之,科技术语越到近代、现代在汉语里是复音词越多。[注6]汉代到唐代初年和春秋战国间语文有近似处。即韵文、赋、骈文里双音词特多,散文里特少,特别中唐以后韩愈、柳宗元提倡所谓“古文”,学《书经》、《左传》、《史记》等,把四字六字的语词对偶都删去,双音词特少。现只举唐初王勃《腾王阁序》为例,如故郡、新府、三江、五湖、蛮荆、瓯越、物华、天宝、龙光、牛斗、人杰、地灵、星驰、台隍、夷页、宾主、(东南)、都督、(阎公)、雅望、棨戟、(宇文)、(新州)、懿范、襜帷、(十旬)、休暇、胜友、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武库、家君、(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些双音词,只在一段148个字30句话里;差不多50多个双音词,占字数的三分之二,每句话将近有两个双音词。就因这篇是赋、骈文对偶的关系。[注4]韩、柳提倡“古文”,“复古”,叫“文起八代之衰”,就是反对汉魏六朝的诗赋骈文,也反对掉双音词。韩、柳文章尽是单音词,学《书经》《左转》《史记》等,这种文件一直到清代末年,基本上到了“五四”运动前。但是另一条路线,不走“古文”,而走“白话”,那就是唐代、宋代的小说、“语录”等,因为是极接近口语,语言音节简化,所以双音词就多了。比如宋代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见刘复等编《宋元以来俗字谱》书前影印的一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翻印)的一页里,约150字,但有20几个字看不清,约有“行程、行者、当日、起行、法师、谨慎、已(以)来、白衣、秀才、正东、和尚、万福、西天、取经、合掌、贫僧、奉敕、东土、众生、佛教、生前、遭难、此迴(回)、如何、(得知)”约24或25个双音词,可能占三分之一左右。元代《水浒传》“武松打虎”一小段里[注7],复音词有“那个、大虫、地下、和身、半空(里)、下来、冷汗、那时、扑来、背后、前爪、腰胯、起来、一边、半天里、起个、霹雳、山冈、铁棒、虎尾、倒竖、原来、只是、提不着、气性、先自、没了、一半、一声、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平生、气力、下来、听得、籁籁地、那树、劈脸、定睛、枯树、那条、两截、一半、手里”47个,另外还有10来个重复的。这一段约300来字,即复音词占三分之一还多些。明代《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第1页(见《俗字谱》开头影印)有“新刻、出像、音注、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上卷、金陵、书坊、富春堂、开场、西江(月)、一段、新奇、故事、羽省、驰名、腹中、正是、华筵、四座、惊动、五灵神、一本、传奇、诸人、君臣、夫妇、今日、般(搬)演、一回、般(搬)动、(沁园春)、昔日、仁贵、博览、古今、父母、柳氏、招赘、美满、和谐、不料、高(补)丽(国)、葛苏文、机谋、刺诗、辱骂、唐君、苦练、辽兵、(不听)、梦中、详论、举鼎、功勋、朝廷、黄榜、军(兵)卒、(张)仕贵、好心、毒意、忠良、埋藏、营中、察(查)探、原因、白袍(将)、刀鞭、(定)输赢”。几乎都是多(双)音词,约占80-90%。清代《红楼梦》第三回[注8]有“黛玉、一一的、答应(着)、忽见、一个、丫鬟、老太太、那里、晚饭、王夫人、携了、黛玉、后房门、后廊、往西、角门、一条、南北、甬路、南边、倒座、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影壁、一个、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屋、王夫人、笑指、黛玉、这是、凤姐姐、屋子、回来、(往)这里、找(他)去、什么、东西、只管、就是(了)、这院、门上、几个、总角、小厮、垂手、侍立”。几乎句句都有几个多(双)音词,比《白袍记》还多,在文字里约占90%左右或以上。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刊的《儿女英雄传评话》第四回中一段复(双)音词带虚词尾及词组的有“女子、说道、这块、石头、(何)至于、闹的、这等、马仰(、)人翻、张三、手里、拿着、镢头、看了(、)一眼、接口、怎么、(这)家伙、这么、问(得)动、打谅、顽儿、女子、跟前、那块、端向(了)端相,……”每句中尽是复音词,比《红楼梦》还多,约90%以上[注9]。这几乎是现代普通话的最后来源,极接近于口语。“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文,则是现代书面上的普通话了。如鲁迅在1925年写的《论“费厄泼赖(fair play)”应谈缓行》里的一段有复音词“听说、刚勇的、拳师、已经、倒地的、敌手、(实)足使、我们、楷模、以为、尚须、附加、敌手、斗士、之后、自愧(、)自悔、尚须、堂皇地、报复、当然、无不可……”[注9]比“五四”以前所占分量更大。毛泽东同志《矛盾论》第一段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13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又如他在1963年9月写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第一段:“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一百零五年的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48页。)《矛盾论》是哲学理论研究的文章,术语多,复(双、多)音词极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篇文章是政论的,复音词也不少。这都是现代的和当代的白话文的典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汉语里越古单音词越多,越到后来,到现在,复(双、多)音词越多。现在发展复音词,就符合汉语语词发展的趋势。虽然宇宙间事物发展不平衡,不能笔直,如解放前旧社会书报里古汉语化单音词“兹、闻、此、云、之、乎、者、也”还不少,所谓“公文”里“等、因、奉、此”成一套,而解放区书报则是白话化。现代汉语里多音词常占大多数。蔬菜水果里如萝卜、胡萝卜、白菜、菠菜、白薯、芋头、香蕉、苹果、橘子等,有些是外国出产而我国译音的,如葡萄,来源于古波斯语budaw,《史记》写作蒲陶,《汉书》写作蒲桃,后造专用字葡萄。萝卜、菠萝等也是音译。萝卜《尔雅·释草》作“芦萉”,中古语音转为“莱菔”,近代转为萝卜。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都这样说(见《清经解》卷1270,318页中栏第7册《尔雅义疏·释草》,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又李时珍《本草纲目》第3册1615页菜部26卷“莱菔”条,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出版)。还有汉语单音词转变为复音词的,如先秦古书“瓠”转为“壶卢”,又写作葫芦。也见《本草纲目·菜部28卷》第3册1692页。这也好象先秦以来的“孔”,近代以后变为“窟窿”。这都象两个字给一个字拼音似的,不过上古时可能有复辅音,后世变为多音词。现代普通话里的多音词常常增加词尾虚词。名词多加“子”、“头”、“儿”等,如屋子、桌子、石头、砖头、末儿(粉末)、垫儿等;动词加“着”,如“走着”、“写着”,又加“上来”、“下去”等,如“走上来”,“走下去”等,形容词、副词加“的”、“地”等。个别词组把双音词压缩成了单音词,如“机器”在“录音机、电视机”压缩成“机”;“氧气”在“氧化铁”、“氧化铝”里压缩成“氧”,这有些象“体制改革”说“体改”,“瓦特”说“瓦”,免得名称太长,不方便;所以“电子计算机”有说“电算机”,也有说“计算机”的。这是在特定条件之下,主要是在词组之内。氧、氢、氮等在清代末年还意译作“养气、轻气、淡气”等,氧、氢、氮等是从意译里造出来的。二、以音译为主,意译附括号注原文拼音,逐渐过渡到音译。音译好处是较准确,科学性强,也是名从主人,国际性强;便于科学化、国际化。还有更大的好处是快速,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新的外来词汇,现在国际上每年新术语以几十万计。周有光同志在研讨会上《漫谈科技术语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的文章里,指出日本国现在快速吸收外来术语就是音译,不然按意义翻译赶不上。缺点就是暂时不懂,习惯了慢慢掌握。我国术语先音译后改意译的不少。清代末年说“德律风”telephone,后改“电话”,“五四”运动时讲democracy和science,后改民主与科学。学英语说“仆役boy”,后改“服务员”。打球、踢球说pass后说传递。现在莱塞laser译“激光”,盘尼西林译青霉素,维他命译维生素。这样容易理解。但权衡利弊,仍是音译较好。意译可暂时附注原文拼音,适当过渡到音译。音译中特别是许多人地名已很习惯,而且家喻户晓。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牛顿、瓦特、爱迪生、莫斯科、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等,好多人都熟悉会说。其实音译,三千年来不断有之。如西周青铜器《虢季子白盘》有“犹”、《诗经·大雅·六月》也有。春秋《左传·定公4年》等有“勾践、阖庐、夫概、夫差”等。《尔雅·释天》干支的甲说阏逢、乙说旃蒙、丙说柔兆……子说困敦、丑说赤奋若、寅说摄提格等等。郭沫若同志《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讲是从古代巴比伦星座译音而来[注1]。《释地》有昭余祁、医无闾、珣玗琪、昆仑虚、邛邛岠(巨)虚等。西汉《史记·匈奴传》、《汉书》也有,匈奴即后来被汉武帝赶出中国,到中欧成立的匈牙利帝国。始祖名“淳维”,有马名“[jué tí]”、“[táo tú]”,王叫单[chán]于,太子叫冒顿,妻后叫阏氏[yán zhí],还有左右谷[lù]蠡王等等。又有《朝鲜传》。朝鲜国传在《后汉书》叫《高勾骊传》,后来叫高丽,都是音译名称。少数民族各种名称音译的很多,姓氏如拓跋、慕容、乞伏、秃发(髪)、赫连等等[注10]。唐代,光佛经音译的就极多,如阿弥(无烦恼)、南无(nāmó敬礼)、波罗密(到彼岸)、涅盘(槃)(灭度)等。唐宋以后,海运大通,音译更多,不胜举例。[注10]这些音译词,在汉语里一般是多(双)音词。实际上各国各民族的语言里都有外国外族语里的词。不只我们汉语里有外来词,外语里也有汉语的词(当然更不只国内少数民族语了)。如“茶”在英(包美国)、法、德、西、俄语里都有。英语、法语作tea,德语作tee,西班牙语作té,日语作tya,都是“茶”的古代汉语语音,俄语作Haй是近代汉语语音。其他如“丝”,英语作silk,是古代汉语语音,或再有变音。“纸”日语kami,沈兼士先生说是古汉语“简”的变音,也是义通换读[注11]。三、选用通用汉字,不用生僻字和新造汉字。十年前国家标准局规定哩、呎、吋是不规范的,要使用英里、英尺、英寸等,这是正确的。国家现在各方面都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对于汉字的字形要求标准,对字音、字数也都要求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作法是正确的。汉字本身的规律和规范是一字一音,呎、吋等是一形两音,是不规范的,过去如“”读作图书馆三个音,是不规范的,到现在也没成为正式的文字。1985年后,我们讨论过化学元素字106至109号的可不造字,也是正确的。又如动物名称“鹂鹋”(emu)是澳洲一种象驼鸟的动物,是当地语言的名称。也可考虑改译,如“而苗”等。汉字本来有这两个字,古书用鸸于鸸,指燕子,见《庄子·山木》,鹋是另一种鸟名,见《玉篇》,都与今义不同。四、有些原造字或原用字的字形或读音复杂难记,难学难用,可以考虑修订。这类例子如氨、铵、胺分阴、平、上、去三种声调;氰、阳平,读“晴”,腈读“精”,不读“晴”。有些化学专家和教师记不住,更不用说学生。氨等三字可否都读阴平,它们在书面上字形已经有区别,说话时有上下文也可区别(过去实际上已如此了)。过去锡在《普通话异词审音表》规定读阴平,但后来硒也读阴平;不能区别,1985年后曾建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把锡改读阳平,以便区别。但审音会对专名尚未多作审定。我个人考虑,如仿氨三字例,暂时不区别两字同音也可以。以上请读者指正! [注1]甲骨文、金文参看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重版。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全8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出版。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全3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拙作《殷虚书契前编》等释文,1941年等稿。[注2]关于十三经的参看《白文十三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十三经注疏》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清代阮元、王光谦《清经解·清经解续编》12册,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关于《说文》,参看清代陈昌治刻本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影印,《说文解字访林》全20册,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注3]参考清代蒋骥《山带阁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注4]暂参清代吴楚材等《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81年版。[注5]参看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版。[注6]参看《辞海》合订本,中华书局,1948年再版。又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注7]见《水浒全传》,人民出版社,1973年重印本,273-274页,23回。[注8]见《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4版,23页,末段。[注9]所引《儿女英雄传评话》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239-241页。又《论“费厄泼赖(fair play)”应该缓行》,见鲁迅《坟》,2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注10]《史记》、《汉书》等见《二十五史》全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1986年影印出版。[注11]见《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汉字义读法之一例》,中华书局,1985年版。  相似文献   

15.
通过钻探获得的钻孔内核部位的物质,既可以指已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指未固结的松散沉积层或其他形态的物质,英文统称为core,以往的中文译名为“岩芯”,显然不全面。根据汉语构词规律,应该叫“孔芯”。建议将钻探行业里的英文术语core翻译成为“孔芯”,这样才可以与英文的core完全对应。同时建议对钻探工程名词术语中与core相关术语的中文译名进行修订,并提出了14个术语的译名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有一些汉字,例如醣、朊和甾,在学术上有特定的含义,简易明了,曾经使用,目前被禁用了,但在《新华字典》上仍保留。建议恢复使用这些学术术语中特有的汉字。推而广之,一些特有的汉字在学术术语中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以三种方式快速获取候选法律术语集,并对该候选法律术语集进行人工术语标注来构造法律术语库的过程。再通过研究法律术语库,最终获得了法律术语的长度和一系列构词法特征。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以三种方式快速获取候选法律术语集,并对该候选法律术语集进行人工术语标注来构造法律术语库的过程。再通过研究法律术语库,最终获得了法律术语的长度和一系列构词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