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所谓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就是在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感器(如高性能计算机、图形图象生成系统,以及特制服装、特制手套、特制眼镜等)的支持下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具有一定的视、听、触、嗅等感知能力的环境,使用户在这些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能以简捷、自然的方法与这一由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的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的作用。它是现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立体影象、立体音响、测量控制、模拟仿真等技术综合集成的成果。目的是建立起一个更为和谐的人-机环境。传统计算机对数字化信息的处理已具有很强的功能,但传统计算机的可用性(即可计算性)又是很不合理的。传统计算机的可计算三前提使得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在认识空间和方法空间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建立和谐的人-机环境的根本障碍。为了减小人和计算机之间的隔阂,人们曾在软件上花费很大的精力,如研制各种便于用户使用计算机的工具、界面、可复用的软件库等,我们把它们称为“软件环境”。VR的最主要特点是为用户创建一个能沉浸其中、驾御其上,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的“环境”,它是建立在计算机软件环境之上,但又发展了“软件环境”、高于“软件环境”。因此,如果对VR一词进行直译,则可译为“虚拟现实”。港台地区的一些学者有译为“临境”的,这是强调了用户在由VR所创建的环境中能得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又未能表达出它是建立于“软件环境”和高于“软件环境”的含义。所以我们建议:在我国已把software environment译为软件环境的前提下,考虑到VR的实质,译为“灵境”更为合理,强调了是一个更“灵”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关于virtual reality如何定名,我已在《光明日报》1996年10月28日“关于Virtual Reality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来了。我认为,该词最好译为“虚拟实在”。1997年1月16日《光明日报》针对我的意见组发了一组文章,公布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意见”:“临境(朱照宣等)”“虚实(关洪)”“电象(王可)”“虚拟境象(钱玉趾)”。认真阅读了他们的见解之后,我仍认为最好定名为“虚拟实在”。任何一个术语,从外文译成中文,最主要的有两条要求:一是要贴切地理解外文中表达的内在涵义;二是根据对其涵义的把握正确地寻找出中文的相应词语。按这样的要求来看“virtual reality”的翻译,用“灵境”固有弊端,用“临境”也不甚确切。仅就“境”而言就有如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所说“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此处究指何境?抑或是“海市蜃楼”“瑶临仙境”?所以,“灵境”或“临境”都没有反映出或表达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的本质。“virtual reality”中的virtual虽然沿用了中世纪逻辑学家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所创造的拉丁语词virtualiter,但它已成为任何一种计算机现象,从计算机网络上的虚拟函件到虚拟工作组,虚拟图书馆甚至虚拟大学、虚拟公司……每种情况下,virtual(虚拟的)强调了一种与过去不相同的当代新形式。计算机科学家用“虚拟内存”来代表计算机以这种方式设置的DRAM,这里无论如何无法与“灵境”或“临境”这样一些概念术语联系在一起。virtual reality中的virtual是用来表明由计算机造成的reality与其他reality的区别。virtual reality是reality的一种,它可能是一种real reality(真正的实在),也可能是一种irreal reality(非真实的实在)。对reality的理论研究,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算起也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他们的主张,大致可分为实在论的和及实在论的。实在论有多种形式,及实在论(包括非实在论)也有多种形式。形形式式的实在论对实在(reality)的主张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潜在和显实在。以海森伯为代表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测量使潜实在变成显实在,变为现实。在这里,reality通常是在与phenomenon(现象)相对的意义上使用的,是指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实在比现象更本质。virtual reality概念的提出,是对实在论的一个发展,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突破。它使人们认识到,在realism和antirealism之间还有一种过去没有为人们认识到的reality。与人工实在(artificial reality)一起,virtual reality构成了一个有待人们去探索去开拓的实在的新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现实”更高远更宏大,也更普遍、更本质。最后,我想说明一点。科学技术术语关键在于精确,而不必诗化或美学化,朴实一点为好。更主要的是virtual reality定名为“虚拟实在”,才有可能顺理成章地为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词组命名,例如virtual corporation(虚拟公司)、virtual community(虚拟社群)、virtual library(虚拟图书馆)等等。在virtual reality之下将有一个族谱或系谱,祖宗的姓和名不正,系谱必将乱套。试想如用“灵境”或“临境”为virtual reality定名,则virtual corporation或virtual library是否将定名为“灵(临)公司”或“灵(临)图书馆”呢?这会使以后的术语定名工作太不好做了。看来,科技术语的命名也必须重视整体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图形之父Ivan Sutheland 1965年在IFIP会议上所作的题为“The Ultimate Display”的报告,他指出人们可以把显示屏当作一个窗口来观察一个虚拟世界,其挑战性在于窗口的图象必须看起来真实,听起来真实,而且其中物体的行为也很真实。这一思想奠定了VR研究的基础。VR技术到80年代后期才得以迅速发展。1987年VPL公司报道了data glove(数据手套),引起公众极大兴趣,VPL公司创始人之一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virtual reality”这一名词。同义词还有: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临场感虚拟环境(immerse virtual environment)。VR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说:VR是人处在由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空间中,并能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漫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由计算机产生的实体,抓住它,改变它的形状;也有人说:VR实现了全景立体显示,使用户能在虚拟环境内部以360度的角度与研究对象自然的交互。多年来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与认识VR,并给出不同的定义,当然这些研究工作都在不断地丰富VR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VR是指人可以进入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由计算机产生的,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中,并可通过视、听、说、触等自然感官与之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自然感官的真实体验。所谓虚拟环境,则是基于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显示,三维声音合成,人体感觉模拟构成的可以是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是模拟一个危险的或者是遥远的环境,它实际上是感觉模型数据库。由于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和听觉,所以虚拟环境的数据空间也以视觉库和听觉库为主。当力反馈等技术有了突破,其他感觉库也会逐渐丰富起来,数据库可以描述具体真实的世界,也可以描述抽象世界。所谓交互作用,是指计算机软件根据人的反应,如:头、眼位置的变化,手势的变化,身体姿态的变化,语音口令等决定虚拟环境中事件的进程,实时变换图形、声音,实现人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关于VR的中文译法,我们认为:virtual译作“虚拟”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至于reality,本身具有“真实”“现实”“实在”等含义。但VR作为一种技术,从其所表达的含 义出发,VR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临场感和真实感,参与者宛如沉浸在一种三维立体空间中(场景中),并能在该空间漫游。对参与者来说,他所进入的环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object reality)”,只不过是由计算机产生的,并非客观实际,故在前面冠以“虚拟”是恰当的,所以我们赞成VR译作“虚拟现实”,它能恰如其分地反映VR的实质,这样采用VR技术生成虚拟车间、虚拟产品的虚拟装配,甚至虚拟战场,虚拟武器都容易理解了。至于把VR译作“灵境”,其关键是如何理解“灵”字,总感到有点抽象,不容易理解。若把VR译作“虚拟实境”,我们认为其含义与“虚拟环境”相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想讲述对“虚拟技术”的一点看法。当然,不涉及技术本身,对此行家们正在进一步探索。笔者才疏学浅,对此项技术纯属外行。只是认为这项前沿技术,用“灵境”一词表述不妥当。虽说,同计算机界接触多年,而“灵境技术”还是我在两年前从报刊上得到的新概念。什么是“灵境技术”?拜读了汪成为先生在《科学》杂志1996年第3期发表的文章,才有所明白。原来是人们在与信息打交道时,已不满足于惯用的获取形式,希望得到“一种能让人取得身临其境体验的信息处理系统”。汪先生在解释这项技术的名称时说,“灵境(virtual reality,又译作临境,亦直译为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支撑这种多维信息空间的主要关键技术。”如果从英文原文看,virtual的含义为虚象,虚位移动;而reality则指现实,真实,事实,实体。这在郑易里先生主编的《英华大词典》里是查得到的。汪先生直译为“虚拟现实”,非常准确。考虑到我国人民目前的文化素质,为了让公众都能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将VR译作“临境”,显得既形象又生动,足够了。“灵境”一词古已有之。从南朝的梁简文帝到现代的郭沫若先生都用过这个词。虽说《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词源》里没有诠释。但在《汉语大词典》里有这个条目,规定“灵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庄严妙土、吉祥福地,大多是指寺庙所在的名山胜境。另一是泛指风景名胜。可见以此来表述“身临其境”是不准确、不科学的。何况,“灵”字一般都与巫、魂灵、神灵、灵仙、灵怪、神奇、灵异、灵光、灵乩等有联系。至于灵界、灵域、灵圃同灵境的含义差不多,更同神灵有密切的联系。既然是科学名词,又是一项高技术,更应该讲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把virtual reality译为“灵境”似有不妥。第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与英文原意相距太远;第二不妥是有可能引起误解,以为现代科学技术里头已经产生了玄妙而神异的境界;第三不妥是无法应付大量“同族”的名词,例如virtual library,virtual manufacturing,virtual space,等等,总不好将它们中包含的virtual统统译作“灵”吧。然而我认为好的中译名应是规范的,同一字,在相同的科技领域中,应有确定的译法,使人在看到中译名时,容易理解其原文应是什么。我认为,本着翻译工作“信、达、美”的原则,最主要应考虑的还是尽可能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所以,我同意将“virtual”老老实实地译为“虚拟”。至于reality,译为“现实”,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实”作为一个名词似乎比“实在”用作名词更普遍一些。当然,如果因为在其他已经被普遍承认的科技汉语译名中已经正式采用了“实在”(如何祚庥先生举出的“物理实在”),那么把virtual reality译作“虚拟实在”,以便规范“reality”的中译名,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还有另一种建议是把reality译为“实境”,我觉得这也是很接近英文原意的,可能比“实在”更容易被接受。总之,我赞成“虚拟现实”或“虚拟实境”,我可以接受“虚拟实在”。这样,对于已有的和还将继续出现的大量“virtual XYZ”,也就都有了规范化的译名。至于cyberspace,我认为“电子空间”也不错,只是稍稍太“实”了一点,因为cyber究竟不同于“电子”。所以我赞成王可同志建议的“电象”,似乎同概括性较强的cyberspace这个词更为匹配。  相似文献   

6.
virtual作“虚”解,只见于中国的英汉词典,而在英国或美国出版的英语词典中,不见virtual有虚义。经查许多英美出版的各词典,只见对virtual的解释虽在措辞上各有不同,但在意义上却都非常近似和一致,就是:凡说virtual的东西,虽不是那种东西,但在实质,表现或效用上,却很像是真的那种东西,因而可当作真的来看待或使用。例如:a virtual dictator,意即“实际上的独裁者”(虽没有正式那么认定,但就其作为而言,实可称之独裁者);a virtual promise,实际上的允诺(虽没有作正式允诺,但实际上等于允诺了);a virtual dismissal,实际上的开除(名义上是辞职,但实际上是开除);The peasants remains in virtual slavery,农民仍处于实际上的奴隶状态。如果把virtual改译为“虚拟”,我们将看到:“虚拟独裁者”“虚拟的允诺”“虚拟开除”“虚拟的奴隶状态”……。这样的话没有人会理解,且可斥之荒谬。事实上,我们在技术领域已见许多“虚拟”,在实质上也同样荒谬,只不过因多数人已经习惯而不觉荒谬罢了。例如:在计算机领域,virtual memory的原义(据The Oxford Dictionary)为“在物质上并不就是所述(如说内存),但用软件做到了。由程序或用户来看,其表现很像是所述”,实际上可当做真的来看待和使用,所以称为实际上的(virtual)内存。如把virtual译为“虚拟”,则按《现代汉语词典》,虚拟就是假设或虚构的意思,“虚拟内存”就是假设或虚构的,仅仅存在于思想中的内存。这岂不荒谬?在通信领域,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的原义(按ISO TC97文件)是,“网络在包转接中提供的一项方便措施,给用户的印象就像是真作了连接”。原来,在包转接的通信过程中,双方并无固定的电路连接。但在进行了所谓的连接之后,双方感觉就宛如有了固定连接。那种好像已固定连接的电路就称为virtual circuit(实际上的电路),而相应的连接就称为virtual connection(实际上的连接)。但国内有些书刊把这virtual也译为“虚拟”,当然也荒谬(也有译为“虚”的,即为“虚电路”和“虚连接”。在汉语中,“虚”是一个贬义词,如虚假,虚荣,虚伪,虚焊……。那“虚电路”和“虚连接”怎么理解?难道是像虚焊一样不可靠的电路连接?)。virtual这词的意义包含两个方面:(1)虽然不是真的;(2)但很像是真的,而且可视为真的。前面的子句从属于后面主句,意义重心是在后者,所以如果只译前半部分(如译为虚),就易于导致错误。然而,如只译出后者(例如“很像真的”“似真的”“如真的”“犹真的”或“犹实的”),却仍然能完整而恰当地表达原义。因此,对于virtual,除“实际上的”之外还可有一些变通译法。例如,把上述virtual memory,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译为“如真内存”“似真电路”和“似真连接”,初见时虽然感觉不习惯,但在意义上却完全正确。又如virtual machine应可译为“如真机”,而virtual reality则建议译为“犹真现实”(目前流行把后者译为“虚拟现实”,其主要问题是在“虚拟”,而“现实”两字是无可非议的)。那么,此前为什么把virtual译成“虚”和“虚拟”?早在咸丰(1853)年间,国内曾出版了《光论》一书,其中把经过折射而形成的象(即virtual image)译成了“假象”。后来的“虚”,也许就从这“假”字演变而来。当时所有的书,直到本世纪30年代还有许多科技书,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例如“实际上的”这种口语,自然不可能登上书面。因此很长时间以来,“虚”就是virtual的唯一译法。以致今天,国内绝大多数的人已是只知virtual就是“虚”,而不知它的原义本来是“实”了。例如,前些年曾有一位力学教师写了一篇文章,对于“国外常有人把惯性力称为虚力”表示异议。由于惯性而产生的力,当然是真正实际的力。但是不得不想,国外称为“虚”的原词是什么?很可能就是virtual。其实virtual本来就是“实”,而不是“虚”。那岂不是一场很大的误会?大约是60年代后期,IBM在其370机中实施了virtual memory/storage,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一些于70年代初恢复出版的期刊上,开始把它译为“虚拟存储器”。这竟成了后来几乎把所有virtual都译为“虚拟”的滥觞。这样译的原因来自日本。当时日本把virtual都译成“假想”(在日文中“假”字被简化为竖人旁一个“反”字)。中国因为原有把virtual译为“虚”的惯例,伸长为“虚拟”,既保留了“虚”,又因虚拟正是假设(即假想)的意思而和日本的译法一致了起来。virtual的原义就是假想吗?当然不是。但日本人这样译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力学中,要用“虚功原理”进行计算时,必须先假设(即假想)在某一点上产生了一个很小的位移。这个假设的位移,就是virtual displacement(历史上曾称virtual velocity)。因此,在这一场合的virtual确实具有假想的含义。Virtual在力学里的这个特殊含义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直到近代,居然在粒子物理学中,又见再生。原来在粒子物理学中,有些粒子,并不是直接探测到的,而是通过某些征象间接推测它存在的。这种推测出来的,亦即假设的粒子,在名称上也被冠以virtual,例如virtual photon。一词多义,是世界各语言都有的现象。重要的是,必须分清在什么场合应是什么意义,应予区别对待。如把上述力学和粒子物理学领域的virtual译为“虚拟”,那确是太恰当了,因为“虚拟”正是假设和假想的意思(也许这两个领域的专家仍会倾向“虚”)。然而,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把virtual译为“虚拟”(或“虚”),都是荒谬。而且由此产生了种种弊端:(1) 使大多数行外的普通人感觉神秘莫测,不知“虚拟”说的是什么。可是virtual在英语中却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人都懂的词——实际上的,或很像真的。(2) 即便是行内,或是接触计算机已较久的人,也极少(只有极个别例外)能把“虚拟”的意思说清楚的。人各说法都不同,越说令人越糊涂。(3) 许多人因为不明“虚拟”的意义,勉强各自理解,理解都不相同,于是发生许多错用,滥用的事。(4) “虚拟”是动词,而virtual是形容词。有人曾这么写:“什么是虚拟网?为什么要虚拟?虚拟是在网络协议的第二层还是第三层上实现?”——如要把这话译成英语,其中第一个虚拟当然译为virtual,后两个虚拟该怎么译?(5) 由于汉语没有词尾变化,用动词修饰名词就会产生二义性。例如“虚拟专家”,不知这是被“虚拟”出来的屏幕上那非常像真的专家,还是“虚拟”了屏幕上专家的那个从事“虚拟”的专家(此处“虚拟”的含义已变为模拟)?  相似文献   

7.
一种21世纪极为重要的新技术已经形成,并快速发展,这就是在某些文献中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技术。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按预定目的,连续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动觉等信息,以创造出与预期的实际场合极相似的人造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实现人与仿真环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训练、学习、娱乐、侦查、演示等目的的一种技术。其核心内容是一种头盔式眼罩,利用电子光学技术可产生三维、动态、彩色、全景的仿真图象,再配以音响、姿态、位置、触觉等效果控制,使人恍若置身于真实世界,并且可按当事人的意愿对此一仿真世界加以控制和改变,实现双向交流。目前这种技术发展伊始,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名词,各种译法已日趋混乱,亟需及早订立规范词。目前主要的译法有:1.虚拟现实、虚拟实景、虚拟实境、虚拟实在等。而以第一种叫法最多。我认为这类叫法不太恰当,主要是:①“现实”二字不论作为哲学名词,还是日常用语,通常指抽象存在的客观事物,用作科技名词,过于空泛,使人费解。倒是实景、实境比较贴切,但也存在下述缺点。②突出了“虚拟”二字:拟是模仿之意,本身就有非真的含意,再用“虚”这个表示非真的副词形容它不但累赘,也是不合逻辑的。“拟”就是“拟”,是不能分“虚拟”或“实拟”的。③以上词汇都是四个字的动宾词组,作为术语不够简练,不易派生新词。而且每词中都含有相反含义的虚、实两字,表面上加重强调“实”和“景”的不同,实际上是用字不够精练。2.灵境(技术)。这种叫法属于意译,接近了概念的实质,较前一类叫法进了一步,但也存在问题,按《汉语大词典》,“灵境”意为:①庄严妙土,吉祥福地。②泛指风景名胜之地。无论那一个解释都与这里的意思相去甚远。实际上灵境,特别是“灵”字主要是宗教或文学用语,在科技文献中甚少应用,用它作术语会产生混淆或误导。我建议此词定为“拟境”或“临境”。因为①两者都表达了概念的本质内容。②都比较简练,易于派生新词。③都符合术语学的各项其它构词要求。相比之下临境可以和“身临其境”的成语联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临境”是从受试人出发的,因而不排除和环境的双向交流和互动。缺点是读音不太顺口;而拟境是从研制人出发的,更直接一些,而且与虚拟现实等叫法相似,容易改过来。缺点是含意排除了人和环境相交流互动的含义,较片面一些。  相似文献   

8.
我曾赞成用“临境”(《光明日报》1997年1月16日四篇之一),当时的想法一是它接近于“灵境”,二是和日语用法相同。看了众多的讨论(包括金吾伦在《光明日报》1996年10月27日和在本刊上的两文),觉得还需讨论才能找到合适的术语。下面说两点:1.能否不出现“虚”字?我曾说英文字virtual本义“虚少实多”,并引了香港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的例句,其中把“virtual ruler”汉译为“真正的统治者”。有意思的是,朗文词典又出了新版(1995,但只有英语,还未见英汉),这一例句保留了,而virtual ruler由皇后变为总统夫人,说明词典编者做了稍微的现代化而已。对virtual reality的汉译,能否有了“拟”,把“虚”省了?赵凯华建议用“拟真”,如考虑到金吾伦对reality的推敲,可以改用“拟实”。主张用“虚拟现实”和“虚拟实在”者,也可认为是把四字缩为两字。2.要留有“后路”。后路指应考虑复合词或有上下衔接词时避免歧义。原来用四个汉字代表virtual reality的,在复合词里也通常会取其中部分。金吾伦文中的virtual corporation,virtual library,可分别称为拟实公司、拟实图书馆。遇到统称的virtual reality,在汉语里如嫌单用“拟实”太别扭,可根据上下文加字,如“拟实技术”,又如建筑设计所用的“拟实环境”(见《科学》1996年4期)。  相似文献   

9.
过去我们在确定科技外文的译名时有一条经验,即不要过分意译,最好尽量直译。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一词的含义往往会扩展或转意,如果中文把意思翻译得太具体,将不得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译,以致一外文词对应多种译名。基于以上想法,我认为virtual reality应直译为“虚拟真实”,简称“拟真”,不赞成“灵境”等译法。  相似文献   

10.
virtual reality这一外来新技术的汉文规范名究竟定成什么好?近年来我国这方面有汪成为院士等的专著: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现实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及其他报刊文章,定名各异。有些报刊(如光明日报)还专门对此词组织讨论,各方面的人士发表了很有见识的好意见,对下一步定名是有益的。下面我先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从手头有的几本中外词典中摘录一些有关内容,如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s),虚拟处理时间(virtual processing time),虚拟样机(virtual prototype),虚拟[按]钮(virtual push button),虚实方式(virtual real mode)(其释义本刊略)。目的是供大家进一步探讨参考。virtual译作“虚拟”在计算机界乃至科技界已不成问题。这方面的词例太多了,而且还在出现新的搭配词,如虚拟机,虚拟存储,虚拟页面,虚拟外设,虚拟路由,虚拟终端。近年来仪器和计算机相结合产生了虚拟仪器。reality译作“现实”“实在”,我觉得太实了。还是采用“实境”比较雅致贴切。所以我赞成“虚拟实境”,简称“虚境”。  相似文献   

11.
提要只是在中国才把 virtual 认作虚,而在英语国家都认作“实际上的”(不论一般场合或科技领域)。虽在科技名词中不适用“实际上的”,但正确的译法还很多。“虚”只勉强可作非真解;而 virtual 是指,在无限多的非真事物中,那少数可视为真的。在较多情况下,real / virtual 并非反义词,而是近义词。“虚拟”搀和了传统的“虚”和日本的“假想”。虽然假想和虚都适用于虚功原理等个别领域,而在计算机、通信等多数科技领域,virtual 都无假想含义。因此,常见“虚拟”很难理解或解说。误解,误用,滥用的事比比皆是。一、Virtual的一般含义以下摘自英语国家出版的词典:(方括号[]内为笔者所作汉译)(1)《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83).书中对virtual释义第一条为:Being such in essence or effect,though not formally recognized or admitted[在实质或效果上就是这样,虽然没有正式这么认识或承认]。原例1:a virtual dictator[实际上的独裁者。意即虽没有被正式认定为独裁者,但就其作为而言,实可称之独裁者。(在涉及历史的英语著作中,常见virtual dictator这样的用语)];原例2:a virtual promise[实际上的允诺——虽没有作正式允诺,但实际上等于允诺了]。(2)《Longman Active Study Dictionary》(1983).释义:almost what is stated[几乎就如所述],in fact though not in name[事实上是,虽然名份上不是]。原例:The king was so muc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wife that she was the virtual ruler of the country.[国王受其妻影响如此之深,以致她成了这国家的实际上的统治者]。(3)《BBC English Dictionary》(1992).释义1:Virtual means that something is so nearly true that for most purpose it can be regarded as true[Virtual是说某事物那么近似真的,以致在多数情况下可视为真的];例:...the twenty-four hour general strike which brought the province to a virtual standstill[使该省陷于实际上停顿的24小时总罢工]。释义2:Virtual also means that something has all the effects and consequenses of a particular thing,but is not officially recognized as being that thing[Virtual还有这样意思: 某事物具有所述事物的所有作用和后果,但还没有被正式认作该事物];例:The peasants remain in a state of virtual slavery[农民仍处于实际上的奴隶状态];a virtual revolution in organization[机构内部一次实际上的革命]。(4)《Penguin English Student's Dictionary》(1991).释义:almost what is described by the noun that follows[几乎就如后随名词所说的那样]。原例:We had met once but we were virtual strangers to each other.[我们曾见过一次,但是实际上彼此还陌生。——这是适应汉语习惯的译法;如必须把virtual译为形容词,则为:彼此对于对方还都是实际上的陌生人]。(5)《Reader's Digest Universal Dictionary》(1987).释义:Being as specified in essence or effect though not in actual fact,form,or name[在实质上或效果上正如所述,虽然在事实上,形式上,或名义上并不是]。例:He resigned from his job,but it was a virtual dismissal[他辞职了,但那实际上是开除。——如把virtual译为形容词,则为“那是一次实际上的开除”。]以上只以五本词典为例。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英语词典,但所有词典对virtual的解释只不过措辞上有所不同(说明各词典都有自己版权,不互相抄袭),而在意思上却非常相似和一致。除释义词典外,还有许多同义词词典。如在《Longman Synonym Dictionary》(1986)中,与virtual意义相近的有:practical[可行的,实用的];essential[实质的,关键的];substantial[实质的,充实的];effective[有效的];in effect[效果上的];functioning as [功能像……的];operating as[运作如……的];tantamount to[相当于……的];equivalent to[与……相等的];equal to[等于……的];等等。所有这些同义词也都在说明 virtual 的含义是“实”,不是“虚”。Virtual有个派生词,即virtually。按英语惯例,形容词后加-ly一般只改变词性,意义不变。Virtual也如此。(上面最后两本词典的例句还说明,有时要把virtual译成副词才更合汉语习惯)。然而,在目前中国(包括香港,台湾)的译文中,虽然对virtually都译为“实际上”,但对virtual却多数译成了“虚拟”或“虚”。这样译,究竟对不对?二、Virtual 在科技中的含义和正确译法在以上例句的汉译中,“实际上”的意思都很易理解,所说的事也是都能体会的。但如把它改为“虚拟”,则可看到:武则天是“虚拟统治者”;某省陷于“虚拟停顿”等等。这样的话岂不荒唐?Virtual在英语中是否多义词?是否在某些场合应译“实际上(的)”或“实质上(的)”,而在另一些场合应译“虚拟”或“虚”?严格地说,virtual并不是单义词。它的历史也很悠久,也有古义。加上现代使用很频繁,还可能会有新义产生。但如只说较常用的含义,那就只有一个,即上述“实际 (或实质)上”的意思。这也是前述第2,4,5词典都只有一条释义的原因。我们必须弄清楚的是:在目前最常使用virtual这词的计算机及通信等科技领域里,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大概在所有的英语词典中,要数《The Oxford Dictionary》最具权威性了。在它的1989年版(共20卷)中,对virtual这词的释义共分四个组,共13条。前三组为罕用或已废弃,只有第四组是现代人所用的,其中第一条a是一般情况下的意义,摘录如下:4.a.That is so in essence or effect,although not formally or actually;admitting of being called by the name so far as the effect or result is concerned.[在实质上或效果上就是这样,虽然不是正式或真实的,但就效果或结果而言,却可以用这样的名称来叫它]。这意思和其他词典对virtual的解释完全一致。后面的c条至h条,则是分别对光学、力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计算机和其他领域里所用的virtual作了解释。现在把其中g条(计算机领域) 的解释照录如下:g.Computers.Not physically existing as such but made by software to appear to do so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he program or the user;specially applied to memory that appears to be internal although most of it is external,transfer between the two being made automatically as required.[并不是在物质上的存在就是这样的(东西),但用软件做到了,使它由程序或用户看来,表现正是这样。特别用于那种虽然大部是外存,但表现像是内存的存贮器,在需要时二者之间会自动进行传递。]由此可见,正是在计算机领域,virtual这词的含义与在一般情况下并无实质区别。就virtual memory而言,它虽不是真的内存,但在实际上的表现与效用如同内存,因此称为virtual(实际上的)内存。在通信领域里常见的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则在多数有关通信的课本中都有几乎一致的说明。以下摘自ISO TC97工作文件:In packet switching,those facilities provided by a network that give the appearance to the user of an actual connection.[在包切换中,网络提供的一项方便措施,给用户的印象就像是作了真实的连接。]此处“give the appearance...”的说法,与其他词典的“虽不是真的,但很像真”的说法没有实质区别。在包切换的网络中,本来不存在固定的电路和连接。但是通信双方在进行了所谓的连接之后,在他们之间就好像建立了一条固定的电路和连接。这种虽不是真的,但在实际上可当真的一样看待和使用的电路,就称为virtual(实际上的)电路,亦称virtual(实际上的)连接。“实际上的”很通俗,但用于科技名词,可能难以被接受。有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参考virtual的同义词来翻译。例如前面已提到许多 virtual的同义词。使用那些同义词,virtual memory就等同于memory in effect[效果上的内存],或(something)functioning as memory[功能与内存相同的],或operating as memory[运作如内存的],或equivalent to memory[与内存等效的]等等。因此,也可考虑把“virtual...”译成“效用××”,“等效××”或“实效××”。根据前述各词典的解释,可看到virtual有两层意思:(1)不是真的,(2)但因表现或效果有如真的而可视为真的。前一层是从属的 (衬托),后一层才是主要的 (结论)。以前译作“虚”,是只译从属的意思(不是真的),却丢掉了主要的意义(表现如同真的)。现在应先译出主要意义,即应首先考虑译为:“表现如真的”,“可视为真的”,或“很像是真的”;或更短些,即“如真”,“似真”。令人意外的是,这样译就无须再补充“不是真的”意思了。原因是,像“似真”,“如真”这些词的意思里,已经隐含了不是真的意思(因为我们如果已知某物是真的,就不会再说它很像真的了)。因此,上述virtual memory,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就可译为“如真内存”,“似真电路”和“似真连接”。也可进一步缩短为“如内存”,“如电路”或“似连接”⑤⑥。以下的英语片断很能说明,把virtual译成“如真”或“似真”确实很切合原意:...an Architectural Simulator,which enables developers to create and test software in a virtual Power PC environment prior to the availability of hardware platforms.Programs that run on these simulators will behave as if they were run on a real Power PC microprocesor.[……一种架构模拟器,它使开发人员在硬件平台还不能提供之前就能在一个如真的Power PC环境中创制和测试软件。在这些模拟器上运行的程序,其表现就像是在真的Power PC微处理器上一样。]这段文字原是Motorola公司为推广Power PC芯片而散发的资料。Power PC在当时是一新型CPU,因指令与其他CPU不同而无现成软件可运行。要开发它的软件,又因Power PC刚刚推出,还没有装配完整的Power PC机。所以推出了上述模拟器(一种软件)。把它装到一般PC机或Unix平台上,就可像是在真的Power PC机上似地进行Power PC的软件开发。因为所述环境在物质上并不是真的Power PC环境,但使用起来却和真的Power PC环境一样,所以译为“如真的Power PC环境”,非但切合原意,而且对读者来说,一看就明白了译文的意思。反之,如译成“虚拟的Power PC环境”,读者就不知道怎么虚拟,由谁虚拟,或虚拟成什么样。越虚拟越糊涂。近年来,随着Java语言而来的Java virtual machine一语,已很常见。常见译成“Java虚拟机”。究竟什么是“虚拟机”? 往往难予说明。但Java virtual machine不过是一个能够执行Java指令,即像真的Java机似地运行的机器,所以应可译为Java如真机 (或似真机)。同样,virtual reality不过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环境,置身其内,就像真的处于那种环境似的。因此应可译为“如现实”,或“似真现实”。最近湖南大学与邮电部门合作,创办了国内第一所“网上高校”其实,这就是国外早已称为virtual university的那种大学。创办该校的同仁们想必早已知道国外通行的这个名称。但按目前流行的译法——“虚拟大学”,必定会招致许多误解:“虚拟”的大学,能让人学到知识吗? 他们不会不考虑“虚拟”两字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当然,如译“如真大学”,就不会出现类似问题。但译“网上大学”也很不错。其实,近年来网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如virtual mall,virtual office,virtual corporation,virtual hospital,virtual community,virtual space等等,与其把它们译为“虚拟××”,实在不如译为“网上××”。把virtual译作“如真”或“似真”,初见也许令人感觉不习惯。但无论如何,这是很准确的译法。三、关于“虚”大概在咸丰(1853)年间,国内曾出版张福僖译 <光论> 一书。其中把现代所称的空气译为“风气”,现代所称的“焦点”则译为“聚光点”,而由于光折射而形成的象(即virtual image)则为“假象”。到了光绪末期(1905-1908),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科举制度已完全废除,全国兴办了许多中小学。所用课本大多翻译国外的,包括日本的。因为在日本的课本里本来使用汉字,所以许多名词 (特别是物理名词) 就按日本的译法照搬了过来。因此,上述“风气”,“聚光点”和“假象”,就被“空气”,“焦点”和“虚象”所替代了。同时也开始有了“虚焦点”(virtual focus)。从这时开始,我国就把“虚”和“virtual”匹配起来。在过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日本虽在“虚象”和“虚焦点”这两个词组中仍保持着“虚”,但在其他场合的virtual都已改用了不同的译法。而在中国,却把当初“虚象”和“虚焦点”的“虚”进一步推广到了几乎所有的virtual。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人这样做的,目前尚未能深究。但见当前的事实已至于如此:绝大多数的科技与教育工作者,只知virtual就是“虚”(或“虚拟”),而对它的原意主要是“实”这点却完全不知道了。不应该把virtual都译作“虚”。除因它的原义并不是“虚”外,还因“虚”常带贬义。例如:空虚,心虚,虚伪,虚名等,都有贬义。Virtual这词本身原无褒贬,因此在译为汉语时,特别用于科技成就时,不应该带贬义。“虚”在译词中还很费解。如“虚漏”,“虚接地”和“虚电路”,其中“虚”都不知作何解。只得对照那些传统词语,如“虚掩”:看似关着,但等于没关;虚设:看见有,但不起作用;“虚焊”:表面上焊了,实际上没焊住;……;归纳下来,认定“虚”有否定的意思。于是,勉强用这样的否定意思来理解“虚漏”(virtual leak),就是:“看似漏了,但实际没有漏”。对照virtual leak所说的现象(参看19页注③),似乎这样的说法也对。但按virtual原意却应是:“虽然不是真漏,但实际上等于漏了”。前后两种说法似乎差别不大,但前者注重说它并未真漏 (暗示无大碍,还可用),而后者则说它等于漏了 (隐含不能用)。“虚接地”(virtual earth)和“虚电路”(virtual circuit)则极易使人理解为如同“虚焊”那样极不可靠的接地或电路。勉强把它们解说为“不是真的”虽也可以,但仍有上述“虚漏”同样的问题:那是只强调不是真接地,不是真电路,而virtual...的意义重心却是可充当真接地或真电路一样来看待和使用的。许多科技工作者不但认为virtual就是“虚”,而且把“虚”和virtual都解说为“不是真的”。下图说明“真”,“非真”与“virtual”三者间的关系。显然,除了真是某事物,世间所有不是该事物的都属“非真”(即图中“真”以外的无限空间)。在所有非真的事物中,有一些在效用或表现上很像是某事物的,就被称为“virtual”。virtual的东西当然是“非真”的,但“非真”的东西却不一定是virtual的。(人是动物,但动物未必是人。)所以,把virtual译为“虚”,并且仅作“不是真的”解,实在是很不准确的。图中“非真”包括virtual,其区域远大于virtual事实上,目前英语中被译为“虚”的词,并不只是virtual一个。例如“虚数”原为imaginary number,航海业的“虚极”原为fictitious pole。那imaginary和fictitious原是想象或虚构的意思。把那样的意思译为“虚”,却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何不妥。 (待续) ---------------------第19页① 不应把switching译为“交换”。“交换”相当于exchange,而switching的意义实为切换(或称转接)。② 我国造船界就把virtual pitch和virtual metacenter分别译为“实效螺距”和“实效稳心”。可见在我国普遍把virtual误译为“虚”或“虚拟”的大形势下,也有坚持正确译出的。③ 在某些情况下,译为“如真”甚至比“实际上的”更确切。例如,真空器件的virtual leak,本来不是真漏了,而是器件内部物质在封口前吸附了气体,在封口后逐渐释放出来,导致真空度降低了。如译“实际上的漏”,就似乎是说真漏了,而表面看不出来;但事实是完全没有漏。改译“如真漏”或“如漏”则正如所述。又如,电子线路中的virtual earth,虽不是真接地,但因负反馈而可保持该点的电位几乎等于地。如译“实际上的地”也比不上“如真接地”或“如接地”那么贴切。④ 换言之,“如真”、“似真”都自带非真的意思。也等于说,这样译已兼顾了virtual的两层含义。⑤ 这是孙强南教授的建议。他指出,过去汉语中有“如夫人”的说法;“似”字也可单用。⑥ 另据 <现代汉语词典>,“准”字有如下含义:“程度上虽不完全够,但可以作为某类事物看待的:(例如)准将,准平原”。这意思与virtual很接近,故也可考虑译为“准内存”,“准电路”和“准连接”等。--------------------第20页① <北京广播电视报>1998.2.17第29版。② 绝大多数译为“假想”或バ-チャル (virtual的音译)。少数译为“见挂けの”,也有个别译为“实际”,“相当”或“真の”的。  相似文献   

12.
一、在通信方面,下面一些译名值得进一步探讨1.medium2.message3.E-mail4.transfer,transmission5.channel,path,circuit,line二、medium现用媒质、媒介、媒体,可否统一“媒体”目前transmission medium译为“传输媒质”(亦有用媒体)storage medium译为“存储媒体”communication media,mass media译为“传播媒介”,“大众媒介”multimedia译为“多媒体”现似有统一媒体的趋势。三、message现用消息、电文、电函1.在信息论中、信息源的输出为载荷信息的有序的符号的序列(an ordered series of characters intended to convey information)。2.在数据通信中,定义为字符与符号的组合从一点传输到另一点(A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 symbols transmited from one point to another),因而译为报文、电文,如message switching译为“电文交换”、“报文交换”。3.在新业务中messaging service系指经存贮转发的电信业务,和寄信函相似,无确切译名(如电函业务)。message handling system后暂定为“消息处理系统”。四、E-mail目前有译电子信函、电子信箱、电子邮件、电子邮政查mail一词原义为“邮件”。但邮件有两类,一为“信函”、一为包裹,E-mail故以信函为宜,将来邮政方面为何电子化,恐会有新的概念,业务与产品。五、transfer与transmissiontransmission译为“传输”,propagation译为“传播”,已无异义,后出现transfer(如ATM,STM)有译“传递”、“传送”、“转移”,在电信中似以“传递”稍宜。transmission与transfer之区别似在“传输”(transmission)不计到达何处,“传递”(transfer)则明确到达目的地。transmission-The sending of data from one place for reception elsewhere.transfer-To send data from one place to receive the data at another place.data transfer-The result of the transmission of data signals from any data source to a data sink.transfer译为“转移”,是不错的,但在通信中,似以“传递”为宜。六、channel,path,circuit,linechannel在信息论中译为“信道”、“通信”,计算机中有时为“通路”、“话路”(voice channel),“报路”(telegraph channel),数据中data channel则译为“数据信道”(当时即不统一)。path在无线中译为“路径”,有线中为“通道”。随着发展,transmission media又称为transmission path内含若干virtual path,而virtual path又含若干virtual channel,因此译名须进一步系列化。查通道与通路很难区分大小,因此须要确定。transmission path 传输路径 传输通道virtual path 虚路径 虚通道virtual channel 虚道路 虚道路另外circuit与line一般不会混用,但有时亦须加以区别。circuit电路是双向两条道路(channel)组成,line为线路。但有时把circuit switching称为线路交换——不妥。七、多媒体及B-ISDN中出现许多新译名,值得在明年集中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来讨论virtual reality和cyberspace的定名问题中发生了体系结构上的牵连。simulation、emulation、virtual reality三个词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属性相同,都源于摹仿技术,是在科技发展到不同台阶上出现的事物,应有体系结构上一致而适当区辨下的定义和定名。analog/digital是一对外延相背之词,也应定名得当,原来的定名都不贴切,因而提出一些看法和大家讨论。一、Simulation——摹而仿之Simulation英语上有假装、冒充、杜撰、虚构之意。航空上从最早的驾驶员地面训练器——机电式林克机(link ground trainer)发展成具有音响和视景效果的三轴可动式飞行模拟机(flight simulator)。经历了analog计算机和digital计算机时代,应用了机电、光电、声电、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各个领域训练和研究的模拟机已发展得非常广泛,形成了一门模拟技术。模拟或模拟机可以找到的定义为“供训练或实验用的模拟某些环境和条件的机器”;“一种计算机系统和/或其他设备,摹仿某个系统,对不同条件下施加不同变化时能得到相同的影响”;“针对某个物理的或抽象的系统的某些行为特征,用另一个系统来表示其过程。”Emulation原有竞争、超越、胜过之意,仅在数字计算机发展起来后才出现于技术领域。emulator用于对设计中、图纸上(尚未存在的)物理系统的数学摹仿,供参数选择、数据验证,以及在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摹仿。emulator的简明定义有:“用计算机执行的操作来表示某某个物理系统的现象”;“用另一台计算机的操作来表示某一台计算机的操作。”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simulation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其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像飞行模拟机仅限于对象的三维运动、仪表响应和环境的音频、视频模拟;VR则扩展到触觉、嗅觉、热感以及人的体位变化、视野跟踪、手上有数据手套等,其交互功能更强,视景从平面透视升级为体视立体。在航空、航天、进入危险环境作业上的训练等领域都建立VR实验室。VR也从实景和虚景的叠合,扩展为实境和虚境的混合,起到感受上的增强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和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引入了模拟环境的异地复现,主客体之间的交互往来从人与事物的交互关系,扩展到本地人物与异地人物之间的信息交往和交互作用;VR系统不仅建立在局域网上,还可以通过广域网扩展出去,并且还将面向大众,正在不断地发展。例如cyberspace(至今未有严格的科学定义)就是在网络计算机盛行时代结合游戏机上所用的交互VR技术,以及因特网上异地相会的境况加上科幻小说家对未来技术扩展憧景而杜撰的一个新词。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simulation,emulation、 VR是同一属性,在不同阶段利用不同技术跨越各种行业需求牵引下逐步升级的产物,有时界线难分。现以个人浅见,将这三个词的异同列于表1,并将cyberspace同时列出作参考。二、Analog——量值比对模拟(analog)和数字(digital)以电路来说分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analog通过纯线性的比例电路作量值上的攀比、类比或比对;digital通过特殊的非线性开关电路作量值异变。analog用“类比”情有可原,台湾即定名为“类比”。digital按“数字”对待并不好,问题在“字”。因为字分成字节和位元,计算机以位元为处理单位,因此应称“数位”而不该称“数字”,台湾就定名为“数位”。但用“位”也有麻烦,会与“Bit”混淆。还会和位置的“位”混淆。由于1993年《电子学名词》颁布时,已把analog定名为模拟,simulation定名为仿真。并在前言中说:“simulation一词对应的汉文词较多,经反复协商,采用社会上已习用的‘仿真’,以与‘analog’相对应的‘模拟’有所区分。”可见simulation的定名仿真是为analog让路。然而analog仅仅是量值比对,simulation才是对事物的摹仿、模拟。因而analog定名模拟颇为不妥。现将analog和digital的有关含义列于表2供参考。analog/digital这对词很难找到贴切之词,如果analog定为“类比”,digital定为“数位”,则对A/D和D/A Converter将成类/位、位/类和类/数、数/类转换器,似乎也别扭。照顾到保留模/数和数/模转换器不变,至少应将analog定为“模比”,digital定为“数位”,使其较贴合,且analog和simulation有所区别。总之,我建议将analog重新定名,推翻analog=模拟的定名。simulation不必为模拟被analog专用而避让。希望再次开展广泛讨论,对analog/digital重新正名。三、几种方案概括目前状态:simulation——仿真(曾用名“模拟”)emulation——仿真virtual reality——(?)cyberspace——(?)模拟——analog数字——digital台湾采用:simulation——模拟emulation——仿真virtual(—)——虚(—)cyberspace——(?)类比——analog数位——digital一种建议:simulation——模拟emulation——仿真virtual reality——拟境cyberspace——赛博空间模比——analog数位——digital*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4.
真实现实、扩展现实和虚拟现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真实现实(real reality)、扩展现实(augmented reality)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属于同一系列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真实-虚拟连续统(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它们是对客观存在的三种不同的认知形态,共同构成了知识世界的范围(extend of worl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5.
virtual reality有人按英文的通用解释直译为“虚拟现实”。究其技术涵义,一般认为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造一个“人造”的、“非现实”的世界,并借助于视觉(图形、图象)、听觉(声音)、触觉甚至嗅觉等提供的反馈信息,与这一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探索其中的科学规律的一整套技术。“虚拟”意为这一世界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不同;“现实”意为这一世界又具有某些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类似的性质。随着计算技术和仿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模拟的世界的真实性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种种诱人的前景正激发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以为“虚拟现实”的译法,就其通用的中文涵义来说,已可大致包括这一技术的内涵,并且已经逐步为技术界和一般公众所接受,似可考虑定为中文译名的标准,以正视听。西学东渐之后,中文面临许多科技名词的翻译问题。“信、达、雅”的标准曾为许多人所推崇。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重名的国度,科技术语的翻译,民族文化背景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它可能决定所选择的译名是否最终为公众所接受,即避免冲淡其科学意义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有利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如果说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更倾向于双字成词的话,与“仿真”类似的“拟实”或“拟真”似应在可选之列。  相似文献   

16.
● 只是在中国才把virtual 认作虚,而在英语国家都认作“实际上的”( 不论一般场合或科技领域) 。虽在科技名词中不适用“实际上的”,但正确的译法还很多。●“虚”只勉强可作非真解;而virtual 是指,在无限多的非真事物中,那少数可视为真的。在较多情况下,real/ virtual 并非反义词,而是近义词。●“虚拟”搀和了传统的“虚”和日本的“假想”。虽然假想和虚都适用于虚功原理等个别领域,而在计算机、通信等多数科技领域,virtual 都无假想含义。因此,常见“虚拟”很难理解或解说。误解,误用,滥用的事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7.
久已不参加名词审定的工作,由于virtual reality译法争议颇大,这里说一点浅见。(1) 关于virtual一词,很明显,这是虚拟的意思,如虚功,虚位移等等。至于将virtual译作“临”,这离原意太远!有些译法和“灵”字联系起来,请恕我直说,这不妥。这有将“灵学”塞入现代科学之嫌,而且有可能误认为“灵魂”一词,赋以“科学”的桂冠。(2) reality一词,近年来均译做实在。如physical reality就译为物理实在;realism在哲学里译作实在论。在文学艺术里,现在流行的是将realism译作现实主义。但自然科学和哲学关系更密切些。在英文字典里,确曾将reality译为“现实;实际存在事物”(《新英汉辞典》,110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但如果对“现实”一词还要加入一个解释,“实际存在的事物”就不如直截了当地译作实在了。所以,我赞成金吾伦教授的译法——虚拟实在。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虚拟现实的概念 近年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不仅是信息领域科技工作者和产业界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热点,而且也是多种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事实上,虚拟现实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更不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回答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之前,让我们简要回顾该项技  相似文献   

19.
<正>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了一款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死亡的虚拟现实模拟系统,让使用者体验“脱离”自己的肉体是什么感觉。这或许能为身患绝症的人提供一定帮助。为此,巴塞罗那大学的梅尔·斯拉特带领的研究团队让患者试戴了一款OculusVR公司研制的虚拟现实头盔,以便让使用者将虚拟的身体当成自己实际的身体。他们在研究报告中  相似文献   

20.
VR眼镜作为视觉知觉的"义肢仪器",其重要功能在于对真实世界的遮蔽、虚拟世界的带出,VR眼镜的佩戴是人的"穿戴"空间行为,其技术意向性使原有的伊德式的具身关系图示复杂多元化,VR眼镜的具身保持原有的"放大/缩小"结构同时更加具有"领域占据"和"沉积"的特征。虚拟现实系统的高度沉浸感不依赖图像画面的表征性逼真,而是依赖于对双目视差的高度仿真以及与其相关的身体知觉能力的增强,虚拟世界的沉浸应该遵循一种以情感激发为导向的、身体动觉感知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沉浸式技术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