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铜陵,以产铜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以创新而闻名。为响应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建设创新创业之城,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在铜陵这片热土上挺立而起。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铜陵市政府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三方签约,在铜陵市共建中国科学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皖  相似文献   

2.
方元 《安徽科技》2010,(9):25-2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给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胆探索的“尚方宝剑”。因此.铜陵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先行先试”.重在创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皖江地区首家中国科学院与地方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机构,铜陵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揭牌成立3年来,在铜陵市、安徽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共建三方的支持下,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发展宗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和技术支撑作用,推动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迸发的活力为地方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强化团队建设汇聚创新智慧推进创新,需要的是人才支撑。3年来,皖江中心按  相似文献   

4.
方元 《安徽科技》2009,(12):18-19
为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努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有更大作为,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一员的铜陵,必须要将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促进幸福铜陵建设。  相似文献   

5.
方元 《安徽科技》2016,(8):34-3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长江干流重要组成部分的皖江铜陵段,拥有长江岸线资源142.6公里(南岸59.9公里,北岸82.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4.1公里,分别占皖江的18%、26%。两岸湖泊众多,湿地资源丰富。构建皖江铜陵段绿色生态廊道,对维系长江皖江段优良生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以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DPSIR方法,建立了包含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5项因素22项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皖江城市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地区各市的低碳经济控制水平有待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宣城、铜陵、池州、滁州、巢湖、马鞍山、芜湖、安庆、合肥.宣城和铜陵两个城市低碳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其资源利用率和单位产出效益水平较高;合肥低碳经济水平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发展中能源消耗、电力、交通路网等压力过大,需要注意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他6个城市,各因素层指标比较均衡,但发展中仍需注意对个别极值影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吴笑 《安徽科技》2021,(3):21-22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铜陵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质.当前铜陵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推动铜陵实现奋力赶超、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关键.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破解科技创新领域改革难题的重要抓手,将为推动铜陵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国家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为加快皖江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如何看待近年来皖江创新发展成效自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皖江(不含合肥市,下同)主要创新指标呈倍数增长。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3年为5918亿元,是2009年1798亿元的3.29倍。  相似文献   

9.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皖江区域即将成为安徽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无论是科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还是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创新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2009年皖江区域R&D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评价了皖江区域内各地区的R&D活动水平差异,并对皖江区域R&D投入产出水平作出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10.
储流杰 《安徽科技》2011,(4):19-20,29
目前,皖江城市带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及国家创新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使皖江城市带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双重战略机遇。科技创新可以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效应。  相似文献   

11.
铜陵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重点城市之一,肩负着"率先发展、率先突破"的重要任务.能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关键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技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发挥好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皖江城市带作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服务外包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与转型的新趋势,而皖江城市带的高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文以皖江城市带企业培训外包和高校接包为例,以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高校的接包能力。通过访谈,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该文提出:高校要把握宏观环境,通过机制建设,加强自身文化与环境建设,提高师资力量,主动对接市场等措施提升服务外包的接包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时强调,整个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转换,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八百里皖江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皖江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4%,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分别占全  相似文献   

14.
一、铜陵市"十三五"以来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铜陵市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更多的科技型企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建成了铜陵狮子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火炬铜陵电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先后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成为安徽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5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长江沿岸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长江沿岸五座主要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市的典型地质灾害点,包括滑坡、崩塌、岸崩、管涌、堤身开裂、塌陷地质灾害分布和特性的研究,总结出皖江沿岸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同时进一步证明对典型地质灾害点调查和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皖江港口总体规划、岸线及土地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提出可以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在以安庆为中心而流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发生联系.西邻安庆,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在黄梅戏发展中也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铜陵地区独特的矿山文化和青铜文化与黄梅戏有机融合,为黄梅戏在铜陵地区的成长与传播提供了艺术土壤,在艺术特征方面塑造了黄梅戏文化审美的铜陵风貌.基于铜陵地区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应从人才...  相似文献   

17.
徐丽丽 《安徽科技》2016,(12):24-25
正由铜陵市人民政府、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和中国科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三方共建的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皖江中心"),于2012年4月揭牌成立,是皖江地区首家中科院与地方共建的平台机构。皖江中心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发展宗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和技术支撑作用,推动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科技综合实  相似文献   

18.
方元 《安徽科技》2013,(4):18-19
正铜陵市委、市政府提出,加速推进铜陵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把铜陵建成现代产业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精致大气之城、平安幸福之城。将"四个之城"建设与推进铜陵实现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对建设幸福铜陵的丰富,更是铜陵奔向现代化的积极探索。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铜陵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一、建设"现代产业之城"是实现铜陵现代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设立.安徽将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单独列出一章强调产业转移中的自主创新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包括了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新的发展形势对安徽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方元 《安徽科技》2018,(3):38-39
正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铜陵创新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谋划新时代铜陵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铜陵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