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放 《科技信息》2013,(6):204-204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接触最多的三种文体就是政论体、外宣文体和文学题材。这三种文体有其不同的翻译处理方法,比如说政论体关乎政策、纲领甚至国家形象的传播,风格是精确且严肃的,外宣文体重在彰显企业、景点等文化,含有推销宣传的性质,所以风格要能吸引读者群体的眼球;文学题材包含范围较为广阔,重在美学的传递。这三种文体虽有各自的不同,但也有共性。因为译者是文章传播的媒介,如何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原语的文化内涵,贴近读者的思维习惯和对信息的需求,是这三种文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试着从三种文体的各自角度来分析其不同的翻译处理方法,并试着来找出三种文体的内在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文体意义的再现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者的写作风格,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理解原作的气氛,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所以译者应在分析原作的文体意义的基础上,以保留原作的文体意义为基本原则,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再现原作的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樊玲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104-10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读者理解原作,对于原作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对译者的读者身份进行阐述,译者作为读者经历认识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认知活动、评价活动以及审美活动,最终实现对原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含义大致相同和译者介入的透明性,视译文为原文的复制品、派生物,导致轻视译者的地位.现代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积极参与,而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特殊读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具有双重身份,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创作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郝元嫄 《科技信息》2012,(18):162-162
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并制约译文的形成。翻译时译者要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将原文信息表达为译文读者能接受和理解的语篇。本文通过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词的译本分析,探讨了思维与翻译问题,并认为思维方式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受到大量读者的喜爱,在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2009年该作家的作品《1Q84》出版,在读者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施小炜和赖明珠两名译者翻译,但两本译作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本文将通过具体例文比较,探讨两位译者在景物、会话、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翻译中词语运用及表达方法上存在的差异,分析二者在主体性体现、翻译文体、翻译策略和翻译手法上各自的区别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分析林语堂在翻译中国儒家经典作品时采用的方法,研究发现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结构和文体进行了较大地调整.从目的论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观、翻译活动的发起人和赞助人的参与以及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对林语堂的翻译方法均起着很大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本的语体风格在翻译决策和方法的定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Ulysses)为范本,从剖析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入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意识流的语言和风格特点,实施一条由形式到内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理解是翻译的基石,文本意义的实现,既离不开文本自身,也离不开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阐释。理解不是消极的阐释,而是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界融合”。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原文文本和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者。本文从分析作者意图、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阐释的多维度性与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语用翻译的核心是语用等效,通过两种语言的语用对比,译者要译出原文作者的意图,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本文探讨了在语用翻译中发挥译者"创造性"的重要性及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14.
鲁顺 《科技信息》2013,(2):234-234
翻译策略与文体密切相关。本文所指的文体是指广义的文体,也就是语言中的各类文体,如广告文体,政论文体,文学文体,新闻文体等。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文体文章的译文,讨论了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可能出现误译或译得不合宜的地方,进一步总结了在翻译不同文体的作品时应如何达到"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Directors Tell the Story:Master the Craft of Television and Film Directing(《导演讲故事:影视导演艺术与创作》)一书的翻译为例,探讨影视制作指导用书翻译的两个关键问题——译者文体风格和专业术语翻译。该书属于专业指导用书,译者文体风格应与源语文本文体风格保持一致,译者应使用"协商体"进行翻译;对于专业术语的翻译,译者应遵循"准确性"、"可读性"和"透明性"原则,广泛阅读相关专业用书,借鉴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译法,充分利用专业词典和网络资源,寻找专业术语的确切含义并据此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7.
民间故事呈现了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基于客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作为第一读者身份及其作用分析,认为动态构建客家民间故事创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客家民间故事的本质和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文章通过关注客家民间故事翻译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从读者维度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传达与融合客家文化元素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为客家民间故事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接受理论关注人们长期以来忽视的读者与阅读接受的问题,认为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才能产生接受和理解。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翻译要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特殊性,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创作出易被儿童接受的译作。  相似文献   

19.
接受理论关注人们长期以来忽视的读者与阅读接受的问题,认为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才能产生接受和理解。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翻译要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特殊性,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创作出易被儿童接受的译作。  相似文献   

20.
科技导购指南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有其特定的现实和功利的目的,译文是在译者的协调下,以原文文本为起点、以不同地区的译文读者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根据科技导购指南文本的功能,针对不同地区的译文读者,把握目的市场,进行标准化和本土化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