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成源 《科学通报》1995,40(8):719-719
1993年8月,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推选出4个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候选剖面,即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四川广元上寺剖面,西藏色龙西山剖面和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长兴煤山剖面名居榜首.近年来,二叠-三叠系界线展中的牙形刺引起地层古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只有牙形刺的精细研究,才能使二叠-三叠系的生物地层界线得到厘米级的高分辨率.本文作者最近对二叠-三叠系已有的13种不同的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作了评述,着重指出,以往的几种生  相似文献   

2.
何锦文 《科学通报》1988,33(14):1088-1088
浙江长兴煤山的Z剖面是中国南部二叠系与三叠系分界的层型剖面,也是世界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候选层型剖面之一。最近,笔者在研究该剖面的粘土时,在上二叠统顶、下三叠统底部的混生层1,2,3的粘土层中首次发现了为高温石英所具有的六方双锥晶形的石英。高温β-石英常见于酸性火山喷出岩中。因此,这个发现不仅证明了晚二叠世(长兴阶)、早三叠世初长兴煤山地区曾受到一系列火山活动的影响,而且为进一步研究二叠-三叠系事件地层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姚建新 《科学通报》1987,32(1):45-45
世界二叠-三叠系之交的动物群都处在演化的低潮期和更替阶段,牙形石作为一种海相动物群也不例外,但是同其他一些生物类群相比,它有比较清楚的演化系列。这对于说明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类群的演化,确立一条合乎生物地层学原理的二叠-三叠系界线至关重要。因此笔者对处在冈瓦纳古陆南缘的我国西藏南部地区的牙形石动物群及二叠-三叠系分界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些认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兴"金钉子"),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主要保护对象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长兴阶层型剖面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剖面见证并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最大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国际对比意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该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先后创建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  相似文献   

5.
杨守仁 《科学通报》1993,38(16):1493-1493
1985年,王新平等研究了江苏镇江大力山三叠系。因该区三叠系露头良好,化石较多,研究程度较高,成为江苏三叠系重要剖面。但是当时对二叠、三叠系界线问题,因浮土掩盖,未得解决。笔者于1992年重新研究了大力山三叠系剖面,在野外首次发现了该剖面三叠系与二叠系是连续沉积,在三叠系底部存在二叠纪腕足类与三叠纪双壳类、菊石混生现象,从而解决了该区三叠系与二叠系界线问题。  相似文献   

6.
罗惠麟 《科学通报》1985,30(21):1650-1650
中国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是下寒武统梅树村阶的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钱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的中国候选剖面,1984年1月,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GP)29号项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表决通过,将梅树村剖面作为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并提交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及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最后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7.
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训练  苏文博 《科学通报》1999,44(18):2008-2016
几个地层界线全球层型剖面上生物地层与层序地层的关系研究表明,界线层型剖面点选择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FFS)之上第1个广泛分布的化石带底界最为合理,提出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应是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由于定义界线的首要标准类群化三氏界不会低于其所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因此初始海泛面可作为识别和对比年代地层界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华南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华南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界线之上. 根据其中的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化石, 微生物岩的产出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剖面的27层. 钙质微生物岩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相或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 向深水区逐渐尖灭. 钙质微生物岩一般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 微生物岩中的生物化石以微生物为主要特征, 同时伴生有小型腹足类、介形虫和小型双壳类化石. 这一以微生物为特征的生物化石组合代表了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残存下来的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化石群落. 大绝灭界线之上钙质微生物岩的突然出现是二叠纪末全球事件在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的具体反映. 由于前人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深水相或浅海陆棚中、下部剖面上, 而华南钙质微生物岩则主要分布在浅水或极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剖面上. 因此, 通过对钙质微生物岩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古生态的研究, 将有助于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事件在古海洋不同水深区的具体表现, 为认识全球事件的实质和过程提供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上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梁汉东 《科学通报》2002,47(10):784-788
观察和研究了以中国煤山PTB(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第25层白黏土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层及相关地层的岩石矿物记录,获得以下结果:白黏土下伏富针铁矿红色微层是PTB灾变事件的自然标志;碳酸盐岩沉积间断作为宏观地球化学标志指示了二叠纪末期灾为事件发生后的古海洋曾一度遭受严重酸化,海洋酸度达到pH<4.0;典型硫酸盐矿物石膏的形成进一步示踪了古海洋的酸性来自硫酸水合物,进而推论,二叠纪末期全球短暂升温事件和海氏短暂缺氧事件可能是海洋硫酸化的派生事件;海洋硫酸化事件本身则很可能直接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海洋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10.
云南曲靖玉龙寺组和翠峰山群界线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椿 《科学通报》1984,29(4):232-232
云南曲靖地处扬子地台西南缘,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地层发育较好,层内富含生物化石,二地层呈整合接触,被誉为中国志留系-泥盆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的典型地区。本文主要报道该地区辅助层型剖面的磁性地层学持征,提出该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界线划分的古地磁学依据,并探讨相应地质时期古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四川广元上寺二叠-三叠系界限剖面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华梅 《科学通报》1988,33(8):612-612
为探讨二叠-三叠纪交界时期地磁场变化特征,及为某些地质事件进行大区域间,海、陆间,乃至全球性对比提供重要依据,我们选择了已作详细古生物研究工作、并发现有铱异常、沉积连续的四川广元上寺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剖面,首次进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作  相似文献   

12.
王伟 《科学通报》1997,42(4):406-409
Magaritz等通过对南阿尔卑斯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剖面δ~(13)C值变化研究认为,δ~(13)C值在P/T剖面上的变化是判断存在沉积间断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因煤山和上寺等P/T界线剖面的δ~(13)C值在界线附近的变化有明显的突然性,从P/T界线上下δ~(13)C值下降到恢复之间的间距太小(<2m),而认为这两个P/T界线剖面在界线附近存在沉积间断。我们通过研究西藏色龙P/T界线剖面的生物地层学和δ~(13)C值,以及对比现代海洋溶解无机碳的δ~(13)C的变化后认为,用扩δ~(13)C值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是否渐变,以及其在剖面中下降-恢复的距离大小,来判别剖面的沉积记录完整性的观点,尚需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13.
朱怀诚 《科学通报》1997,42(3):301-303
塔里木盆地西南皮山、和田一带有一套巨厚的陆相地层,关于这套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长期以来争论很大.早年被称为叶尔羌系,依据所产植物化石将其划归上二叠统到中、下侏罗统.1962年,斯行健等将叶尔羌系易名为叶尔羌群,并将涵义限制于这套地层上部的侏罗纪含煤地层.其下部原归上三叠统的部分因发现晚二叠世动、植物化石,遂改属上二叠统,后被另名为杜瓦组(新疆石油管理局编表组,1977).因此,本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缺失三叠系.1988年,刘淑文研究了李永安等在皮山县杜瓦地区采得的一批叶肢介化石,再次认为三叠系在这一地区存在,侯静鹏研究了该地区的晚二叠世孢粉.但这一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接触关系以及杜瓦组的确切时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依据对皮山杜瓦地区杜瓦组19块样品分析出的孢粉所进行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该区早三叠世最早期地层的存在,论证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在该区为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14.
王福星 《科学通报》1983,28(18):1130-1130
我国西南震旦系有几条剖面已被列为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参考候选剖面。前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本文涉及的是贵州清镇阿坝寨、云南晋宁王家湾和四川峨眉麦地坪震旦系剖面,它们与标准的湖北三峡震旦系剖面的对比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5.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曹长群  王伟  金玉 《科学通报》2002,47(4):302-306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有机碳与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同时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阶段,开始于23层底部的缓慢降低与有机碳总量(TOC)强烈波动的开始界面一致,反映了此阶段从无在库向有机碳库碳通量的相对增强;24e层顶部灰岩层出现降低幅度为2.3‰的无机碳同位素异常和26层内部3.7‰的有机碳同位素异常,27层内部无机 位素组成并不存在早期报道的8‰的负异常,有机碳同位素在下三叠殷坑组的高幅波动是陆源有机碎屑混入影响的结果,二叠纪末期碳同位素缓慢与陡然降低的连续性等特征表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灭绝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长兴煤山褶皱-冲断构造样式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对长兴煤山地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古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以及古地磁学等方面,而关于其构造变形的报道则不多见。本次工作在长兴煤山一带发现了以褶皱-冲断变形组合为特征的构造样式。本文主要讨论这些构造样式的野外特征及其对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标准剖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LA-ICP-MS对系统采自华南奥陶系标准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的牙形石进行了高分辨率微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沉积环境水体加深、量能减小,牙形石稀土元素存在(La/Yb)N与(La/Sm)N值减小,而??Ce值变大的趋势.伴随沉积环境由浅水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向广海陆棚-陆棚盆地演化,牙形石的REE配分曲线由右倾斜型逐步变为平坦型、左倾斜型和帽型.从而不仅证明牙形石稀土元素(REE)的组成特征以及配分模式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指示意义,而且为牙形石等磷酸盐生物壳体的稀土元素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藏措勤盆地上二叠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西藏改则肥下东乡阿多嘎布下二叠统下拉组剖面野外实测中,根据岩性尤其是古生物组合特点,分析该剖面可能有上二叠统的存在。室内大量古生物鉴定结果证实了这一野外推论的正确性。这一发现表明:“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普通缺失上二叠统”的已有研究结论值得重新认识。该组含有珊瑚,有孔虫,腕足,藻类等丰富的暖水型生物群化石,局部出现珊瑚,层孔虫点礁,这一特点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古特提斯域从高纬度又转变为低纬度的演  相似文献   

19.
峡东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宏体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孟莪 《科学通报》1991,36(24):1873-1873
峡东区地层自李四光等首批研究近70年来不断取得进展。其中,作为元古宇末系——震旦系的层型剖面,更由中、外地质学者作了精心研究。作者于1990年12月和1991年2—3月重赴该区采集震旦系中的化石。  相似文献   

20.
华南下-中泥盆统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志强 《科学通报》1993,38(8):741-741
自Lonsdale在英国Devonshire发现并定名泥盆系以来,有关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下-中泥盆统界线的划分、对比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虽然该界线的国际层型剖面已经建立,但是它与其它地区地层的对比,特别是不同相区间的对比,仍然困绕着地层学界.近几年来,笔者就这一问题在广西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