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作家阿诺德·贝奈特的《五镇的安娜》在人物关系上互为主体,其小说人物"特尔赖特——安娜""安娜——迈诺斯/威利"之间突显出一种主体间性。"特尔赖特——安娜"的关系表明主体间性的失衡,"安娜——迈诺斯/威利"的关系代表了主体间性的延伸,而贯穿主体间性始终的则是以安娜父亲为代表的父权意志。《五镇的安娜》对父权话语的反抗和对女性自由问题的探求,其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女性个体的自由,实现主体间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小妖精集市》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杰出的,也是最受学术界关注的诗作之一。诗歌向读者们展现了两种分裂状态:一是男性"自我"空间和女性"他者"空间的分裂与对立;二是处于边缘化深渊中的女性心理的分裂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只有借助于"第三空间"才能实现身份的重构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3.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大型机关报党报,对《解放日报》研读发现:延安时期女性作家先期都以"边缘人"的身份,坚持文学创作的自主自由,她们在政治合法性的前提下坚持自由言说的可能性。在知识分子的"入世"担当意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整风运动"及一系列的政治化运动的综合作用下,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女性写作、自由写作又很快地融化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写作。  相似文献   

4.
卢旭 《当代地方科技》2010,(14):167-168
为复兴儒学,李翱首推《中庸》作为经典依据,试图重构儒家心性理论。《复性书》中,李翱以"诚"论"性"、以"诚"论"情"、以"诚"论"道"、以"诚"论"明"等,归旨于"天人合一"之境。本文以《中庸》"诚"的观念为红线,从性、情、道、明等角度,考察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与《中庸》的相承性,以回溯思想源流的方式梳理和反观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的渊源和脉络。  相似文献   

5.
集中分析了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十九世纪妇女》颠覆了男权文化中传统妇女形象,构建了新的女性形象——"米涅瓦"和"缪斯"。福勒认为女性如同"米涅瓦"和"缪斯"的一个复合体,融入了两种相反却又相互交融的气质,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能量与和谐力量与美丽智慧与爱的统一体。福勒对女性形象的新定义为女性争取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女性差异性理论,并且具有模糊的雌雄同体的理想,对后来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解读三个文本《施瓦茨小姐》、《玫瑰门》和《雨中的猫》来分析女性与猫的对话,讨论猫这一符号的所指意义.透过猫的隐喻及其象征意义,本文分析了女主人公生存选择的动因,并探讨女性在“罗各斯中心主义”语境中作为"他者"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7.
"梦幻"作为人类常见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并不单纯是梦幻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产物,其来源和内容是同梦者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自身所担当的女性角色的认知、反思和确认,是现代女性与"梦幻"产生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现代中国女性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小说文本——张爱玲的《霸王别姬》和铁凝的《世界》为例,具体论述现代女性小说如何通过女性人物的"梦幻"来传达对女性角色的反思和确认,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现代女性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十日谈》和《聊斋志异》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十日谈》中的悲剧女性强调个人独立与尊严 ,肯定个体价值 ,主动积极地追求自由人格理想 ;而《聊斋志异》中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意识往往被纳入伦理的心理结构之中 ,肯定群体价值 ,其人格主导特征是人伦道德型的  相似文献   

9.
"吊"作为《文选》中一种表达对死者哀吊的文体,历经岁月流变,从简单安慰性文辞渐渐发展成一种含有丰富情感抒泄的文体。"吊"有一个从礼仪到文体的发展过程。《文选》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吊体存在不同认识原因在于二者选录标准不同,文学作品在《文心雕龙》中是"述中显优劣",在《文选》中则是"选中定典范"。吊文由质朴向华丽的转变恰呼应了萧统所属时代的文学风潮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玩偶之家》的娜拉一直以来是妇女觉醒与解放的代名词,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一个出走后的娜拉。文章侧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剖析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性善恶,进而结合其他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阐明对觉醒的女性而言,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走或留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美人隐喻"着重指古典诗文中主体在文化层面对女性的一种精神寄寓。《诗经·桃夭》中"桃夭"的文化隐喻,不仅喻意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夫为妻纲的文化传统,还喻意了"美人"如"君子"需内外兼修,使形貌之美与德行修养一致。从《诗经·桃夭》到《红楼梦·五美吟》,历经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及曹雪芹等人的书写,"美人隐喻"逐渐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品题,并对儒家女性观在当下的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王亚琼 《科技信息》2009,(28):383-384
《女勇士》中体现作者身兼华裔和女性双重身份,面临多方面压抑:一是传统中国文化对女性压抑;一是美国白人种族主义歧视压抑以及在中关两种文化下无从选择,缺乏归属感的压抑。压抑与反抗的情绪过程贯穿全书,作者努力追求一个全新、勇敢、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并且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反抗两种文化的压制。  相似文献   

13.
胡文慧 《科技信息》2010,(28):I0005-I0006
威廉·福克纳在美国南方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奉献出一部又一部饮誉世界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扎根于美国南方,并探索了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的一部。本文对《喧哗与骚动》中的三代女性人物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作为母亲、女儿和外孙女的三代女性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不论她们抗争与否,她们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她们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和受害者。  相似文献   

14.
杨迪 《科技资讯》2013,(22):203-203
本文针对《Pro E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提出了区别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在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采取"调研分析、过程重构、系统实施、动态反馈"等方法寻求并推进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中的"不自由",历来都被理解为柳宗元的行动受拘。考索"不自由"在古代典籍和《全唐诗》中的用法,可以发现此句实蕴含另一种意旨,即柳宗元的采蘋花相赠之欲,乃是缘春风(故人)之情而起。"不自由"乃情不由己、情不自禁之谓。  相似文献   

16.
《走向自由》是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粲芳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直接指涉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女主人公回忆中不断出现的有关"水"的意象进行解读,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式表达指出:身份的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女性属性,从而为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书写了一种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女关系,同时也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焦虑提供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场域"。  相似文献   

17.
张芳霞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0):87-87,84
《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刚强,追求自由的新女性。作者通过主人公简爱自我意识的觉醒,宣扬了女性的反抗意识和自尊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18.
《你好,安娜》是女作家蒋韵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聚焦创伤记忆中的幻与真,城市家庭空间中的怕与爱,呈现了女性成长中的孤独和恐惧、倔强和真诚,以及自我救赎中的罪与罚,并尽可能地通向真相和良善,构造一个回声碰撞的生命与历史的记忆空间。蒋韵的女性书写,不是1980年代的女性启蒙叙事,也不是1990年代的身体狂欢式的性别叙事,而是首先对自己的接纳和承认、承认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完美,从而与他者同情共感、共存共在。由此,小说开拓了中国当代文学女性书写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萨拉·沃特斯《荆棘之城》在人物设置、叙事者安排和背景构建等方面对威尔基·柯林斯《白衣女人》进行了改写,赋予曾被边缘化的女性以“声音”,表现她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在逆境中自我拯救的勇气。这也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阴暗面,从现代人的立场重构了一段繁华与罪恶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