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汾河二库应发挥区位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与旅游有机结合,形成以旅游带动渔业,以渔业促进旅游的综合发展态势,努力为省城市民提供一处休闲放松的理想乐园。  相似文献   

2.
辛雁清 《山西科技》2013,28(5):22-23
介绍了太原市城市防洪体系,阐述了汾河二库与太原市城市防洪的关系以及汾河二库的洪水调节作用,分析了汾河二库和太原市防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洪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靳向波  李瑞 《山西科技》2012,(3):40-41,45
主要介绍了汾河二库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设计、软硬件配置等方面的设计特点,可为中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汾河二库拦河大坝为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88m。坝基在上覆26m-28m厚砂卵石层被挖除后,通过探井、岩芯钻孔取样及超声波测试发现坝基下伏缓倾薄弱层,这将降低大坝的抗滑稳定性。为此,对坝基采取加设齿槽等工程措施,经过对坝基深层抗滑稳定进行的核算和评价,认为大坝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汾河二库大坝施工的试验研究及实践表明,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弹簧土能达到同标号常态混凝土的全部技术要求,为北方高寒地区碾压混凝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汾河二库碾压砼大坝坝面裂缝属于一种工程质量缺陷,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裂缝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减轻对大坝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汾河二库枢纽工程主要采用了以下施工技术:碾压混凝土采用汽车运输直接入仓,岸坡布设真空复合溜筒垂直运输,坝面施工采用低VC值,斜层碾压技术;常态混凝土以高架门机吊运为主,并配合其他运输方式;33m厚的覆盖层及风化岩采用大开挖机械化施工。  相似文献   

8.
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监测子系统的主要部件、监测系统站点构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汾河二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特点,以期为其他水质监测系统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汾河水库库岸环境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汾河水库库周库岸环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汾河河谷采集植物标本280份,并鉴定到种248种,北起霍州南到临汾尧庙,共有种子植物47科166属。区系分析表明:该区系可分为13个类型8个变形,其中世界分布和北温带分布属占优势,生活型分析表明一年生植物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汾河流域的概况,分析了汾河上游水质变化趋势,指出为确保太原市供水安全和保证汾河水库水质,应采取必要措施对水库水源及附近环境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以汾河水库上游的降雨、径流、输沙和水库泥沙淤积量等资料为基础,用水文法分析计算了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措施中的减沙效益,并对减沙效益进行了合理修正.研究表明,治理期间(1998-2004年)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基准期(1958-1972年)减少4.9%,水库来水量减少38.5%,水库年平均减沙量为1005×104t.其中由于水土保持治理,年平均减沙775×104t,减沙率50.6%.  相似文献   

13.
汾河二坝现状条件下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汾河二坝资料的一致性进行了修正,计算了汾河二坝现状条件下的设计洪水,以期为今后再建工程和河道防洪提供可参考的防洪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汾河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对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汾河水库来沙量及淤积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最明显的是在1998年以后。究其原因,除受降水量及入库水量减少因素影响外,主要是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汾河水库是引黄工程的供水调节水库,通过对汾河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的评价与探讨,指出氮、磷是影响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控制富营养化物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汾河二坝枢纽工程的地质概况、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说明了清淤段淤积物的化学分析和击实试验,对河道淤积土层作为防洪堤加固所用土料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汾河水库是引黄水入并的调蓄水库。文章对汾河水库的运用状况、来水频率、库容变化进行了分折,并对引黄水入并后如何充分发挥汾河水库的调蓄功能,在保征水库防洪安全的访提下,做好拦洪、蓄洪和对黄河水的合理调蓄,继续发挥汾河水库的功能和作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作为古文矿区供水工程的汾河水库取水构筑物的现状及运行情况,提出了对取水构筑物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