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制备肝细胞胆管膜侧的呈极性分布单克隆抗体(mAb),并鉴定其特性,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肝细胞胆管侧膜小体,测定特异酶活性。分离成功的肝细胞胆管侧膜小体免疫BALB/c小鼠,利用标准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ELISA法检测抗体分泌的效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组织定位。Western blot对其识别的抗原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地获得1株特异性分布于肝细胞胆管膜侧的mAb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其分布在肝细胞胆管侧膜,在肾脏组织中也呈极性分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Ab1分子量为110 kDa左右。说明成功地获得了肝细胞胆管膜侧特异性mAb1,并鉴定其作为极性分子分布于肝细胞胆管膜侧,它可能参与胆汁的分泌和代谢。  相似文献   

2.
应用扫描电镜对太行山猕猴和Sprague-Dawley大鼠肝细胞表面进行了观察。发现在猕猴和大鼠的部分肝细胞表面都存在特征性的凹陷,该凹陷内分布有微毛,有的存在胆微管,同时,还发现细胞表面存在突出结构,该突出结构端部膨大,颈部稍细,由此认为这有可能是哺乳动物肝细胞表面的固有结构,端部膨大结构和表面凹陷极可能为一对特殊的肝细胞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3.
斑鳜肝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光镜观察发现,斑鳜肝脏浆膜极薄,厚度为(1.91±0.89)μm,边缘肝细胞排列紧密,肝小叶极不明显,肝细胞聚集成团,不能分辨出肝细胞索,肝血窦特别丰富,相互交织成网络状,可见枯否氏细胞,无典型汇管区,胆小管非常发达,呈环状或交织成网.电镜观察发现,斑鳜肝细胞具有明显的双态现象,可分为电子密度低的亮细胞和电子密度高的暗细胞.亮细胞多角形或形状不规则,异染色质较少,胞质内粗面型内质网发达,有成层分布现象.暗细胞多角形或卵圆形,异染色质较多,胞质内脂滴特别丰富.两种细胞胞质内线粒体数量众多,可见内含结晶样物质的次级溶酶体,核糖体丰富,糖原分散或聚集成小颗粒状,高尔基复合体靠近狄氏间隙和胆小管区域分布,肝细胞近狄氏间隙和胆小管面由细胞质突起形成丰富微绒毛,说明肝细胞的物质代谢、吸收和分泌功能非常旺盛.  相似文献   

4.
以昆明小鼠为材料,研究了解酲营养素对小鼠肝酒精中毒的血清酶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梧营养素能明显降低酒精引起的小鼠血清GPT的升高,电镜观察显示,饮酒组,肝细胞结构严重损,其线粒体重度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严重,溶酶体减少并有大量脂肪滴分布。实验组小鼠其肝细胞中有稀疏的脂肪滴;细胞电子密度接近正常肝细胞;线粒体基质密度轻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以常规电镜及NAMA-Ur DNA特异染色技术对Wistar大鼠肝细胞核仁的超微结构和rRNA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常规电镜技术表明大鼠肝细胞核仁纤维中心(FC)是电子透明区,数量较多,形状不规则。密集纤维组分(DFC)是围绕FC的环状结构部分,电子密度很高。FC中的染色质存在着一个介于集缩和解集缩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NAMA-Ur DNA特异染色技术表明核仁内rDNA呈分散性分布,主要分布于DFC中(包括FC)的边缘),同时观察到与核仁相随染色质相连的核仁内rDNA呈念珠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原代培养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内外肝细胞培养研究作出综述.首先介绍了分离肝细胞的各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重点对各种酶分离技术进行了比较.其次阐述了肝细胞的纯化方法和生物学性状检测,最后综述了 影响肝细胞体外培养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鳖肝脏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鳖肝脏内结缔组织极少,肝小叶分界不清.肝小叶由肝细胞和肝血窦组成,肝细胞呈多面体形,排列成团块状或索状,肝血窦狭小.在鳖肝脏近被膜内缘处,可看到血管分支与肝管分支并行的断面;而在肝脏深部则难以找到,只在个别中央静脉的一侧有小肝管的存在.鳖肝脏内还有淋巴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观察囊型肝包虫囊周肝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肝细胞萎缩、坏死、凋亡),初步探讨囊型肝包虫病肝细胞“消失”机制。对3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肝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通过光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6例肝包虫囊肿周围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运用TUNEL法测定肝细胞凋亡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肝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TUNEL法测定囊周肝细胞凋亡发生极少(0.12%)与正常肝(0.16%)比较无显著差异,囊周肝组织Bcl-2及Bax蛋臼呈低表达,分别为6.6%和13.3%,病理学观察囊周肝细胞明显萎缩,肝细胞坏死。因此,肝细胞萎缩、坏死、凋亡共同参与囊型肝包虫囊周肝细胞“消失”,肝细胞萎缩、坏死可能是引起肝细胞“消失”的主要机制,肝细胞凋亡可能不是引起肝细胞“消失”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对肝细胞凋亡产生不同影响。本文从耐力训练、低氧训练和急性力竭、大强度训练等方面探讨运动状态下的肝细胞凋亡,从自由基理论、Bax、Bc l-2基因表达和Ca2+浓度等研究热点探讨肝细胞凋亡的机制。目前常采用抗氧化制剂对运动致肝细胞凋亡进行干预,通过清除体内的氧化过氧化产物,达到减少肝细胞非正常凋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铈对培养肝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稀土离子对大白鼠原代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可以增加原代肝细胞内DNA含量,促进细胞增殖,改变肝细胞周期时相,减少正常肝细胞凋亡,诱导肝癌细胞凋亡;钙调素也能促进细胞内DNA含量的增加,改变细胞周期时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汉、哈萨克族脂肪肝分布差异及与体质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与体质指数的判断标准,对检出的脂肪肝、可疑脂肪肝与体质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受调查766人中,汉族381人,哈萨克族385人;其体质指数分布与汉族、哈萨克族脂肪肝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脂肪肝在不同民族之间分布不同,体质指数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藤黄酸纳米囊(NGA-NC)在小鼠体内的肝靶向性.方法:HPLC法测定NGA-NC试验组与新藤黄酸(NGA)对照组小鼠心、肝、脾、肺、肾及血浆中NGA的含量,比较两组小鼠体内药物分布特点,进行靶向评价.结果:NGA-NC试验组与NGA对照组比较,在肝脏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NGA-NC组能显著增加NGA在肝脏的分布.结论:NGA-NC能增加NGA的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传统名贵傣药龙血竭中有效成分龙血素B在大鼠体内重要组织的分布情况,同时探讨长期模拟失重效应对龙血素B分布的潜在影响.将SD大鼠分为正常重力组和模拟失重效应组,采用21 d大鼠尾悬吊方法模拟长期失重效应,单次灌胃给予大鼠25 mg/kg龙血素B,于给药1 h后收集心、肝、脾、肺、肾、胃、肠、脑、睾丸和骨骼肌10种组织,采用HPLC-MS/MS方法测定各组织中龙血素B质量分数.在正常重力组中,龙血素B在肝、胃分布较多,其次是肾、肠、心、脾、骨骼肌和肺,脑中最少.与正常重力组相比,模拟失重效应组大鼠肝中龙血素B的质量分数显著升高47.7%(p<0.05),脑中质量分数上升5.4倍(p<0.05);在肠和肾中质量分数显著下降52.7%和22.0%(p<0.05);在大鼠胃、心、肺、脾、睾丸和骨骼肌中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龙血素B的分布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长期模拟失重效应显著改变龙血素B在大鼠肝、肠、脑、肾等重要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以鸡肝为材料,利用钙钴法,研究并优化了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显示方法。剪碎鸡肝,低速(500 r/min)离心取得鸡肝细胞悬浮液,制成涂片,在碱性磷酸酶作用液中孵育、染色,在数码互动显微镜下观察鸡肝细胞中碱性磷酸酶的显示与分布。结果表明,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楚看到大量黑色沉淀分布,说明细胞中含有大量碱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15.
麦洼牦牛LDH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麦洼牦牛心、肝、肾、肌肉及血浆LDH同工酶谱和相对活力、LDH总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麦洼牦牛LDH1存在F、S两种表型.F型和S型个体之间除肾脏中LDH5和肝脏中LDH3相对活力差异显著外,其余组织器官及血浆LDH同工酶相对活力、LDH总活力无显著差异;麦洼牦牛LDH同工酶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肌肉中以LDH5和M亚基为主.其余组织器官及血浆LDH1相对活力和H亚基比例最大;LDH同工酶谱和相对活力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建立大鼠电磁模型的基础上,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分别计算了2.71 GHz和9.33 GHz高功率脉冲微波(HPPM)辐照大鼠时,大鼠体内,尤其是心脏、肝脏、大脑等器官的电场强度分布.结果显示,2.71 GHz的HPPM腹部和侧部方向辐照时,大鼠各器官的场强从大到小依次为心脏、大脑、肝脏;9.33 GHz HPPM辐照时,场强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脑、肝脏、心脏.并且相同功率密度的2.71 GHz的HPPM入射到大鼠体内的平均场强约为9.33 GHz HPPM的4倍.结果表明,脉冲微波入射到大鼠体内各器官的场强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并与微波的频率以及微波入射方向密切相关.因此,研究HPPM生物效应时,需深入分析生物体内部的场强分布,才能科学合理地表示产生生物效应的电磁辐射剂量,得到较正确的高功率脉冲微波生物效应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白及微球的制作工艺及其猪肝动脉栓塞和临床患者栓塞的效果。方法:采用乳化-冷凝技术制备白及微球,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制备特定粒径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股动脉经导管把白及微球注入肝动脉。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所考察的因素如搅拌速度、油/水比例和白及胶浓度对微球粒径及分布均有显著影响。白及微球呈圆形,粒径分布窄,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5436μm。实验小猪微球栓塞后的肝动脉造影表明白及微球可致肝右支动脉一级、二级分支完全栓塞;病理检查表明梗死区可见肝组织呈肝硬变改变,大量的假小叶形成。微球临床初步应用效果良好。结论:白及微球作为新型肝动脉栓塞制剂在介入栓塞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树突状细胞在大鼠再生肝中分布及数量变化,为深入研究其在肝再生进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制作大鼠2/3肝切除模型(PH),用两步灌流法分散肝脏细胞,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ox62免疫磁珠分离相结合方法分离树突状细胞(DC),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性、定位CD86和CD103在再生肝(RL)、分散的肝脏细胞及分离的树突状细胞中分布,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定量树突状细胞的CD86和CD103,用RT-PCR定量分离的树突状细胞CD86和CD103的mRNA.结果表明,0 h再生肝树突状细胞分布于肝血窦、中央静脉、胆管周围,12 h在远离中央静脉和胆管的部位出现,24 h呈弥散状分布,168 h分布与对照相同;从肝切除后0、2、6、12、24、30、36、72、120、168 h等10个时间点的大鼠再生肝中收获的树突状细胞平均数分别为每只大鼠1.55、1.59、1.87、2.46、1.49、2.73、3.87、6 04、6 52、8 40 百万个,CD86和CD103阳性细胞数目、细胞活性均在95%以上.上述结果说明在肝再生进程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由肝血窦、中央静脉、胆管周围逐渐向全肝弥散,24 h弥散达到高峰,之后回落,至168 h分布与对照相同,但其数量随肝再生进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TIL在体内器官及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25I-udR标记的宫颈癌TIL在荷瘤C57/BL6小鼠体内的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TIL在血,肝,肺和肾脏等器官1次分布,再在肿瘤组织和脾脏2次分布;TIL在外周血的分布速率最快,其次是肝,肺,脾,肾和肿瘤组织;TIL对肿瘤组织的亲和性虽较脾,肺,肾为低,但仍比肝脏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脂肪肝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分布及脂肪肝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在拉萨市曲水县随机抽取359例机关干部进行体检;用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检测血清ALT活性单位;脂肪肝的检查采用彩色电脑超声诊断仪(Acuson-94043型,日本)进行诊断。结果:脂肪肝总患病率为10.6%(其中男性为14.1%,女性为4.5%,P〈0.01),男女脂肪肝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的患病率在40~49岁年龄组中最高;脂肪肝患者ALT水平显著高于非脂肪肝患者(P〈0.01)。结论:多数患者在健康体检时被确认患有脂肪肝,因此每年健康体检中的肝功能、血脂及腹部B超等检查,对脂肪肝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