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强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数国,导致30万人丧生。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也未能幸免。但令人大感惊奇的是,海啸后的斯里兰卡居然没有发现任何一具动物的尸体。野生动物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动物也许能感知这场灾难,它们有第六感,了解将要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里氏8.9级以上强烈海底地震,其威力相当于300颗原子弹同时爆炸,随之而引发的特大海啸,使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的沿海地区遭到海水无情的洗劫,至少已造成15万多人死亡,被新闻媒体称为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海啸。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像一座座山峰压向沿海,扫荡着沿海的生命与财产,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是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啸的成因、生成前的征兆与破坏力,掌握海啸袭来时的一些基本…  相似文献   

3.
前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东南亚数国巨大的财产损失,并有大量人因此而丧生。奇怪的是,栖息于该地区的陆生动物却死亡甚少。斯里兰卡负责野生动物事务的官员拉特纳亚克说:“没有一头大象死亡,甚至没有一只野兔死亡。”出现这种奇特现象,他认为并非偶然,而是“动物能够感知灾难,知道灾难何时发生”,因而能预作准备,逃过劫难。动物的预感行为,主要表现在大的自然变化,尤其是大的自然灾害将要发生时,以大地震发生之前最为明显,如1969年7月18日,我国渤海发生7.4级强烈地震后,中科院地震生物组曾前往震区,对43种动物的…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导致了超过20万人丧生,可为什么当地的许多野生动物却幸免于难呢?对此现象,科学家并不感到惊奇。他们早就发现,任何种类的动物总是能先于人类发现危险的逼近,并提早逃之夭夭。  相似文献   

5.
劫后余生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近30万人死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在全球伸出援助之手救助海啸幸存者的同时,一批科学家来到灾难现场,开始关注受到海啸袭击劫后余生的其他生灵:是什么挽救了它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正在南亚印度洋,有一个漂浮在海上的岛屿。这里有众多令人震撼不已的寺庙佛像,有世界闻名的锡兰红茶,有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有蔚蓝无边的海岸沙滩,有独特而神秘的历史文化,更有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灿烂的微笑……这里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眼中最美丽的岛屿——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被誉为"印度洋中的一滴泪",是印度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四周是海,中间是山。曾几何时,这里是世界上最光明富庶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15日日环食是21世纪在我国发生的第一次日环食.它从非洲中部开始,经过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从中缅边境进入我国,最后在山东半岛结束.日环食发生时,太阳中心的绝大部分被月亮遮住,在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海啸于2004年12月26日袭击了亚洲和非洲的10个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海啸灾难。海啸中死亡人数达15万,受伤人数50万,500万人失去家园。然而,海啸给岛屿和沿海地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海啸带来的伤亡.人类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海啸这一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们发现,在引发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地震震中附近的海洋里,有一个几乎不存在生命的水下"死亡地带".  相似文献   

10.
印度洋海啸过后,泰国的6头大象成了该国的清洁工,它们帮助人们清理被海啸冲击得一片狼藉的城市。这次海啸不仅造成泰国5000人死亡、4000人失踪,还使普吉岛和攀牙湾周围1.61km2范围内充斥着建筑物碎块和生活垃圾。尽管起重机和锄耕机都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费力工作,但那些污泥坑和废墟处都是清洁机器难以操作的地方,而大象就成了这些繁重清理工作中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杰  刘兵  田松  苏贤贵 《自然杂志》2005,27(2):114-116
编者按:本栏摘登了由青年学者刘华杰博士主持的关于"敬畏自然"话题讨论的部分内容.这个话题,自从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引起了我国学术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并在某些报刊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刊发的是四位青年学者从文化层面对"敬畏自然相关问题"发表的意见,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2.
南澳宋城: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在中国大陆海岸线上未发现遭受海啸破坏的地质遗迹和可靠的历史文献记录.2013年,在西沙群岛的东岛发现了距今一千年前后南海古海啸存在的地质证据.模拟研究表明,海啸的地震震源位于马尼拉海沟,其影响的范围可能波及广东、海南和越南海岸带.本研究选择广东省南澳岛作为海啸波及区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南澳岛东南沿岸受到了海啸袭击,海啸沉积层内陆源动物骨骼样品的~(14)C校正年代范围是公元894~1011年;在海啸层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宋代陶瓷器残片.这次海啸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以至于在海啸后的500年间,南澳岛的文化出现了衰退.位于不同地形的海啸剖面展示了海啸撞击海岸的结果,它们从地质学的角度证明了南海古海啸对南澳岛海岸的影响.本文表明要高度重视南海发生海啸的危险,这对于正确评估中国南海海啸风险、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海上交通以及沿海核电站等工程的安全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同时它将推动南澳宋城的考古发掘,从而为南海沿岸的古海啸及其影响的研究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3.
2004年科技进展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放 《自然杂志》2005,27(1):42-45
尽管刚刚过去的2004年充斥着战争、疾病、生物恐怖甚至核武器扩散等等一系列坏消息,特别是刚刚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又为这一年画上了一个黑色的句号.然而对于全球科学界而言,2004年仍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科学家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仍然在探索着自然的奥秘,并且做出了激动人心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杨志根 《科学》2005,57(2):25-28
2004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58分.在印度洋近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端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数十分钟后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南亚、东南亚十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这是近百年来地球上最严重的世纪大灾难之一。灾难过后人们再次醒悟,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性、区域性的海啸预警系统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9,(3):5-5
一项新研究表明,2300年前,美国纽约市所在地区曾遭遇过一次陨星撞击,并引发巨型海啸。一般而言,地震活动最容易引发海啸,例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灾难就是南海底地震引发的。不过,陨星撞击地球也能引发杀人巨浪。在美国纽约地区,过去几百万年来都没有发生过猛烈的火山爆发,而最近在取自哈德逊河(连接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沉积物中却发现了陨星撞击过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赵忠孝 《世界科学》2005,(10):31-33
一年前,即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海啸.给沿岸国家造成巨大的破坏、灾难和伤产,震惊了全世界。其实,像去年那次印度洋海啸的巨大天灾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艾搭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周游世界进行物种起源的考察。他曾在南美洲智利康塞普西翁港停泊,  相似文献   

17.
是谁惹怒了印度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风 《科学之友》2005,(1):9-10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灾难片《后天》变成了现实……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端离岸几千米处的海底.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引发里氏8.9级强烈地震.继而引发巨大的海啸引起连锁反应.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受到海啸重创.诡秘莫测的大自然显露出它的无比强悍和凶残……为受灾国家损失的十几万条生命扼豌痛惜的同时,一个问题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26日7时5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震中位于印度洋海床下40千米处。这次地震引起高达34米的海啸,使亚洲、非洲等12个国家受灾。到2005年1月底,报道的死亡人数达到28万,灾民达到200万。就在2004年圣诞节前,英国女童蒂利随着父母来到泰国普吉岛度假。12月26日早上,他们一家人在海水里玩耍。蒂利突然发现海水冒起水泡,就像啤酒表面一样。她立刻意识到:这是海啸的前兆!蒂利对爸爸妈妈说:“海啸就要到了!“”你怎么知道?“”在课堂上老师播放过夏威夷海啸的影片,我记住了那些场面。”她急切地劝父母和妹妹,以…  相似文献   

19.
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印度洋西南部发现一种稀有的奇异海螺.这种海螺的甲壳中含有铁磁性物质,甚至能够吸住研究人员的铁制仪器.研究人员认为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首种磁性动物.  相似文献   

20.
海啸的成因与预警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顒 《自然杂志》2005,27(1):4-7
在特定的海岸地形地貌条件下,深海大地震会产生海啸灾害.本文介绍了海啸产生的原理、海啸的特点、海啸的能量和预警系统,讨论了最近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地震产生的严重海啸灾害的原因,指出只要不断完善海啸的预报预警系统,海啸灾害是可以大大减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