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人文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及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以基础加模块的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  相似文献   

2.
地方综合性大学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从公选课角度入手,研究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问题,提出改革的方向,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铺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学科定位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方式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不平衡的地方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必然要求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了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探讨了以"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为指导思想,把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建构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多元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和体系,以期发挥考核的积极反拨作用,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证明新考核体系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分析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应用+创新"三级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构建面向"机械工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问产业需求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练、赛、创"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赛学结合,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研教合一,以科研促教学"教学模式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套完整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创新发展是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秉承"立足宁波、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实施"顶天立地"战略,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长、科研攻关与成果产业化齐进,进一步强化宁波产业创新转型的服务和支撑。主要做法是:一、构筑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到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的大环境中思考。在学历教育方面,提出并落实"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理念,开展探究式教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5%的在校研究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  相似文献   

6.
以地方综合性大学聊城大学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具有地理数学思维作为基本出发点,对《计量地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反馈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和组织。理论教学部分以经典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为抓手,使学生深入理解本课程模型和方法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方式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课程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一些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培养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在学校内部要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合理定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学校外部依托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提高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建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学、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顺应地方高校招收春季高考生的教育新形势,根据参加春季高考的生源特点,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地方高校面向春季高考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为招收春季高考生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北京联合大学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中,代表了新时期地方综合性大学对应用型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继承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已有成果,适应了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的客观要求,创新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应用型发展模式,体现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的历史性与前瞻性、客观性与主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分类体系中属于"教学型"院校,这种"教学型"的科学定位在转型发展中与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紧密相连.作为"教学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需要大学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不仅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同地方政府、企业事业等单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还要进行职业资格"双重"认证与专业生产实践锻炼,朝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角色转型,以及成为"大师"引领学校的转型发展.为此,"教学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用"内培外引"两种渠道来跟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促进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以它的教学方法多样、操作灵活、过程透明、效果直观等优势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显现出特有的作用。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直接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更应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构建创新教育与实践的教学新体系,建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的新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和基础,应用型大学应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面向并将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都应以满足产业、行业需求为目标。北京联合大学立足北京,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着力培养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浅谈电气类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趋势和人才培养分工,结合我校地方大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电气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重在“应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对电气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在满足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服务地方、突出行业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但事实上,我国高校进行"新工科"的实践探索远早于"三部曲"的诞生。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5所具有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显示,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模式可归纳为3类:第一类是综合性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复合交叉",侧重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复合型;第二类是工科优势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主辅贯通""本硕贯通",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多样";第三类是地方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创新协同",注重国际化发展和精细化培养,强调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据此,我国高校"新工科"分类发展的思路是:具有学科综合优势的高校组,主要服务于解决全球化的共性问题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科技攻关和研发,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实现交叉复合并在发展应用文科方面有所突破,承担绝大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重任,教学方式以虚拟实验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综合性、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为主;具有工科优势的高校组,主要服务于跨国企业、国家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关键领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延伸至工科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承担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责任,教学方式注重虚拟实验和现场实验相结合,且以现场实验为主,以培养复合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为主;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地方高校组,主要服务于区域新经济的现实急需,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之间实现交叉复合,承担极小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责任,教学方式以现场实验为主,以培养能够与地方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应用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产业人才为主。  相似文献   

16.
现代通识教育已由一个"域外"的理念转变为高等教育内化的共生需求。在地方应用型大学,教育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致使人才培养还存在工具性、功利性等特点。通过分析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基本问题,以浙江科技学院五结合培养模式、三核心培养体系、三延伸育人平台的"五三三"通识教育体系建构为例,从通识教育模式创新、多体系融合、多平台支撑等角度,探索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践结果表明,该通识教育体系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理念提升、课程建设及资源整合等方面为应用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性、研究性和基础性等特点,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大学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努力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新体系,即专业培养、“双质量”监控、品牌学科、学生工作“双指导”管理、校园文化与支持保障等六大新体系,打破旧的管理格局,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伴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发展新模式,即"常州模式".而"共享机制"正是"常州模式"的核心所在,通过阐述此共享机制,从而为其他地区高职教育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工程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朝阳产业,其产业链上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设立了物联网相关专业,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借鉴国外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特点,以应用科技大学的视角来思考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依托校地合作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作为地方性高校的攀枝花学院秉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突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为地方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持。该文就此前提下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以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与地方政府合力开发的设计项目合作计划的需求性、可行性、实施过程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并由此拓展校地合作共建理念下的面向地方应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