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旅游中,人们对山水的审美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具体表现为:要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注重山水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崇山水景现的自然、朴素、本真之美;欣赏由山水景观衍生出来的旅游文化意象。了解当代旅游中的山水审美倾向,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策略,满足人们的山水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为人们赞叹吟咏.然而思想境界、人生阅历不同者在山水面前各得其所.有的写山河之美,有的抒内心之情,有的感人生之悟,有的体物我相融,有的四种境界皆备,留下了无数篇隽永优美的画卷.阅读这些山水游记,欣赏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受,从而培养我们对山水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山水美学源远流长,很早就跨越了单纯为人类提供物质需求的阶段,使山水自然体现出之于人类的"优存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我国古代山水美学中的"林泉之心",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古代文人营造园林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杭州西溪,虽然被我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称之为西湖的“副湖”,但其山水文化品质却是与西湖截然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才使之产生卓而不群的自然文化价值。而认识西溪湿地不同于西湖的山水文化品质,应当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基础。为此,笔者特对西溪湿地的山水文化品质作一初步探索,以利西溪工程。西溪是自然与人工的妙造。千百年来,人们依据西溪山水的特性,尊重自然,巧妙地强化了其独特的山水文化品质,使之与西湖既拉开了距离,又并美于世,互为补充,难能可贵。具体地说,西溪湿地的山水文化具有如下个性:1.原始质朴,野趣横生的美学品…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语中的山水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汉语词语与汉民族的山水文化关系为切入点,列举反映山水的词语来探求自然山水中孕育的文化底蕴,从而研究文化词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汉民族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山水型生态城市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重要,山水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山水型生态城市设计的建设目标以及设计策略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城市设计结合山水资源、创造与自然良好融合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的设计原则,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内容及对策,并结合设计实例,为生态城市设计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呼号的山水     
海杰 《世界博览》2010,(16):83-83
分崩离析的自然山水,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影像墓志铭。山水空间的崩离直接构成了对我们的生命空间的挑战——自然空间收缩甚至崩盘。从那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山水的命运,即我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甘凤  叶长盛 《江西科学》2022,(3):459-467
全面评估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健康发展状况,对于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自然与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昌市为例,通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南昌市2000—2019年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综合健康指数及各子系统的健康指数,并探讨了其山水林田湖草和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脱钩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山水美学源远流长,很早就跨越了单纯为人类提供物质需求的阶段,使山水自然体现出之于人类的“优存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我国古代山水美学中的“林泉之心”,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古代文人营造园林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隐士与自然山水是密不可分的。古代的隐士经常遁入山水自然,以便远离当政者。远离了尘世罗网的隐士不但获取了精神上的价值和道德价值,并在自身隐蔽于山林的穴居中发出了对自然山水优美的赞颂。隐士们弃朱门荣华而居住于穷乡僻壤之间,虽然可能会很清苦,但是正是这些志当存高远的隐士们终日与造化为伍,流连于山林丘壑之间,通过与自然形影相吊,进而更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越,乃至冥合于老、庄的玄远之境。从石崇与绿珠的诗歌中,不仅能读出隐逸思想,还可以看出诗歌对政治的一种反抗。  相似文献   

11.
山水花园城市是中西合璧的城市理想。镇江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应该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并以此为契机,创建国际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12.
山水赋作在魏晋(尤集中于东晋)的成熟继而勃兴,归因于先秦两汉以来文学作品中自然山水描写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而这种延伸和拓展是以中国文人审美意识的逐步提高和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为基础的。山水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所体现的意境美是自然山水美在“夸饰”、虚构等外在形式上艺术追求作用下的艺术美创造。是人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能力不断增强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回旋,也是中国文人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不断提高的历史风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最早论及山水诗问题的批评家是刘勰。他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可是对于他的这一宋初山水诗“方滋”说,后世有很多人是不敢苟同的。缪钺先生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亦非知言”。钱钟书先生也说:“山水方滋,当在汉季”。的确,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自然山水、景物为欣赏、描写、歌颂、赞美的主要对象的作品,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方滋”了,而魏晋之  相似文献   

14.
【主题导引】俗话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不吝笔墨泼洒于山水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更是醉情于山水之间。读山,让人心胸开阔;读水,让人心灵澄澈。山与水,自然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15.
王强 《科技资讯》2008,(15):122-122
山水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和"园林城市"的有机融合,是山、水、城、林的科学结合,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形象的高度优化,它是当今世界"生态城市"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随着时代与经济发展加快,各地掀起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高潮。2007年11月,"晋升省级园林城市"的喜讯传遍本溪,从昔日污染严重城市变成省级园林城市,本溪市民亲历和见证了整个过程。本文以本溪市为例,对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人浓厚的自然本位思想和中国优良的山水环境使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在古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贯穿其发展过程的是终极关怀与审美启蒙两大主题的交融与变奏。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侨寓信州20余年,他时常游历观赏山水之美景,留下许多咏叹的佳作。据统计,辛弃疾山水词中,全词围绕古信州山水风景点叙写的作品有60余首,所记游历的风景大约有40余处。这些景点距离其寓所大都不远,词中所选择的景点都是词人亲身游历过且自身对之颇有感悟的景点,对这些山水风光的叙写,往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8.
"山水城市"与小城镇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悦 《工程与建设》2011,25(1):33-35
文章对"山水城市"产生的背景、概念、理论要点等进行了简要的概括.针对当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山水城市"的理念,总结出了小城镇建设"山水城市"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晶晶 《科技信息》2009,(20):I0199-I0199
本文介绍了风景园林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滨水区通过解决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创造公共连续的滨水步行系统和多元的滨水体验空间来体现;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处理好生态关系、通过适宜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架构来体现;还可以通过保留与调整场地肌理、有效改善水质、营造生态驳岸和自然地形、形成生态稳定的地域性植物群落景观、创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等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手段来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20.
色釉综合装饰艺术是景德镇陶瓷绘画中的常青树,青花斗彩艺术则是景德镇陶瓷绘画中的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明的山水系列陶瓷作品,欣赏其在色釉综合装饰的用釉方法和画面艺术效果,又通过他的婴戏图系列作品,欣赏他的青花斗彩艺术效果,从中发掘出道家安恬闲适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作者爱自然、爱生命、重人文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