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作为《周易》探讨宇宙本源的立足点,其本身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及美学意蕴。由“生殖”到“生存”,又由“生存”到大化生命流行,《周易》在“生”的文化基点上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和审美取向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3.
《青铜时代》取材于唐传奇,探讨的是历史时空下人的生存困境,揭开古与今相同的个人生存真相:现代人和古人一样活得无奈、活得痛苦、活得绝望。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学生如何巧寻“米”——作文的写作素材.只有改变学生作文苦于无材料的状况,彻底解决学生厌作文和不写作文的问题,才能在作文教学的天空中一翅冲天.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妻妾成群》对旧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认为虽然小说中的女性也曾尝试飞蛾扑火式的反抗,但是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自我拯救注定没有出路。深刻剖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呼唤男性中心文化下女性的自省,从而达到对这一文化的更为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寒夜》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位受“五四”精神影响的新女性。“出走”既是她反对传统道德,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选择,也是作者拯救社会的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7.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8.
徐正东 《科技信息》2010,(30):239-239
为了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省的高职高专院校先后开始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访问工程师"制度是提高双师素质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态度"出发,提出了对"访问工程师"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方方在其中篇小说《万箭穿心〉中展现了她扎实圆熟的笔力,以及对于小人物的灰暗生活、对世俗人生的苦难与无奈、对于人性细腻而独到的洞察与挖掘,充满着作家自身的哲理性思考,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寄寓着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现代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中运用各种意象,描绘了20世纪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精神生活的困境,从而展现出美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本文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剧名、角色和场景进行分析,得出这部戏剧就是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和象征。  相似文献   

11.
张岱的《西湖梦寻》多被视为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但该书中有不少文字并非出自张岱本人之手,例如该书有大量文字直接引自前人《西湖游览志余》。鉴于这个原因,虽然《西湖梦寻》仍是张岱晚年的重要散文作品,但该书更值得研究的是张岱在明清易代之际,作为明朝遗民的特殊心态下的文化思考,该书至少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它保存了明清之际西湖一带的自然、文化风貌;它反映了江南一带的名士文化;它是张岱坚持儒家文化信念的明证。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善女人行品》讲述了多个家庭女性的生存状况,呈现出婚姻不幸、欲望压抑、独立缺失的女性生存困境。困境的形成来自于传统与现代两种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致使女性在社会转型期跌入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自发行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肯定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其新作中深刻揭示了荒诞境遇下国人的诸如话语权利之缺、历史文化之裹、主体性之蔽、符号之痛苦等生存困境,体现了作家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这些也是读者最需要关注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直寻”与“直置”均为南北朝以前常用语。“直寻”与“枉尺”连用,意为“屈小伸大”、“总体把握”;“直置”则意为“直抒胸臆”、“直书其事”。通行本《诗品序》中的“直寻”当作“直置”。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而通过学生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主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运用英语交流打下基础.本文以"生问"的意义为出发点,列举了目前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就如何培养"生问"的能力来提高"生问"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并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元绍 《科技信息》2007,(23):248-248
一般言之,"父亲"在家族小说中是权威和传统的象征。然而在20世纪的家族小说中,"父亲"形象则经历了一个由"被告"、"败者"到"对话者"的嬗变过程。这一嬗变过程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亦具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汤亭亭《女勇士》协调运用了教材叙写、故事重构、"鬼"叙事、"偶像"叙事、隐藏的叙事者与不可靠的叙事者等多个主题、手法,实质是多重叙事的"变奏"。  相似文献   

18.
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信用社制度曾发生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欲挽救"农村破产",农村经济却愈加衰落;欲使农民得利,农民却几乎是"被得利";欲使农民自愿参与合作,农民却是"被合作";欲遏制旧式高利贷,却产生了"集团高利贷"。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是由于其陷入"囚犯困境"的漩涡所致,这对于当前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春草》中,“麻头鬼”一词频频出现,令人印象深刻。本着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体察,笔者试由“鬼”入手,结合汉民族的原始精神信仰和逐渐转变的认知方式,解读“鬼”的双重民族文化内涵,继而分析词语“鬼”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与相关词语的对比,阐明汉语“麻头鬼”一词的意旨及其在剧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怨刺”理论代表了儒家诗学思想中最健康积极的一面,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古典现实主义传统;但由于儒家思想内在的矛盾以及“怨刺”理论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冲突,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陷入了目的性失落的困境:批判现实,但无力改革现实;忧国忧民,但不能救国救民。最终只能龟缩到纯艺术的狭小天地之中。要走出困境,必须实现儒家思想和现代思潮的合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