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DSM的可重构多DSP并行处理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DSM的可在线重构多DSP并行处理架构,采用基于自定义内部总线的信息传递服务,在分布式物理内存上实现了统一编址的共享内存模型,减小了DSP之间的数据传递开销;设计基于VME总线的在线重构来实现针对消息传递服务的重定义,增强了并行计算架构的通用性.实验表明,采用此DSM能减小了并行DSP对共享数据同步访问开销,满足多轴精密同步运动控制系统需求.  相似文献   

2.
曹鹏  梅晨  刘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48(10):1389-1393
为了优化粗粒度可重构架构REMUS-II(Reconfigurable Multimedia System 2)的数据流通路,使其能够完成高性能媒体解码,针对媒体算法的数据访问特征,对REMUS-II的片上存储与片外存储访问模块进行优化.片上存储通过二维数据传输和转置等访问模式进行优化,片上数据传输效率分别平均提高了69.6%和15.1%.片外存储通过块缓存设计优化参考帧访问,平均减少37%的外存访问时间.经过层次化存储设计,REMUS-II数据流可满足计算需求,在200MHz主频下实现H.264算法和MPEG2算法高级档次的1 920像素×1 080像素高清分辨率实时解码.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面向多媒体和通信应用的CPU和DSP一体化计算的指令集架构,并设计实现了一款基于该指令集架构的VLIW DSP处理器.该CPU和DSP融合指令集架构中的CPU指令兼容已有MIPS 4KC指令集,DSP指令为自主设计.针对多媒体和通信常用算法中并行度高等特点,提出了多条基于像素操作、向量操作和复数操作的DSP指令,并详细说明了实现这些指令的关键功能模块的电路实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多媒体的插值、重建以及通信的滤波、FFT等算法上,采用本文提出的面对特定应用的指令集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流片测试结果证明该指令集架构可实现且有效.  相似文献   

4.
可编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电子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基于芯片的设计方法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即将工作于电子和信息领域的学生学会并掌握这种设计方法。然而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实验仪器大部分仍局限于做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未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文中介绍了笔者研制的一套以可编程器件为核心实验系统,可进行多种数字电路的设计,具有可重构的特点。最后,介绍了一个简单模型机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最新的高性能模拟乘法器AD734模型,该模型是以各类受控源为核心,辅以相关外围电路而建立的。模型是具体电路实现和行为级描述的恰当折衷,准确,方便的实现了对AD734的模拟。另给出了该模型的一些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nternet和ISP技术的嵌入式虚拟仪器模拟通道的远程重构方案.该方案对于便携虚拟仪器平台的远程实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可重构计算机体系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可重构的概念、可重构计算系统的基本结构、技术基础和技术关键;提出可重构计算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制造系统车间设施重构的决策问题,给出了面向可重组制造系统车间设施动态重构方法.利用多色图理论着色原理定义设施围道,建立制造车间多色图模型,通过布尔矩阵生成车间作业单元配置模型和物流模型,并构建工艺可行的作业单元配置方案;利用仿真分析软件构建作业单元配置方案的数字化仿真模型,结合生产物流及设施利用率分析,重构作业单元内设施系统.以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车间设施动态重构过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制造系统重构的内涵与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了面向先进制造的重构体系结构和制造系统可重构性的内涵的组合视图,指出了可重构制造系统在这一视图中的定位;分析了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在可重构制造系统研究领域所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可重构制造系统生产能力扩展性重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产能力的缩放性设计是可重构制造系统(RMS)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针对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能力重构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动态特性的约束RMS生产能力扩展性重构方法.通过分析生产能力缩放性原理,给出实现生产能力重构的3种基本方法.在给定RMS约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系统成本模型、生产线平滑指数模型生成RMS生产能力扩展性设计的综合模型,并针对模型特点,提出了约束RMS生产能力扩展性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INSA参考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的网络服务体系结构描述语言INSADL.详细介绍了实体构件、交互连接件、端口、角色及网络体系结构配置等主要建模元素的语法定义,并基于INSADL提出了以网络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开发思想,为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形式化建模、描述和分析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种集成的复杂物流系统仿真体系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复杂物流系统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多代理仿真体系结构,阐述了该体系结构在复杂物流系统仿真中的应用过程,将复杂物流系统分布式多代理仿真体系结构和集中式仿真体系结构相结合,提出了集成的复杂物流系统仿真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14.
首先提出一种基于CSP的协议形式化描述方法.这种方法把协议看成交互实体,从而能很方便地描述协议间的交互关系以及仿真一个协议交互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SP的网络协议仿真方法,介绍了仿真流程及其核心模块.这种仿真方法以CSP文档的解析为起始,随后生成协议交互的仿真场景,最终调用仿真核心模块输出仿真结果.给出了TCP协议描述的实例,并以此为输入对TCP协议的连接过程进行了仿真,生成了可视化的仿真结果.这些研究表明这种协议形式化描述及其仿真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并为实现自动化的协议开发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虚拟实验室体系结构与仿真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项目开发,对分布式虚拟实验宣的体系结构及仿真算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基于实时性考虑,采用Client/Server模式,以TCP/IP协议进行通信;通过在客户端放置局部数据库,服务器端放置全局数据库,来缩短系统的响应时间;服务器端采用多线程技术。来提高执行效率;使用真值表对芯片功能进行仿真,使用事件调度法对实验过程进行仿真。为了快速、逼真地模拟真实实验,系统采用Visual C++6.0、OpenGL和SQL Server 2000进行开发。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为例,对提出的体系结构与仿真算法进行了验证;本设计同样也适合于通用的分布式虚拟实验室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石化工业分布交互仿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层体系结构(high level architecture。HLA)及分布交互仿真(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DIS)的特点及应用情况,研究了分布交互仿真中对象模型的管理和数据分发管理,提出了用基于HLA的分布交互仿真开发化工系统的方法.以HLA为开发标准,对一个简化的化工系统建立了分布交互仿真实例,给出了联邦成员的对象类、交互类及属性,建立了成员之间的公布定购关系及数据分发管理的路径空间,表明采用HLA构建复杂分布系统的分布交互仿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SDL在数字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标准的形式语言,SDL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软件设计中。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应用领域,进行了在硬件方面的应用探索,以逻辑门电路--与门为例,以SDT为工具,说明了应用SDL进行特性描述和仿真/验证的方法,由于SDL支持面向对象技术,所以可以把各种常用逻辑电路或数字电路设计为SDL包。通过引用这些包,就能够描述和领导 具/验证复杂的数字系统了。实践证明,SDL在硬件方面的应用是可靠的,而且也是相当简便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体系结构描述的软件测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软件结构描述语言的基础上,研究了组件之间交互所引起的错误测试,并提出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模型.静态模型通过检查组件端口及其所允许的消息类型来约束构件的交互,动态模型通过Petri网刻画组件执行过程中的动态行为,生成动态行为图.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测试充分性准则和测试需求,根据不同的体系结构抽象层次,基于不同的路径覆盖级别,生成测试用例,由此平衡开发成本、进度与质量需求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客户/服务器结构为例说明该方法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9.
软件体系结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体系结构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方向之一,对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在此讨论了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风格、存在的问题与当前研究热点等。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一类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控制系统通用仿真平台的实现问题.定义了一种简单易掌握的模型描述语言,实现了仿真平台中用户输入模型的动态解释执行.介绍了实现中的关键数据结构和优化技术,通过‘软件总线’的方式实现了多种仿真方法的切换.给出了仿真实例,并通过实例证明了仿真器在仿真速度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