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数学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对美本身就有许多形容,有壮美、俊美、秀美、柔美、优美,文章通过列举多种经典例子来阐述数学美也呈现多样性,可分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了数学美的根源、分类与表现。揭示了数学美是数学创造中最深层的动力。阐述了数学美与真、善的统一性,进而说明这种真、善、美的统一就是未来数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学数学如同整个数学一样,具有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奇异美.从它的整个系统来看它是一篇叙事诗,从它的几何图形来看也是一幅简笔画.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证明,形象思维有助于培养科学想象力,它与逻辑思维息息相通、相辅相成.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是个很有造诣的音乐家。大画家达·芬奇是出色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从音乐的优美旋律中发展了想象天才,他想象人与光速赛跑的情景,为创立相对论打下了基础.这说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虽偏于逻辑思维,与美学也是息息相通的,我们在数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引导他们欣赏数学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和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4.
“美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我国著名教学教育家徐利治教授曾指出:“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具有本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教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坚持把数学教学与美育相结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审视数学美、发掘数学美、创造数学美、追求教学美,…  相似文献   

5.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17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其博学多识、涉猎广泛,谓之"百科全书式人物"。在数学研究领域,其把微分学和积分学紧密联系起来,并创造了一系列优美数学符号。拟分析莱布尼茨部分数学手稿和相关著述,探赜其数学思想的筚路蓝缕之程,感受数学大师的"思想魅力"和"火热思考",以滋养我们的求真精神和求善心灵,进而体会数学思维的生动性和辩证性。  相似文献   

6.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的评价有这样一句话:"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的,数学中含有许多文化艺术的因素,尤其是美,数学美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专家学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 ,更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劳能力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教学时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很枯燥 ,缺乏学习兴趣。爱美是人的天性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 ,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使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性的美在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 ,数学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数学性质及其共同的规律或形式正体现了数学的简单性的美。付里叶认为 :“每一个数学函数…  相似文献   

8.
诗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历来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艺术表现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独特新颖的意见,其中之一即是著名的"一意"一笔"说.这个诗学见解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是别具一格的,是联系船山诗学"以意为主"和"诗道性情"两个命题的内在枢纽,旨在创造一种纯净的诗美.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史哲学视角的考察,"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活动中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应然性上,"中国梦"内蕴着真、善、美;在实然性上,实践和体现了求真、求善、求美。通过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梦"实现了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欣赏、感受数学美.数学教育的现实却反映出学生并不能够真正地感受数学的美,在他们眼中"数学是枯燥、乏味、无休止地计算的一门学科".在具体数学教育实践中可通过美观、美好、美妙、完美4个层次去感受、欣赏数学美;从数学美的三大特征:简洁性、和谐性和奇异性去发现、体会数学美;以2种观念:唯物观和辩证观去理解、探索数学美;以求真原则去学习、追求数学美.  相似文献   

11.
现今,人们常常谈到"美"的话题,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往往各不相同.笔者从美的形成和美的规律两个方面入手,关于对"美"的感悟和界定浅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殷堰工 《科技潮》1998,(2):64-67
数学在发展,关于数学的观念也在发展演变。因此,数学美的内涵同样也在丰富。数学科学日新月异,现代数学的各学派正以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着数学,同时丰富着数学美。古典数学的美寓意美好的数字和图形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历史上最早涉及数学美的问题,他们认为万物之本源是"数"。因而称1、2、3、4这四个数为"四象",认为这四个数是完美的,因为1 2 3 4=10,10是最美的数,10代表宇宙。原因在于整个宇宙能用10种  相似文献   

13.
异态美浅析     
世界无疑是由真、善、美、假、丑、恶组成的。但世界并不单纯。很多时候,有些事物常令人难以下结论。异态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与优美不同,优美是善的和谐形式,而异态美是恶的和谐形式;它与崇高不同.崇高的内蕴是善.而异态美的内蕴是恶;它与丑不同,虽然内容都是恶,但丑的形式是不和谐的,而异态美的形式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14.
盖子不仅是儒家的大宗师,而且其文学地位亦可同庄子相比肩。《孟子》一书所提出的"充实之谓美"和"善养吾浩然之气"等著名的美学思想,对其散文焕然一新的语言风尚、写实的精神、论辩的技巧、理直气壮的文风等,都有深切的影响,同时盘子散文的语言成就,对我国传统的文言语体的形成,也作出了卓异的贡献。"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见于《孟子·尽心下》,主要着眼于人的品性来进行审美评价。关于"充实"的含义,焦循《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意思是说只有"善"和y"这两种美达到充溢,无所不在又形成"茂好"时,才算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15.
王松俊 《创新科技》2007,(10):36-37
<正>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需要"真、善、美",即科学之真、宗教之善、艺术之美。诚然,上述真善美之分很是粗糙。科学亦真亦善亦美,宗教亦善亦美似亦真,艺术可美可善亦可真。科学知识之客观规律、符号数字等概念抽象,对于科学家面言,也不乏美感;  相似文献   

16.
真善美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千百年来,真、善、美成了人类认识的理想境界和实践的最高目标。对真、善、美本身的探索及其成果,也作为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丰富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在中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人们就提出了真、善、美问题,开始了对它的探索。春秋时期,季札把味觉、视觉、听觉所感到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视为美。伍举最早给美下了定义,认为美是“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关系的协调、和谐。孔子总结、概括、发展了他们的观点,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认为感性形式的美只有同伦理道德的善完满地统一起来,做到既“尽善”又“尽美”,才算达到…  相似文献   

17.
数学的简洁美新奇美与对称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笔者“数学美与数学的统一美”一文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科学家关于美的论述和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阐明了数学的简洁美、新奇美与对称美的内涵及表现.并分析了它们与真与善的关系及其对数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博览》2008,(2):81-81
闻一多曾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拥有一种"建筑美",而在建筑师眼中,好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曲流动的歌。在这本《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中,收录了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形式的理解与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数学美的五个主要方面,数学的语言美、数学的和谐美、数学的严谨美、数学的统一美和数学的逻辑美,以及它们在数学教学和数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几个常用手段,用数学语言讲授数学课,揭示数学定理的严谨性和可延伸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在教学中要做美的示范。  相似文献   

20.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只有将"真""善""美"都纳入到价值思维的框架中,即在这三种思维方式的价值旨归意义上,才能达到三者的统一。"真""美"的思维在本质上亦即是价值意义的"善"思维,三者统一于"善"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