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几个方面比较研究数学与艺术的相似点。首先,阐述了美是数学科学的固有特点,并发现了数学美的特征,从而在数学美学与形式主义美学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其次,对数学直觉的本质——数学美的意识作了分析,着重论述了直觉在数学创造中的作用。最后,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数学与艺术的一致性,并作出数学与艺术相似的内在根源的一个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学美学原理,研究了维数公式及其推广形式的几何表示,揭示了维数公式及其推广形式的美学欣赏与数学发现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还具有至高的美,这种美没有华丽的装饰,而是一种纯净而崇高的美。数学美是科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方法应用于美学能充分发挥美学的社会效益,共创美好的未来,从而达到一种只有艺术才能显现的那种完美境地。本文从四个角度出发阐述数学美是美学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深奥的美。  相似文献   

4.
早在原始艺术阶段,戏剧与诗就有着隐秘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艺术思维的成熟,戏剧与诗的美学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恋的新阶段。在现代艺术中,戏剧中的诗性色彩与诗歌中的戏剧因素相互渗透。戏剧中的诗性色彩表现为剧作的诗性情感和结构的抒情性,它能在典型的戏剧和典型的诗之间建立一种舒缓这两种艺术形式内部张力的新形式。诗歌中的戏剧因素是通过情感的客观化、形式化使诗的艺术形式成为更经典的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它能拓展诗情空间,但并不节外生出某种新质。  相似文献   

5.
<正>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流派以其恢宏之势横贯欧洲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我们无需像雪莱那样为了浪漫主义诗歌生存权作辩护,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浪漫主义诗歌是文学和生活中应有的成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显著艺术特色就是它的美学魅力.尤其济慈的《夜莺颂》,所展示的审美意境更具有艺术内涵力量.本文拟通过对查良铮先生所译《夜莺颂》一诗的分析,以揭示译者如何传达原诗的美学意蕴.仔细对照原诗可以发现,译者对原诗审美感兴的高峰体验及其美学意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与理解,然后在译诗中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色彩,、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一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该诗郁勃喷薄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 ,始终与人类文化协调发展 ,相得益彰。然而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 ,世俗文化构成对数学文化发展的最大困扰。因此 ,要借鉴数学思维、激发理性和非理性的创新火花 ;濡然数学精神 ,体味数学家“科学蒙难”的辛碌历程 ;挖掘数学美学 ,感受数学文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数学撰述用诗词形式表达是从何时开始的,是我国数学史研究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从我国古代有关数学文献记载的数学诗题入手,考察古代数学家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探究中国古算诗题的缘由,以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数学诗题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就有强调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补充与融合的传统,即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画交融的特点在神韵派诗歌及文人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司空图为神韵派诗论的开创者,他的诗歌理论以道家美学为基础。而“中国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当然是‘南宗文人画”。南宗文人画亦以庄禅美学为其艺术理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史的呈现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应注重与数学史的关联.在数学课程中,一方面要展示古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应通过数学史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史可以以数学课本、数学读本、选修课程和专题研究等形式呈现在数学课程中,以此来推动数学课程的改革.尤其是通过过程重演、成果综述和问题拓展等形式进行的专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数学与美学的历史回顾,揭示了数学与美学的关系。进而阐述了数学中真、善、美两两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数学中真善美的统一的意义及其对促进数学本身的发展、推动其它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学、诗学、美学等角度,分析叙述在诗歌表达中的必要性,并就诗歌语言叙述功能的多样性展开重点论述,指出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取决于诗人叙述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叙述的技巧——结构与解构、叙述的趣味性与意味性,以及叙述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等。同时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语言推进的几种可能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济提出"寄托出入"说,并提出著名的"词亦有史"的观点,同时,周济追求"归诸中正"的雅正美学风格,周济词学思想向儒家文艺思想的回归是很明显的。周济词学思想的儒家色彩既是在清代的时代背景下,推尊词体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词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在系统研究了威廉斯和谐诗学观的影响因素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刻把握和谐诗学观的内涵,通过详实的文本细读和综合的批评研究理念,以嵇康美学中的四大和谐观为哲学基础,挖掘威廉斯诗学观相对应的和谐诗学观内涵.着重分析威廉斯诗歌中的自然母题、女性母题、追求率真与美感、地方主义和客体主义等.结果表明,威廉斯诗学观之建构深受嵇康美学思想精髓影响,是嵇康四大和谐观在诗学上的再现,他的诗歌中散发着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5.
弹性是一种诗歌美学现象。由于诗歌鉴赏过程也是一种创造过程,诗的弹性就不只与创作者相关,它与鉴赏者也密不可分,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鉴赏的审美想象力是影响诗歌弹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文艺观念都有其历史传承与理论渊源,英美"新批评"也不例外。在"新批评"的理论建构中,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出巴罗克(Baroque)式的文艺理念,如在诗歌趣味上欣赏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在审美分析中关注美的模糊性与复杂性,重视对诗歌的立体结构分析等。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方面,"新批评"重要学者雷纳·韦勒克所使用的批评方法,也受到了巴罗克艺术理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原始仪式一个重要特征即同时包容着相互对立的两极:程式化与狂欢化;精神性取向与执着于肉身。在诗、谣同仪式相分离的过程中,诗及其诗歌语言走上了体制化、贵族化之路,并在不断拓展精神宇宙的同时,遗忘了感性肉体和深层的生命冲动;口头歌谣则与此相反。书写进一步加深了两者间的鸿沟。因此,诗及其诗歌语言尽管鄙视民间口头创作,但为永葆自身的诗意和蓬勃生机,又常常眷恋着民间并时时反顾口传时代。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九叶诗派的诗学探索是独特而卓有成就的。他们以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成熟的现代诗作取得了中国新诗在内向性美学探求中最好的阶段性成果,从美学意义上,他们将中国新诗的内向性探索推向了臻于成熟的境地。经由这样的探求,他们坚韧而执着地追寻了一个回来的世界,精神终获还乡之路,人的生命存在终归诗意的栖居之所,诗行间深蕴的诗性智慧既洞视了现实,又体悟了人生。  相似文献   

19.
在诗学评论中,批评家们都非常推崇钟嵘提出的“滋味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风力”和“丹采”的融合统一。而宋代梅尧臣却持诗歌贵“平淡”的诗学观点。梅尧臣和钟嵘的主张同是诗歌的审美理想但却相反,这乃是源自他们主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梅尧臣所说的“平淡”更侧重关注人自身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是人生的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宋初隐逸诗人诗学"晚唐"宗贾岛,苦吟琢句,又吸取了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长,故呈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风貌。诗歌创作格调高雅绝俗,诗境清苦荒寒,时见冲淡闲逸之趣,整体诗风趋于平淡自然。其诗歌艺术主要是对晚唐五代诗风的继承,但他们摆脱功利主义专门致力于纯自然的题材,清新幽远的诗风在宋初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