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钼、稀土对镍基甲烷化催化剂性能的调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浸渍法和沉淀法制备了两个系列的Ni/γ-Al2O3甲烷化催化剂,应用程序升温还原(TP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催化剂的CO四烷化活性及抗硫性,考察了Mo及稀土(La、Ce)助剂对不同方法制备的Ni基甲烷化催化剂的活性、抗硫性和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o助剂的加入对两种方法制备的Ni基催化剂的甲烷化活性、选择性及抗硫性都有所促进:Ni基催化剂中加入10%Mo助剂,程序升温还原过程中还原速度最快,具有最佳的甲烷化选择性;Ni基甲烷化催化剂的抗硫性随助剂Mo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抗硫性能更佳;稀土(La、Ce)助剂的加入对甲烷化活性没有显影响,但对抗硫性能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采用挤出法对Ce O2-Al_2O_3载体和MoO_3/ZrO_2催化剂进行了成型处理并研究了成型工艺对高温、低温催化剂耐硫甲烷化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成型助剂对负载型Mo基催化剂成型效果和耐硫甲烷化活性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成型催化剂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铈铝复合载体的适宜成型条件是水粉质量比约0.45~0.55、黏合剂为10%,(质量分数,下同)的拟薄水铝石,胶溶剂为10%,的硝酸,润滑剂为1%,的田菁粉;MoO_3/ZrO_2低温催化剂的成型工艺条件是拟薄水铝石添加量为10%,,硝酸添加量为5%,,田菁粉添加量为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高温和低温成型催化剂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这为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工业放大研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Fe,Ni为主活性组分,K,Mo,Co等为助催化成分,采用多步浸渍、直接高温分解、再分步还原的办法,使其负载于国产活性炭载体上,研究了Ni,Fe两类催化剂对氨的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炭负载的Fe催化剂比负载的Ni催化剂的活性高.Fe-Mo/C的催化活性最好,在650℃时就能使氨气基本分解完全.助催化成分对Fe催化剂活性促进作用大小顺序是Mo>K>Co,而K,Mo对Ni催化剂活性的促进作用很小.XRD研究表明,Fe-Mo/C催化剂的主要晶相为FeMo,Fe2(MoO4)3,Fe2O3及少量的Fe3O4和石墨化C;催化反应后,出现了-αFe和较多的石墨C晶相,Fe2(MoO4)3及Fe2O3,Fe3O4衍射峰基本消失,表明铁化合物已被还原,且活性炭进一步石墨化了.FeMo化合物的形成是Fe-Mo/C活性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钴对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负载型钼酸钾催化剂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载体的K2MoO4催化剂上高硫化氢合成气合成甲硫醇活性大小顺序为:SiO2>AC>CNTs>Al2O3;3种氧化物助剂对K2MoO4/SiO2催化剂的活性促进作用的大小顺序为:CoO>NiO2>Fe2O3;m(K2MoO4)∶m(CoO)∶m(SiO2)=5∶1∶20,催化剂生成甲硫醇得率为0.76g·h-1·g-1cat,比m(K2MoO4)∶m(SiO2)=1∶20催化剂高约1 5倍,两种催化剂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3.6kJ·mol-1和83.5kJ·mol-1.从ESR表征可观测到氧包围的"oxo Mo(V)"(g=1.93)和硫包围的"thio Mo(V)"(g=1.98)共振信号.在钼基催化剂中添加CoO后,"oxo Mo(V)"含量减少,而"thio Mo(V)"含量增加.钴的加入削弱了Mo O Si的相互作用,使Mo6+和"oxo Mo(V)"易被硫化还原为MoS2.  相似文献   

5.
烟气直接还原脱硫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考察了Cr2O3、MoO3、WO3三种单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以及四种不同催化载体对SO2直接催化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的活性相差很大,WO3的活性最差,MoO3的活性最高;具有酸碱双功能的γ-Al2O3载体是催化脱硫的最佳载体.此外,制备了三种双组分金属氧化物负载催化剂,其催化脱硫活性顺序是:Mo—Co/γ-Al2O3>Mo—Fe/γ-Al2O3>Mo—No/γ-Al2O3;Mo—Co双组分催化比单组分MoO3具有优越性,在250—400℃范围内,SO2脱除率达90%以上,不仅催化脱硫活性比较高,而且催化剂不易失活.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HMS中孔材料为裁体,用浸渍蒸发法制备了InCl3/HMS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并考察了不同InCl3负载量催化剂对苯和氯苄的酸催化苄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用XRD、FT—IR和N2等温吸附等技术表征催化剂.结果表明,所制备的InCl3/HMS具有中孔结构;活性组分InCl3负载量与催化烷基化活性相关.过多的负载量,造成InCl3积聚于HMS裁体孔道内,导致催化剂孔容和比表面积的降低,从而降低了催化活性;在InCl3负载量为1.41mmol/g裁体时,催化剂活性最高.FT—IR分析初步表明活性组分InCl3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于载体HMS表面上,而不是简单地物理吸附于载体表面.  相似文献   

7.
混合法制备Co-Mo/MgO-Al2O3变换催化剂的XRD和TPR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混合煅烧法制备的Co Mo/MgO Al2O3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在2.0MPa及多种汽气比条件下与同类型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比较,达到德国催化剂K8 11的活性水平.对催化剂及参比样MoO3/Al2O3、MoO3/MgO Al2O3和MgO Al2O3等进行XRD或TPR表征,结果显示Co Mo/MgO Al2O3催化剂存在MoO3、CoMoO4、MgMoO4和MgAl2O4等物种,单纯的Mo在MgO Al2O3载体上分散度比在γ Al2O3载体上低,MoO3的结晶度较高,其还原温度提高;添加Co后,MoO3的分散度得到提高.在Co Mo/MgO Al2O3催化剂的TPR谱中出现属于MoO3(624℃)和CoMoO4(805℃)的两个还原峰,该催化剂对CO变换活性的提高与CoMoO4相的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将六次甲基四胺(HMT)和钼酸铵(AHM)反应生成的络合物与霍林河(HLH)脱灰煤以不同方式混合后热解制备活性半焦负载的钼基碳化物催化剂,考察制备方式对催化剂甲烷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方式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形貌以及催化活性有很大影响。络合物沉积到煤表面制备的催化剂其活性及选择性最好,其次是络合物与煤机械混合后热解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最差的是β-Mo_2C直接与半焦机械混合制备的催化剂。但无论哪种制备方式,活性半焦负载的钼基碳化物的催化活性都要高于非负载β-Mo_2C催化剂,这是由于活性半焦提高了金属活性组分Mo的分散度,且半焦与Mo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催化活性较高的物相γ-MoN_xC_y.  相似文献   

9.
KD306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有效扩散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开发的计算机取样系统,采用SPSR法脉冲动态测试KD306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有效扩散系数。线性化和参数估值的结果吻合较好,证实:线性化简化是合理的,参数估值是可用于有效扩散系数。KD306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的曲折因子为7.2。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流化床上Ni/SiO2催化剂对甲烷部分氧化和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耦合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了Ni负载量,反应温度、预还原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镍基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初活性,但是在线反应6h后催化剂很快失活.TG、XRD和TEM分析结果显示高温下镍晶粒的聚集长大是催化剂活性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MoO3对HZSM-5分子筛酸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MoO3担载量的Mo/ZSM-5分子筛催化剂,并利用XRD、BET和NH3-TPD及Py-IR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担载了Mo后的Mo/ZSM-5分子筛在773K温度焙烧下,仍保持了ZSM-5分子筛骨架的完整性,Mo物种已进入分子筛孔道.随着Mo担载量的增加,Mo/ZSM-5分子筛的比表面和总酸量均下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氧化态Mo/γ-Al2O3与NH3的程序升温反应(TPR)制备了不同Mo担载量的氧化态Mo/γ-Al2O34催化剂,用XRD和EZXAFS方法分别研究了样品在氮化前后的体相结构及Mo原子局域配位结构,结果表明,在氧化前样品的Mo K边径向结构函数与非负载MoO3类似,样品中Mo以高分散的MoO3形式存在,氮化后样品的径向结构函数与非负载的γ-Mo2N基本相同,只是峰强度有所,表明样品中Mo主要以分散度较高的的γ-Mo2N形式存在,并且随担载量降低,γ-Mo2N的分散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Fe_2O_3-K_2O系催化剂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铈、钼助催的Fe_2O_3-K_2O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使用前后和工业用后卸下的样品作XPS研究,结果表明:用后催化剂中铁以Fe~(2+)和e~(3+)两种价态并存,表面上生成一定量羟基,反应条件下钾和氧化铁发生作用生成新相K_2Fe_2O_4,它也是活性相,表面钾被水蒸汽溶解随物料流动而迁移流失,钾的流失是失活的重要原因,还有结构因素的影响,在催化剂表面铈以CeO_2微晶存在,反应条件下部分被还原,因而增加了晶格氧的活动性和电子传递渠道,通过促进氧转移脱氢而使催化剂脱氢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铜钒复合氧化物的NO催化氧化活性和抗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钒复合氧化物在NO催化剂氧化中的活性和抗硫性。实验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铜钒催化剂具有显著的抗硫中毒能力和较好活性。为了进一步阐明催化剂的抗硫机理,以CuO,5CuO V2O3催化剂抗硫性作为对比,发现复合催化剂中Cu3V2O8的形成大大增强了催化剂的抗硫性能。根据Cu3V2O8的独特晶型结构特征,研究探讨了催化剂的抗硫机制。  相似文献   

15.
水热法合成一种新化合物[C10N2H10]2[H2P2Mo5O23]·2H2O,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线单晶衍射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晶体数据结果表明,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0.99515(11)nm,b=1.12367(13)nm,c=L758I(2)nm,a=73.454(1)°,β=84.036(1)°,γ=68.002(1)°,V=L7473(3)nm3;Z=2;最后的一致性因子R3=O.0305,wR2=0.0773.标题化合物由两个质子化的4,4’-联吡啶和一个杂多阴离子[H2P2Mo5O23]4-组成.循环伏安法显示该化合物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能,电子转移数为1,相关电对为Mo(Ⅵ)/Mo(V).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TXRF)和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新鲜催化剂(MB98)的元素组成,主要元素以Bi2Mo3O12,Bi2MoO6,FeMoO4,CoMoO4,NiMoO4,MoO3Fe2Mo3O12 的形式存在。通过XRD、拉曼光谱(Raman)和光电子能谱法(XPS)分析多组分钼铋系催化剂的还原机理,测定不同还原程度催化剂中Mo,Bi,Fe,Co,Ni的主要物相结构和离子价态分布。XRD和Raman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还原过程分4步反应序贯进行;Fe2Mo3O12和(Fe/Co/Ni)MoO4中的晶格氧通过体相扩散向钼酸铋迁移;催化剂的储氧能力不仅与钼酸铋有关,还与Fe2Mo3O12和(Fe/Co/Ni)MoO4有关。XPS测试结果表明:还原生成的FeMoO4,MoO2和Bi主要分布于催化剂体相;在还原过程中,元素Mo,Bi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富集,然后向体相迁移;元素Fe,Co,Ni由体相向表面迁移。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以仲钼酸铵为前驱物,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和氢气还原工艺制备了碳纳米管/Mo复合粉末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微观形貌和相态组成.结果表明:在750℃还原保温3h可制备出碳纳米管/Mo复合粉末,还原生成的Mo粉颗粒在碳纳米管周围聚集,使碳纳米管在Mo粉中均匀分散;高于800℃还原,碳纳米管与Mo反应生成M02C相;而低于750℃还原,则有MoO2相残存.  相似文献   

18.
Mo/HZSM-5分子筛的表征和液相催化酯化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XRD,IR,NH3TPD和BET等技术研究了Mo/HZSM5分子筛上Mo的体相状态和酸性;在液相酯化反应中,利用Mo/HZSM5分子筛催化合成了丙酸异戊酯和乳酸异戊酯.结果表明,Mo在Mo/HZSM5分子筛上主要以三氧化钼微晶存在,且随Mo担载量的增加,分子筛的总酸量降低,L酸中心增多,对液相催化酯化反应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以MoO3、Si粉和Al粉为原料,采用机械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l2O3-Mo3Si/Mo5Si3纳米复合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激光粒度分析仪(L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热-热重分析(DTA-TG)等对复合粉体和球磨过程中粉体的固态反应过程进行表征.结果显示,MoO3-Si-Al混合粉体球磨5h后转变为Al2O3-Mo3Si/Mo5Si3复合粉体,反应为机械诱导的自蔓延反应.球磨20h后,Mo3Si、Mo5Si3和Al2O3的晶粒尺寸分别为27.5、23.3和31.8nm,产物具有纳米晶结构,粉体平均粒度为3.988μm,颗粒呈球形,分布均匀.DTA分析表明,复合粉体在机械化学反应过程中首先发生MoO3和Al之间的铝热反应,之后将发生一系列Mo和Si之间的反应,生成Mo5Si3和Mo3Si.  相似文献   

20.
水热合成了一例新型的混金属的钼亚硒酸盐[Zn2(MoO4)(SeO3)(1)],采用了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热重性质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中的{Zn(1)O4}四面体和{Zn(2)O6}八面体通过共用顶角相连,形成了平行(001)晶面的二维的Zn-O层,{M004}四面体连接Zn—O层形成了复杂的三维框架结构。TG—DSC曲线表明:Zn2(MoO4)(Se03)在温度4850C时开始分解,对应着在485—655℃范围释放Se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