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含氮双齿膦配体(ph2PCH2)2NCH2CH2OCH2CH2NHCH2CH2PO3Na2(以A表示)在1-十二烯的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实验结果表明双膦配体的螯合作用降低了催化活性以及双膦-铑配合物有利于直链醛的生成.A与油溶性催化剂HRh(CO)(PPh3)3在合成气氛下发生配体交换形成配合物HRh(CO)(A)(PPh3),其催化活性比单膦-铑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更低.由于双膦与铑配位后形成的络合物中铑的配位空间更拥挤,因此1-十二烯的端碳原子更容易与铑中心络合配位,形成直链烷基-铑络合物,使得产物醛中直链醛的含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含氮双齿膦配体(Ph2PCH2)2NCH2CH2OCH2CH2NHCH2CH2PO3Na2(以A表示)在1-十二烯的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实验结果表明双膦配体的螯合作用降低了催化活性和有利于直链醛的生成.A与水溶性催化剂RhCl(CO)(TPPTS)2在合成气氛下发生配体交换后,形成配合物HRh(CO)(A)(TPPTS),其催化活性比单膦-铑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更低.又由于双膦与铑配位后形成的络合物中铑的配位空间更拥挤,因此1-十二烯的端碳原子更容易与铑中心络合配位,形成直链烷基-铑络合物,使得产物醛中直链醛的含量增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有机合成原理设计了对溴乙基苄氯的合成路线并对合成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提纯产品,通过熔点测定、薄层色谱(TLC)、红外谱图(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谱图(NMR)对产品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此产品即所需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具有立体和电子不对称结构的手性亚磷酸酯-膦配体,使用,^31P NMR和红外吸收光谱考察了其与金属铑(Ⅰ)离子的配位性能,并研究了得到的配合物对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获得了好的催化活性和区域选择性,但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很低。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具有立体和电子不对称结构的手性亚磷酸酯-膦配体,使用31P NMR和红外吸收光谱考察了其与金属铑(Ⅰ)离子的配位性能,并研究了得到的配合物对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获得了好的催化活性和区域选择性,但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很低。  相似文献   

6.
应用在线红外设备ReactIR15,对SKQ1的合成过程进行精确的在线监测.通过对反应过程中各中间体内特殊官能团红外吸收峰的产生或消失的在线监测,进一步讨论其反应历程,确认最佳反应时间,为更好的优化SKQ1合成路线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步膦烷基化反应和还原脱苄基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双碳链连接体的新型四齿膦配体,该配体中含有一个1,4-二磷环己烷的结构以及两个—P(H)2.研究了配体合成过程中含磷环的顺反异构现象,以及该配体与Ni2+的配位反应.结果表明,该膦配体能够很好地与Ni2+螯合,形成平面四边形配位的配合物Ni{[PH2(CH2)3]2 P2 C4 H8}2+,使用核磁共振和计算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和结构预测.  相似文献   

8.
新型低膦系列水质稳定剂--膦酸基羟乙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烷基亚磷酸酯与乙醛酸为原料,经一步反应得到膦酸基羟乙酸(HPA),产率为70%. 采用红外光谱、31P-NMR及液相色谱分析证实了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 此合成路线克服了欧洲专利报道的剧毒、苛刻的反应条件和复杂的工艺路线等缺点. 对HPA的耐蚀性进行了探讨,得到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氯代叔丁烷和亚磷酸二乙酯为原料制得二叔丁基氧化膦,用四氢铝锂还原得二叔丁基膦氢,经锂化后依次邻二氯苄反应合成了大位阻效应有机磷配体的1,2-双(二叔丁基膦甲基)苯.利用N MR核磁共振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条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0.
逆向合成规划是现代有机合成化学中合成路线设计的重要基础.合成化学发展至今,化学家们积累了大量的反应数据.自有机合成大师E. J. Corey将逆合成分析法与计算机结合提出LHASA (logic and heuristics applied to synthetic analysis)起,计算机根据反应数据自主学习并给出逆向合成路线成了化学家的愿景之一.近年来,基于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不断发展,大量深度学习模型被提出并在逆向合成规划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然而该类模型仍然存在高质量数据集稀缺、软硬件结合不佳、领域知识嵌入与发现困难等问题.通过深度学习实现逆向合成路线规划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合成新药5-胺基-2-羟基苯甲酸. 方法:以邻羟基苯甲酸的钠盐为原料,在超声波作用下合成药物5-胺基-2-羟基苯甲酸. 结果:通过与文献报道路线的对比,可知在超声波作用下的合成路线能够节省时间,提高回收率等优点. 结论:此法适用于合成新药5-胺基-2-羟基苯甲酸.  相似文献   

12.
新型镇咳药左旋羟丙哌嗪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分析,选择用苯胺与二乙醇胺在浓盐酸催化下缩合制备苯基哌嗪,用苯基哌嗪和3-氯-1,2-丙二醇作用合成消旋羟丙哌嗪,再用拆分方法制备左旋羟丙哌嗪,此路线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以间二氯苯为原料,经硝化,氟代,氯化和脱氯反应合成间二氟苯的新工艺路线,探索了各步反应的工艺条件,对其中的关键步骤氟化反应,使用相转移催化剂取得较好的效果,反应收率可达68%左右,用离子交换法制备Pd/C催化剂,脱氯活性更高,实验表明,该合成路线具有原料成本低,反应条件缓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的合成路线及工艺.方法:通过优化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加料方式,以7-羟基-3,4-二氢-2-(1H)-喹啉酮为起始原料,经N-溴丁基化和O-烃基化合成了阿立哌唑.结果:阿立哌唑的结构通过IR、1H-NMR(CDCl3)及13C-NMR(CDCl3)确认.结论:本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且提高了反应收率.  相似文献   

15.
XRD和Raman光谱表征结果显示室温固相反应成功地合成得到了Mn2P2S6层状结构材料.与传统的高温固相反应合成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反应速度快、能耗低,可以得到均相产物,而且可以批量制备.关键词室温固相反应,Mn2P2S6,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二(1,3-二硫杂环戊烯-2-硫酮-4,5-二硫)合锌酸四乙基铵盐(I)为原料,合成四种未见文献报道的4,5-亚乙二硫基-1,3-二硫杂环戊烯-2-硫酮及酮IVa,IVb,Va,Vb,其中由路线A和B分别制得了Va;对IVc和由路线A制备Vb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Nanostructured LiFePO4/C cathode material was prepared by FePO4·2H2O/C precursor by in situ restriction reaction.The synthesized LiFePO4/C cathode material presents a narrow distribution of nano-sized particles and exhibits an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with various rates.The facile synthesis rout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ano-sized LiFePO4 material has the particular advantage of simple synthesis process and low synthesis cost.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一种制备1-甲基-2-对甲苯甲酰基吡咯的方法,该方法以N-甲基吡咯为起始原料,先经过Vils-meier-haack甲酰化反应制得N-甲基-2-吡咯醛,后者经肟化脱水制得N-甲基-2-吡咯腈,该化合物与格氏试剂对甲苯基溴化镁发生格氏反应,经水解得到1-甲基-2-对甲苯甲酰基吡咯.在格氏反应中,尝试使用超声波辐射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工艺改进,各步反应均达到了较高的收率,总收率达到30.5%,同时对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羟基苯甲酸酯和对苯醌为原料,经七步反应合成下列结构的系列化合物。(其中R=n-C_3H_7,n-C_5H_(11),n-C_6H_(13),n-C_9H_(19)和n-C_(10)H_(21)) 对反-4-烷氧基环己烷羧酸的合成制定了一条新的路线;2,3-二氰基-1,4-苯二酚的合成产率比文献值提高9%左右;并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液晶性能的测定。该类化合物的熔点和澄清点较高,相变温度较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混合液晶材料。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水热方法制备自堆积纤维状TS-1分子筛。考察配料温度、老化时间、反应时间对TS-1分子筛形貌的影响,并用X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TS-1晶体纤维状结构的形成。结果表明:TS-1分子筛的形貌主要受配料温度的影响。配料温度越高,越容易快速形成大量尺寸均一的晶核,不仅使晶体快速生长,而且促进了自堆积形貌的形成。进入MFI骨架中的Ti诱导产生的晶体颗粒间羟基的脱水缩合反应发生在TS-1晶体生长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